七天,在焦灼的等待与不间断的养护中,仿佛被拉长成了一个世纪。
白梨和林予安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了那片伤痕累累的滑坡体上。白日,白梨用稀释的灵泉水仔细浇灌每一处扦插的茶树枝条和清理出的稻茬,动用微薄的灵力细细温养,感知着泥土下根系微弱的挣扎与复苏;夜晚,林予安则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坡体稳定性,调整加固方案,并用无人机进行夜视巡查。
那80万爱心捐款,由村支书和平台方共同监督,迅速用于购买紧急物资,发放给受灾最严重的村民,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但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希望,还是系于那两百亩被泥石流吞噬的稻田能否出现奇迹。
第七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洒在依旧泥泞的滑坡体上时,早早赶来查看的白梨,猛地停住了脚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只见前几日还是一片死寂、被黄褐色泥沙覆盖的地表,此刻,竟星星点点地冒出了令人心悸的绿色!
不是幻觉!
那些被他们从泥浆深处抢救出来的、原本奄奄一息的水稻残株,顶开了压在身上的厚重泥沙,重新抬起了头! 叶片舒展,虽然还带着被摧残的痕迹,但那绿色,却比灾前更加浓郁、更加充满韧性,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生机光泽!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些匆忙扦插下去的茶树枝条,绝大部分竟然也成活了!不仅长出了新的嫩叶,其根系似乎已迅速在松软的滑坡体内蔓延开去,与残存的水稻根系隐隐交织,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生命网”,将不稳定的泥土牢牢固定住!
一片原本被判定“死亡”的土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复活”!
“活了……真的活了!”闻讯赶来的王家坳村民看到这一幕,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甚至跪在田埂上,对着这片重生的绿色磕头。
这近乎神迹的景象,通过村民的口口相传和网络上的持续关注,很快引来了更高级别的媒体。第二天下午,几辆印着央视标志的新闻采访车,竟然真的艰难地开进了王家坳,停在了蛤蟆沟的田埂上。
长枪短炮对准了这片创造奇迹的土地,也对准了现场最主要的“功臣”——白梨。
穿着白衬衫的记者将话筒递到白梨面前,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白梨女士,我们看到了现场,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在被泥石流完全掩埋七天后,这些水稻竟然能复活,而且长势似乎更好?请问,您和您的团队究竟采用了什么先进的科技手段或者特殊的救援方法?”
无数镜头聚焦在她身上,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都屏息以待,期待着一个高大上的科学解释。
白梨身上还穿着沾了泥点的旧衣服,头发被山风吹得有些乱。她看着记者,又看了看脚下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以及远处正在检查茶树枝条的林予安的背影,忽然俏皮地眨了眨眼,用一种近乎玩笑、却又无比认真的语气回答道:
“高科技?也没有啦。其实就是……让植物们自己‘抱团取暖’吧。”
记者愣住了:“抱团取暖?”
“嗯,”白梨点点头,目光温柔地掠过那些相依相存的茶树和水稻,“茶树根拉着土,水稻根拼命长,它们互相借力,互相支撑。我们做的,只是帮它们搭把手,创造一个能一起努力的机会。”
这个回答,朴实得近乎“不专业”,却带着一种直达人心的温暖力量。它没有提及任何复杂的术语,却仿佛道出了生命最本质的坚韧与协作。
镜头记录下了她此刻的笑容,干净,纯粹,带着山野的灵气和一种超然的事后淡然。
当晚,央视新闻频道用了一分半钟的时间,报道了王家坳“绿色奇迹”的事件。 画面里,是复活的水稻,是稳固的边坡,是村民激动的泪水,还有白梨那个“抱团取暖”的回答和林予安沉默专注的侧影。
虽然报道中规中矩,强调了各方努力和生命顽强,但白梨和她那句充满哲理的回答,随着央视的传播力,瞬间传遍了全国。
几乎在新闻播出的同时,#乡村振兴青年# 的官方话题下,白梨的名字被无数网友自发提及、点赞,提名如同雪片般空降,迅速冲上了热搜榜!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青年!有知识,有担当,有方法!”“哭了,‘抱团取暖’说得好棒!植物如此,人亦如此!”“小姐姐人美心善还有智慧!央视镜头下也超能打!”
“求问小哥哥联系方式!认真工作的样子太帅了!”
“蛤蟆山茶园是吧?关注了!以后喝茶就认你家了!”
网络世界再次为白梨沸腾,但这一次,不再是猎奇或娱乐,而是带着深深的敬意和认可。
老屋里,白梨刷着手机,看着那些铺天盖地的赞誉和提名,脸上并没有太多欣喜若狂。她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对脚边啃着笋干的团团说:
“好像……有点闹大了。”
“嗷?”团团歪头。
“不过,”她看向窗外月色下静谧的茶园,嘴角微微扬起,“能帮到人,感觉还不赖。”
荣誉如潮水般涌来,而创造奇迹的人,依旧心如止水,惦记着明天该给茶园里的茶树们,好好补一顿灵泉大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