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调控模块……优化观察条件……”
陈姝博士从“观察者”提供的数据包中找出的这段描述,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刚刚因获得关键技术而振奋的昆仑基地众人心头。艾略特监测到的那种持续性的、低强度能量辐射,其目的并非简单的能量补充,而是……在主动“调整”地球的环境!
“他们……在改造我们的星球?”一位生态学家声音颤抖,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恐。这种手段,已经超越了技术援助的范畴,触及了文明主权和生态伦理的底线!
周明远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控制台上:“这就是‘合作’的代价吗?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更适合他们‘观察’的温室里的花朵?”
林清弦凝视着全球能量监测图上那层几乎微不可查、却均匀覆盖整个星球的能量辐射层,心中寒意蔓延。她尝试用神识去感知,发现这种辐射确实极其温和,甚至对混沌灵气的稳定和修炼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仿佛一种高浓度的“营养剂”。但正是这种“善意”的干预,才更让人毛骨悚然。
“他们不需要用武力征服,只需要调整环境参数,就能让我们的文明朝着他们期望的方向‘进化’。”陈姝博士的声音带着苦涩,“这比直接的威胁更可怕……我们甚至无法反抗,因为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好事’。”
指挥中心内一片死寂。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合作信任,瞬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必须弄清楚这种辐射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屏蔽或中和它!”周明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下令道,“陈博士,成立专项小组,全力分析辐射特性!清弦,你尝试用你的方法,看能否感知到更深层次的变化。”
“明白!”陈姝和林清弦齐声应道。
任务迅速分配下去。基地的科研力量再次高速运转,只是这一次,目标从学习新技术,变成了破解潜在的“环境陷阱”。
林清弦回到静室,盘膝而坐,将神识与地脉金莲深度结合,仔细感知着那无处不在的微弱辐射。起初,一切如常,灵气确实更加温顺活跃。但当她将感知深入到细胞层面、甚至触及天地法则的细微脉络时,她察觉到一丝异样。
这种辐射,似乎在……同化。它并非强行改变,而是用一种更高级的、包容性极强的能量频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土的混沌灵气,使其缓慢地向某种“标准模板”靠拢。这种“模板”或许更稳定、更高效,但也可能意味着……失去地球灵气独有的、在混沌中孕育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观察者”想要的,或许不是一个充满意外和变数的“混沌摇篮”,而是一个更易于观察和控制的“标准化实验场”。
这个发现让林清弦心情沉重。她将感知结果汇报给指挥部。
“果然如此……”周明远叹了口气,“我们必须加快对混沌灵气本质的研究,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不能完全被对方的技术和环境所引导。”
就在基地全力应对“环境调控”带来的新挑战时,另一项重要任务也有了进展——对太阳系内“蚀”能潜伏点的侦察。
前往火星轨道附近小行星带的侦察小队传回了初步报告。他们在一颗编号为c-1278的小行星内部,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由蚀能构成的生物巢穴!巢穴中孕育着一种从未见过的、类似太空水母的蚀能生物,它们似乎处于休眠状态,但能量反应在缓慢增强!
“是‘蚀’的太空兵种!”陈姝分析道,“它们潜伏在太阳系内,很可能是在等待指令,或者适应太空环境,为更大规模的入侵做准备!”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的心再次揪紧。“蚀”的威胁早已不限于地球!
“必须清除这个巢穴!”周明远下令。
然而,派遣舰队远征小行星带风险极高,且容易打草惊蛇。
就在这时,林清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她看向周明远和陈姝,“‘观察者’提供了能量护盾技术,其核心是空间折叠和能量偏转。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原理,不是制造护盾,而是制造一个……小型的、可控制的空间扭曲场,将整个巢穴连同小行星一起,放逐到遥远的虚空,或者……太阳深处?”
这个想法极具想象力,也极其危险。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但经过紧急论证,这似乎是当前风险最低、也最隐蔽的方案。基地集中所有资源,在陈姝团队的带领下,结合“观察者”的技术和地球自身的灵能阵法,日夜不休地攻关。
一周后,一台代号“流放者”的原型机被秘密运往近地轨道。它外形如同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水晶,内部镌刻着无数微缩阵法和能量导管。
侦察小队再次出发,携带“流放者”原型机,悄无声息地接近了c-1278小行星。
行动过程惊心动魄。小队需要将“流放者”精准投送到巢穴核心附近并激活,同时还要避开巢穴本身的防御机制和可能存在的警戒信号。
最终,在付出了两名队员轻伤的代价后,“流放者”成功启动!
只见一道无形的空间涟漪以水晶为中心扩散开来,瞬间笼罩了整颗小行星!下一刻,在侦察小队震撼的注视下,那颗直径数公里的小行星,连同其内部的蚀能巢穴,如同被橡皮擦掉一般,凭空消失了!只在原地留下了一丝微弱的空间波动残留。
“成功了!目标已被放逐至预设的柯伊伯带边缘坐标!”小队传来捷报。
基地内爆发出短暂的欢呼。这是人类首次主动、成功地清除地外“蚀”能威胁,意义重大!这也证明了,结合高等文明技术与自身智慧,地球文明有能力在星际层面扞卫自己。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就在“流放者”行动成功后的第二天,艾略特那里监测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
月球方向的持续性环境调控辐射……突然增强了!增强的幅度不大,但趋势非常明显!而且,辐射的频率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调整,更加侧重于……提升生命体的精神感知敏锐度?
“他们……注意到了我们的行动?”陈姝博士推测道,“这种调整,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的反应和……思维波动?”
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个猜测,几个小时后,基地收到了“观察者”发来的第二条信息,依旧简短冰冷:
“清除行动效率符合预期。注意:环境优化进程加速,旨在提升样本适应性及观测数据质量。新威胁预警:检测到‘蚀之源海’活性峰值接近。疑似高维渗透通道构建中。坐标推算中,后续通报。”
信息一如既往地提供情报,但也毫不掩饰地将地球称为“样本”,并将环境调控称为“优化”。
林清弦看着这条信息,心中那股不安感越来越强。“观察者”的合作,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全方位的实验。他们提供工具和情报,观察“样本”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成长,甚至……如何思考。
而那个即将到来的、来自“蚀之源海”的“高维渗透”,恐怕将是这场实验中,最残酷的一轮考验。
地球,在两大高维存在的夹缝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