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将至,雨歇云未散。白梨和林予安刚刚完成第一轮紧急固坡,疲惫不堪。看着滑坡体上那层稀疏的绿色“纱布”,两人心里都清楚,这仅仅是权宜之计,能否起效还是未知数。
就在白梨揉着酸痛的手臂,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时,手机震动起来。是平台那位苏经理打来的,语气一反之前的商业腔调,带着急切和一丝不可思议:
“白梨!你那边是不是在抢险?王家坳山体滑坡的事我们都看到了!你现在……在现场?”
“嗯。”白梨看着眼前一片狼藉的泥石滩,声音低沉。
“天哪……你注意安全!那个……我们刚接到通知,平台想开通一个紧急通道,对灾情进行实时报道,也想为救灾尽点力。你……你方便直播吗?就用手机,简单记录一下现场情况和救援进展?我们可以同步开通‘爱心打赏通道’,所有打赏收入全部捐赠给受灾村民!”
直播?白梨愣了一下。在这种时候?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是让更多人关注灾情、汇聚力量的最快途径。她看了一眼身旁正在整理设备的林予安,他微微颔首,表示同意。
“好。”白梨答应下来。
她找来一个透明的手机防水袋,又翻出以前夜巡茶园用的头戴式矿灯。设备简陋,但够用了。
清晨五点多,天光微亮。一个标题为【直击王家坳滑坡现场|紧急固坡,守护家园】的直播间,悄无声息地开启了。
画面晃动,镜头里是泥泞、乱石、断木,以及远处隐约传来的村民啜泣声。白梨的脸出现在镜头前,沾着泥点,带着疲惫,没有滤镜,没有美颜。
“大家好,我是白梨。我现在在王家坳蛤蟆沟滑坡现场。昨晚的暴雨导致这里发生了大面积山体滑坡,两百亩水稻田被掩埋。”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很平静,像在陈述一个沉重的事实。“我们现在正在尝试进行紧急固坡,防止二次灾害,也在看有没有可能……抢救一下地里的庄稼。”
起初,只有零星几个早起或熬夜的网友点进来,看到画面都惊呆了。
“这是……真的灾区?”
“主播怎么跑那儿去了?”
“天啊,好严重!”
但随着时间推移,平台给予了紧急推送,越来越多的人涌了进来。他们看到:
白梨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滑坡体上跋涉,检查着凌晨扦插的茶树枝条,用手扒开浮土,查看根部是否开始抓附土壤。头戴灯的光柱在昏暗中摇曳。
镜头偶尔扫过一旁操作着无人机进行空中监测、投放肥料的林予安挺拔而沉默的身影。
他们看到白梨蹲在泥水里,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一处被掩埋的田埂边缘,竟然真的从厚厚的泥浆下,挖出了几株虽然奄奄一息、但根系尚未完全腐烂的水稻秧苗!她用手捧起混着灵泉水的泥浆,小心地浇灌在秧苗根部,眼神专注得像在对待珍宝。
弹幕从最初的震惊,变成了汹涌的鼓励和关切:
“姐姐注意安全啊!脚下当心!”
“这是在用植物固坡?好聪明的办法!”
“姐姐不是在救田,是在救地球! 泪目了!”
“那个帮忙的小哥是谁?好帅!也好专业!”
“看到挖出的稻苗了!还有希望!加油!”
“想给救援队打钱!平台快开通道!”
平台的“爱心打赏通道”迅速上线。瞬间,各种金额的打赏特效开始刷屏,不是“嘉年华”,而是“加油”、“平安”、“爱心”等带有祝福意味的小礼物,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屏幕。金额从几毛钱到几百上千元不等,汇聚成一股温暖的洪流。
白梨很少看弹幕,只是间歇性地、用最朴实的语言汇报进展:
“茶树条插下去了,希望能活。”
“又找到一小片稻子,根还没烂透。”
“无人机在撒肥料,帮助生根。”
“这边坡体还有点松,得再加固一下。”
她的直播,没有煽情,没有卖惨,只有最真实的记录和最笨拙的努力。但正是这种真实,这种在灾难面前不放弃、用看似微小却充满智慧的方法顽强抗争的姿态,深深地打动了屏幕前无数人。
在线人数持续飙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最终突破了五十万大关!
许多人一边看着直播,一边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呼吁。捐款数额也在飞速增长。
通宵直播接近尾声时,平台官方账号在直播间发布公告:本次爱心打赏通道共筹集善款人民币80万元,将全额用于王家坳村灾后重建和村民生活救助。
这个消息,通过白梨的镜头,传递给了现场疲惫的救援人员(主要是白梨和林予安,以及后来赶来帮忙的少数村民)和屏幕前的几十万网友。
弹幕瞬间被“感动”、“加油”、“王家坳挺住”刷屏。
白梨看着那条公告,愣了许久。她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对着镜头,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谢谢大家。”她的声音哽咽了,但眼神却格外明亮,“钱……会送到村民手里。地……我们会继续救。”
24小时不眠不休的直播结束了。
白梨累得几乎站不稳,林予安及时伸手扶住了她的胳膊。
网络上,#白梨24小时直播救田#、#王家坳挺住# 等话题占据了热搜前列。
而现实中,救灾,才刚刚开始。
但希望的种子,已经随着那80万善款和无数人的关注,一同埋在了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