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来的热度如同夏日的骤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网络上的喧嚣渐渐平息,青安农场的生活重新回归到一种更为踏实、却也更加忙碌的节奏。重建工作有条不紊,海绵梯田系统需要根据暴雨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优化加固,被冲毁的边角地块需要重新规划种植,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而林予安,在正式接受了农大客座教授的聘书后,并没有因为每周只需返校一天而变得清闲。相反,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将此次抗灾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提炼的工作中。那间原本只是用来临时办公的农场小屋房间,被他改造成了一个简易却功能齐全的书房兼工作室。墙上挂满了蛤蟆山的地形图、海绵梯田的设计图纸、暴雨前后的卫星影像对比图,书桌上堆满了国内外关于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水文的最新文献和资料。
白梨好几次深夜起来,都能看到隔壁窗户透出的、持续到天明的灯光。她知道,林予安那属于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大脑和属于军人的执着劲头,又全速运转起来了。
这天傍晚,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绚丽的橘红。白梨端着一盘刚洗好的、自家仙田里结出的灵气小番茄,走进了林予安的工作室。他正对着电脑屏幕,眉头微蹙,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满是公式、数据和图表。
“还在忙?”白梨将番茄放在他手边,目光扫过屏幕,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模型让她有些眼晕,“又在完善你的海绵梯田理论?”
林予安停下敲击,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顺手拿起一颗小番茄放入口中。清甜的汁水和微弱的灵气瞬间缓解了些许疲惫。他看向白梨,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挑战的光芒。
“不止是完善。”他将电脑屏幕稍稍转向白梨,指着一个刚刚成型的项目申请书框架,“我在准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基金?”白梨眨了眨眼,她对国内的科研体系不算太了解,但也知道这个名字代表着国内基础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和激烈竞争,“你要申请这个?关于海绵梯田?”
“准确地说,”林予安坐直身体,语气变得正式而充满力量,“是关于‘灵泉’与‘海绵体’的结合。”
他点开申请书的题目页面,一行清晰而有力的黑体字映入白梨眼帘:
【《基于灵泉调控的山地海绵体构建及对极端降雨的削减机制研究》】
白梨愣住了。
这个题目,将青安农场最核心、也最不为人知的秘密之一——“灵泉”,与他那套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海绵梯田”系统,巧妙地、科学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白梨有些迟疑,“灵泉的事情……可以这样直接写进去吗?”她担心这会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麻烦。
“放心。”林予安显然已经深思熟虑,“我不会提及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这里的‘灵泉’,在申请书里会被定义和描述为一种‘具有特殊矿物成分和生物活性、能显着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和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天然活性水源’。我们拥有这口井的独家取样和研究权,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研究基础。”
他进一步解释道:“课题的核心,是研究在这种特殊水源滋养下,构建的山地海绵体(即梯田系统),其内部的水文过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植物根系网络发育,是如何协同作用,实现对极端降雨径流的削减、延滞和资源化利用的。我们要揭示其背后的科学机制,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
他指着申请书上的人员构成部分,目光郑重地看向白梨:“这个项目,你是第一完成人。”
“我?”白梨惊讶地指了指自己,连忙摆手,“我不行!那些理论、模型、数据,我根本不懂!”
“你不需要懂所有的理论和模型。”林予安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但这个项目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部分,就在于‘灵泉’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效应。没有你,没有你对那口井的掌控,没有你催生和稳固植生带的能力,这个项目就失去了立论的根本。你是整个研究体系的‘钥匙’和最重要的实践者。第一完成人,你当之无愧。”
他的眼神坦诚而坚定,没有丝毫勉强或客套。他是真的认为,白梨是这个项目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白梨看着他眼中的信任和肯定,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之前他毫不犹豫地将客座教授的核心科研定在青安,如今又将如此重要的国家级项目第一完成人的位置给了她……他是在用他的方式,将她牢牢地、平等地纳入他的事业和未来之中。
“而且,”林予安嘴角微勾,露出一丝近乎狡黠的笑意,“项目如果获批,直接经费有三百万。 会直接打入青安农场的对公账户。”
三百万!
白梨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下!虽然她现在对金钱没有以前那么执着,但谁会嫌钱多呢?尤其是这笔钱还能用于农场和科研的再发展!青安账户后面那排零,又能愉快地增加长度了!这简直是对她这条咸鱼“躺着也能赚钱”梦想的终极致敬!
“那……需要我做什么?”她的态度立刻积极了不少,带着点小财迷的兴奋。
“你需要提供‘灵泉’水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详细‘效果’数据,尤其是对植物根系生长速度和土壤改良方面的量化表征。当然,是用我们能解释的方式。”林予安说道,“另外,后续的田间试验,也需要你在植生带构建和快速成型方面提供支持。”
说白了,就是需要她合理“包装”和运用她的金手指,为科学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异常”数据支撑。
“这个没问题!”白梨拍胸脯保证,涉及到她的专业领域(虽然是不科学的那个),她还是有自信的。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分工协作,进入了项目申请的最后冲刺阶段。林予安负责绝大部分的理论构建、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设计和预期成果撰写,他那严谨的科研素养和之前在部队参与重大项目的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而白梨则负责提供“灵泉”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并利用仙田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预实验,为申请书的可行性提供有力佐证。
书房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两人一个伏案疾书,一个凝神感知记录,偶尔交流几句,气氛专注而和谐。有时白梨熬不住先睡着了,林予安会轻轻给她披上毯子,然后继续工作;有时林予安遇到瓶颈,白梨会默默递上一杯用灵泉泡的、提神醒脑的茶。
在提交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厚厚的项目申请书终于定稿、装订。林予安将其封入专用的快递袋,如同寄出一份承载着希望与未来的战书。
几个月后,评审结果公布。
《基于灵泉调控的山地海绵体构建及对极端降雨的削减机制研究》项目,以其鲜明的创新性、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清晰的研究思路,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
经费三百万,如期拨付到了青安农场的账户上。
看着银行发来的到账短信,后面那一长串零,白梨抱着手机,笑得见牙不见眼。这不仅仅是钱,更是对他们过去所有努力的肯定,是对他们未来方向的认可。
林予安站在她身边,看着她的财迷样,眼底满是纵容的笑意。他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
“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他提醒道。
“知道知道!”白梨猛点头,“用来买更好的监测设备,建个小实验室,再把海绵梯田升级一下!”她已经开始规划这笔钱的用途了。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两人身上,也照在那份象征着崭新起点的项目批准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