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圣旨南下,立刻惊起无数波澜。
济南府的大牢,往日里虽也阴森,却总有几分空隙喘息,如今倒是头一次见人挨着人,人挤着人。
“冤枉啊!青天大老爷,小的只是听人唱过两句,真没传过啊。”
“大人明鉴啊!小的就是个走街串巷卖糖人的,哪懂什么神不神的……”
哭泣呻吟声、绝望嘶喊声、有气无力的喊冤声,各种声音汇聚,如同潮水一波波撞击着冰冷的石壁,却又被无情地压回。
“哐当!”
沉重的牢门铁链被粗暴地扯开,刺耳的摩擦声暂时压下了囚徒的哀鸣。
一名面色冷漠的官员率先闯了进来,后面跟着一队衙役,押着人就往最里面走。
火光跳动,映出被押解进来那人的面容,清癯的眉目带着疲惫,参白的发髻散乱,身上的官袍已被剥去,只余一身半旧的白色中衣,却站得笔直如松。
“王大人,请吧。”官员皮笑肉不笑地指了指还算宽阔的囚室,“委屈您了,这地方,如今可是金贵得很!”
王柘,前济南府通判,目光平静地扫过官员那张写满幸灾乐祸的脸,又掠过两侧挤满人的牢房。
他嘴角紧抿成一条直线,一言不发,径直走了进去,在那潮湿的稻草上盘腿坐了下来。
牢门哐当一声落下。
那官员隔着栅栏,苦口婆心道:“王大人,李府台念在同僚一场,再给大人最后一次机会。只要您指认几个人,以功抵罪,这身官袍,未必不能再穿回去。何必为了那几句清流意气,把身家性命都搭上?”
王柘闭目养神,如同入定老僧,对那聒噪置若罔闻。
那官员见他这般油盐不进,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哼!不识抬举!”
官员碰了个硬钉子,脸上的假笑也挂不住了,拂袖对牢头厉声道,“给本官伺候好了!看王大人能清高到几时!”
“小的明白!大人您放一百个心。”牢头点头哈腰,笑的眼睛都看不见,只剩脸上横肉颤颤。
眼见官员就要离去,各间牢房里,刚刚被震慑下去的嘶嚎声,再次爆发出来。
“大人!冤枉啊大人!”隔壁牢房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扑到栅栏前,声嘶力竭,“小老儿只是在茶楼说了段隋炀帝下江南的老书,何曾污蔑过神尊半句?”
“小的也冤枉啊!”斜对面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也哭嚎起来,“小的就在酒肆里哼了几句家乡小调,就被抓了进来。”
衙役们早已麻木,棍棒敲打着栅栏,粗野地呵斥着:“嚎什么嚎!进了这阎王殿,还想囫囵个出去?省省力气吧!再嚎,皮鞭伺候。”
隔壁一面容愁苦,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的书生,隔着粗大的木栅栏缝隙,努力地朝王柘这边张望。
“王大人?您怎么……”他小心翼翼地开口,声音嘶哑,“您……您也是因为那民谣进来的?”
王柘缓缓睁开眼,那双深邃的眸子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片沉郁的悲凉。
他看向书生,又扫过周围无数双或麻木、或惊恐、或充满恨意的眼睛,沉重地摇了摇头。
“非也。”他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令人心静的力量,“王某入此囹圄,不过是挡了某些人的路,成了他人党同伐异的垫脚石罢了。妄议神尊,不过是欲加之罪!”
那书生闻言,眼里猛地燃起同病相怜的激愤,愤然拍打着身下的稻草。
“学生就说呢!像您这样好的官怎么……怎么也进来!”
“唉,学生那日不过在客栈讲了一段前朝的《包公案》,就被闯进来的差爷锁了,硬说学生编排故事影…影射神尊。天日昭昭!学生哪敢啊!”
他激动得语无伦次。
“我在城北四海茶楼说书,官府说我唱了不该唱的词儿。”另一间牢房立刻有人应和。
“我是在酒肆里听人哼了两句,多嘴问了问是啥,就被抓了!”
“狗官!他们抓不够数,胡乱塞人顶罪,拿我们的命去填他们的坑啊!”
“……”
七嘴八舌的控诉,汇聚成一片绝望的汪洋,每一个声音背后,都是一个小小平凡的人生。
他们不懂什么权谋什么党争,只知道天降横祸,只因几句飘在风里的闲言碎语,便坠入了这不见天日的深渊。
王柘静静地听着,胸中那股沉郁的悲凉几乎要将他淹没。
他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眼中只剩下恐惧和无助的百姓,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荒谬感攫住了他。
十年寒窗,宦海沉浮,自以为通晓世情,此刻才知,在这煌煌天威与龌龊权谋之下,人命竟如此轻贱如草芥。
他沉重地长叹一声,“出不去了。”
王柘的声音低沉,却戳在每个人的心上,“顶了污蔑神尊的罪名,进了牢房便是死路一条。”
死一样的寂静,瞬间笼罩了整个牢狱。
仿佛过了许久,又仿佛只是一瞬。
“不——!”一个妇人凄厉的哭嚎猛地炸响,带着撕心裂肺的绝望。
“我冤枉啊!狗官!你们不得好死!放我出去!放我出去!我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啊!我的儿啊——!”
“冤枉啊!青天大老爷开恩啊!”
“娘!爹!救救我!我不想死啊!”
“……”
绝望的哭喊、疯狂的咒骂、徒劳的撞击声,如同海啸般再次席卷了牢房的每一个角落,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猛烈、都要凄惨。
那是卑微如尘之人发出的最后悲鸣,是对命运不公最无力的控诉。
济南城的腥风血雨,只是这场“禁谣”风暴的一个缩影。
圣旨如同最锋利的刀,被握在了最懂得如何用刀杀人的人手中,它早已偏离了崇祯帝安抚神尊的初衷,更与肃清流言毫不相干。
那些人娴熟地操纵着朝廷的律法,利用皇帝的怒火,将这场风暴,巧妙地转化成了铲除异己、巩固自身权势的绝佳良机。
一场道场与士绅的角力,渐渐演变成了大明内部的党争,最终沦为权力倾轧的工具。
唯有那些被流放千里、推上刑场的罪囚,他们身后破碎的家庭,无辜者的血泪,正无声地浸透江南与山东的土地。
百姓的性命,成了这场棋局中最廉价也最沉重的祭品。
秋风肃杀,铃声呜咽,尽是未招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