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双修模拟实验”那惊人的370%能量循环增幅和稻苗疯长三十厘米的视觉效果,如同两份沉甸甸的、无法辩驳的投名状,彻底坐实了白梨与林予安这对“木灵x庚金”组合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叶知秋女士心满意足地整理着数据,仿佛已经看到了又一篇影响因子爆表的论文在向她招手。
而这场实验带来的副作用(或者说正作用?),便是让两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心照不宣却又实质性的新阶段。那掌心贴合间流淌的磅礴生机与坚实支撑,比任何情话都更深刻地烙印在彼此的感知里。林予安看向白梨的眼神,除了原有的深情与守护,更多了一份近乎本能的、血脉相连般的牵引与珍视。白梨则发现,自己似乎越来越习惯并依赖待在他身边时那种灵力充盈、身心舒畅的感觉。
在这种微妙而坚定的氛围中,一个更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提上了日程——双方父母正式会面。
林予安的父母,林父(一位精神矍铄、腰板笔挺的退役大校)和林母(一位气质温婉、眉眼间与林予安有几分相似的中学教师),在接到儿子的电话,并初步了解了那堪称玄幻又附带科学报告的血脉真相后,怀着巨大的震惊、担忧与一丝好奇,踏上了前来青安农场的旅程。
白梨为此紧张得好几天没睡好,把农场里里外外打扫了无数遍,甚至试图让团团在客人面前保持至少半小时的人形以示庄重(被团团以打滚耍赖拒绝)。
然而,当两家人终于在青安农场那充满茶香和草木气息的小院里正式见面时,预想中的寒暄、客套、甚至可能出现的关于彩礼嫁妆的试探性话题……通通没有发生。
取代这一切的,是一场由叶知秋女士发起、白远山先生提供学术支持、林父林母被动(或许也带点主动?)加入的——关于“木灵血脉与庚金灵脉传承与发展”的专题研讨会。
会议地点:农场客厅。
会议主持人:叶知秋(自封)。
会议记录:白远山(用速写本和古法笔墨)。
特邀嘉宾:林父、林母。
观察员(兼茶水服务):白梨、林予安。
干扰因素:试图偷吃桌上水果的团团。
叶知秋甚至提前准备了一个简易的议程板,上面用马克笔写着三个核心议题:
【议题一:木灵血脉的遗传模式与显性概率分析】
【议题二:庚金灵脉早夭宿命的历史溯源与现代化破解路径】
【议题三:关于下一代血脉优化与传承的可行性探讨(简称:催生吗?)】
白梨看着那块议程板,尤其是第三个议题后面括号里那直白的三个字,只想当场表演一个原地昏迷。林予安默默地将一杯温水塞进她手里,示意她冷静。
会议在叶知秋简洁的开场白后直接进入正题。
“首先,关于议题一。”叶知秋调出平板电脑上的数据,“根据梨子的样本分析,上古木灵血脉属于显性遗传,但其激活需要特定环境能量阈值触发,并非代代显现。目前样本量过少,无法计算确切遗传概率,建议扩大研究样本……” 她说着,目光不经意地扫过白梨的腹部。
白梨:“……” 妈!您这目光是不是太有前瞻性了?!
林母听得十分认真,适时提问:“叶教授,那如果……将来有了孩子,这血脉会不会对孩子健康有影响?比如像予安他们家那样……” 她担忧地看了一眼儿子。
“从能量守恒和生克理论看,木灵血脉主生机,本身并无害处。”叶知秋冷静分析,“关键在于成长环境的能量场引导,以及……配偶的选择。” 她再次将目光投向林予安,意思不言而喻。
林父一直沉默地听着,身姿笔挺,如同在听军事汇报。此时他沉声开口,带着军人特有的务实:“过去的事,科学解释了,是好事。现在关键是议题二——予安身上的那个……庚金灵脉,还有族谱上说的,活不过四十五岁。叶教授,你那个实验,真的能破解?”
“数据不会说谎。”叶知秋立刻调出双修模拟实验的能量循环图和稻苗生长对比图,“‘生克循环’模型能有效转化庚金的破坏性,强化其生机面。长期维持稳定的能量交互,理论上可以逐步修复被金气损伤的根基,延长寿命,甚至优化体质。后续需要持续监测予安的生理指标,尤其是端粒酶活性和细胞代谢废物累积情况……”
林父林母看着屏幕上那惊人的数据和图像,虽然对一些专业术语不甚明了,但那“370%”的增幅和疯长的稻苗是直观的。林母的眼眶微微泛红,紧紧握住了林父的手。林父则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向林予安的眼神中,担忧之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欣慰与寄托。
“好!能破解就好!”林父声音洪亮,“需要怎么配合,你们定!我们无条件支持!”
前两个议题在一种高效、务实、甚至略带激昂的氛围中初步达成共识。然后,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议程板上的第三个议题。
客厅里出现了短暂的、微妙的寂静。连正在偷啃苹果的团团都停下了动作,竖起耳朵。
白梨感觉脸颊温度飙升,低头假装研究自己的鞋带。林予安也有些不自然地移开了视线,耳根微微泛红。
最终还是叶知秋,秉持着科学家的坦荡(或者说“无情”),打破了沉默:
“那么,进入议题三。关于下一代的问题。从优生学和社会伦理角度……”
“咳咳!”白远山适时地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妻子可能即将开始的、关于基因组合概率的冗长计算。他放下画笔,温声开口,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向:
“两个孩子缘分深厚,彼此既是情感归宿,亦是命定依仗。我们做父母的,自然是希望他们能平安喜乐,携手一生。至于子孙后代,乃是水到渠成之事,不必过于急切,但也……不妨有所期待。”
他说话间,目光扫过那幅挂在墙上的《双树映雪图》复制品,意境悠远。
林母立刻领会,笑着接话:“白先生说的是。孩子们感情好,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啊,就是盼着他们好好的,将来要是能添个一儿半女,家里就更热闹了。” 她说着,慈爱地看了看白梨,又看了看自己儿子。
林父也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同意。顺其自然。”
这就算是……温和地催了?
白梨把头埋得更低了。
叶知秋见主流意见趋向一致,便不再纠缠细节,而是做出了研讨会经典的总结与展望: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白梨与林予安的结合,在情感、科学、乃至家族传承层面,均具有高度合理性与必要性。”
“为确保后续研究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我提议——”她顿了顿,说出了最终决定,
“由我们双方共同成立一个非正式研究小组,就‘特殊血脉传承与优化’这一方向,先行撰写一份详细的课题申报书,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预期成果。”
“这将为我们未来的……嗯,各种可能性,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写课题申报书?!
白梨猛地抬起头,一脸难以置信。别人家父母催婚催生是准备彩礼房子,她家父母是准备联合写项目申请书?!这到底是什么硬核学术家庭啊!
林予安显然也被这超展开震了一下,但他看着叶知秋那认真的表情,以及自己父母那虽然有点懵却表示支持的态度,最终只能无奈又宠溺地看了白梨一眼,仿佛在说:“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于是,一场本该是家常里短、商量婚事的双方父母会面,最终以确定合作撰写《特殊血脉(木灵\/庚金)传承、互动与优化研究》课题申报书为成果,圆满(?)落幕。
科学修仙之路,果然离不开项目经费和论文指标。
而两位年轻人的终身大事,也在这种前所未有的“研讨会”模式中,被提上了最具学术气息的议程。
至于催生?
那只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潜在应用方向罢了。
(白梨:我谢谢你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