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伟不知道自己的变化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但他并不讨厌这样的转变。
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组织,在起步阶段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有流程,但尽可能简化。一切为了效率。
二王村的发展蓝图相当宏大,要实现腾飞就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策略。高效的执行力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村里由于钟小艾和赵瑞龙的存在,许多繁琐的流程都被尽可能地简化了。
农机厂设有一个布告栏,上面张贴着各类通知,方便工人们查阅了解。
工厂的大体方向已经确定,接下来就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了。
祁同伟十分喜欢二王村的氛围,这让他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与前世那个孤军奋战的状态相比,现在的生活似乎也挺不错。
祁同伟把喝得酩酊大醉的赵延年送回宿舍,正准备离开时,忽然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
“同伟师兄?!”
“同伟同学?!”
祁同伟回头一看,微微一愣,没想到竟然是他们!
拦住他的,正是梁璐和侯亮平!
即便在校园里,这两人也是堂而皇之地手牵手,对周围人惊讶的目光毫不在意。
不过,只要是上过大学的人都明白,如果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被瞧不起的未必是谁。
不熟悉他们的人,恐怕还会以为他们只是校园情侣。
祁同伟礼貌地笑了笑:“好久不见。”
侯亮平牵着梁璐的手走过来,仿佛在昭告众人梁璐的归属。
祁同伟笑得更加温和了——他们感情这么好,真是令人欣慰。
侯亮平脸上满是感激与敬佩——梁璐已经告诉他,当初正是祁同伟介绍他们认识的。
“师兄,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祁同伟笑了笑:“今天刚好有空回来看看老师。毕竟我也快大三了,得回来参加考试。”
梁璐兴致勃勃地问:“同伟,你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三本什么时候出呀?”
祁同伟一愣:“我今天才见了四个人,三个都问这个,还好亮平没问……”
侯亮平立刻接口:“师兄,我可是您的忠实读者,《明朝那些事儿》我一直都在看!”
“其实我也想问!”
祁同伟轻轻拍了拍额头:“抱歉啊,基层的工作太忙了,我没太多时间写稿……每天只能抽空写个几百字。”
其实整套书早就写好了,静静地躺在他的随身空间里。
但他不能这么早就拿出来,必须适度控制节奏,维持热度。
三年内出版是最理想的时间安排。
祁同伟是个深谙权术的官员,自然希望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能带来广泛关注,还能巧妙遮掩他的一些手段。
东大的毕业生自古就有文武兼修的传统,从春秋时期的“六艺”到宋代以前,做文官要是没点才艺都不好意思出门。
如果是别的书,祁同伟不会在意发布时间,该出就出。
但这部不同,它是历史。
但凡有点作为的官员,哪有不读史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嘛。
通晓历史的官员,为政手段往往更加老练。
这是树立个人形象的绝佳工具!
祁同伟早就为自己准备了好几个护身符,谁会嫌自己的光环太多呢?
侯亮平的眼神越发认真:“师兄,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祁同伟有些意外,侯亮平现在的样子跟记忆中的形象大不相同。
在前世的记忆中,这个时期的侯亮平还是个健壮如教练的体型。
可现在,居然偏瘦!
他不动声色地瞄了梁璐一眼,发现她比记忆中更加容光焕发。
真相呼之欲出——
侯亮平这是把自己的精力都“贡献”给梁璐了。
年轻人,还真是不懂节制啊!
侯亮平一脸诚恳地请教:“师兄,在基层工作需要注意些什么?”
嗯?!
祁同伟满脑子问号:“你要去基层?”
侯亮平郑重地点点头:“是的。”
“师兄可能不知道,您在咱们证法系已经传遍了。”
谁说政法系毕业的只能在公检法系统发展?
祁同伟就是一个例外。
他参加工作才几个月,就当上了副镇长,级别是副科。
这种待遇,本来只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基层的学生才有资格。
但大学分配和自主择业能一样吗?
政法系毕业生如果被分配到单位,最多也就是四五级调查员,说白了就是打杂的。
可在基层,副科可是实权小领导。
培养路径完全不同。
祁同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取得了成果,这等于为汉大的学子们打开了另一条发展路径。
他本人虽然没有意识到,却已然成为众多学生心中的偶像。
这和《明朝那些事儿》或者他曾担任汉大学生会主席的事完全无关。
真正的原因是,祁同伟让大家看到了除了传统路径之外,还有一种另类的可能,或者说,为同学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
侯亮平也有类似的想法,他希望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道路。
祁同伟用略带复杂的眼神看了看侯亮平,随后将目光转向梁璐:“梁老师,这是你建议他这么做的?”
梁璐苦笑了一下,说:“要是按我的想法,我更希望他能一直跟着我学东西。”
“这是亮平自己的决定。”
侯亮平微笑着回应:“师兄,我也想像你一样从最基层干起。”
说话时,他眼神中的那份自信几乎能让人感受到。
祁同伟轻轻一笑,心里却清楚,世上总有些人自以为才高八斗,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成。
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盲目的自负。
既然如此,那就帮他一把,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祁同伟一脸认真地说:“亮平同学,我当初参加青年组织的基层实践,并不是出于主动选择,而是形势所迫。”
“在体制里,最重要的就是资源。”
“你的家庭背景,还有梁老师的家庭,都能为你提供很多支持。”
“只要你顺利毕业,未来的发展路线,家里都会为你安排好……”
梁璐频频点头,眼神中满是感激。
祁同伟继续说:“像我这样的人,是完全没有退路。”
“你要是走我这条路,恐怕未必能走得通。”
果不其然,侯亮平立刻回应:“师兄,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他完全没有听进去祁同伟的话!
而这也正是祁同伟想要的结果!
祁同伟在心里暗暗一笑,脸上却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看着侯亮平说道:“亮平同学,希望你将来不会后悔。”
走过那段岁月的祁同伟,太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了。
果然,侯亮平立刻表态:
“我不会后悔!”
祁同伟无奈地朝梁璐摊了摊手:“我劝不动他。”
梁璐虽然有些失望,但并不意外。
她本就没指望祁同伟一句话就能改变侯亮平的想法。
侯家和梁家的大人们尚且劝不动他,一个外人又能怎样?
反而还得感谢祁同伟这份用心。
梁璐比侯亮平更清醒:“同伟同学,这是亮平自己的想法,我们只能尊重他的决定。”
如果可以,她真想亲手把他按回去,好好管教一下。
真以为基层工作是那么容易上手的吗?
作为一名汉大的老师,她太清楚青年组织基层实践的成功率了。
这些年,整个汉东省也就出了一个祁同伟。
其他人呢?
全都被现实淹没了!
一群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跟基层那些老油条斗,哪怕有家族支持,又能怎样?
真正做事的还是他们自己,家族里那些厅级、部级的长辈,只是看客而已。
又能帮上什么忙?
一群连社会规则都不懂的书生,稀里糊涂就栽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换句话说,这几年参加青年组织基层实践的学生,除了祁同伟之外,再没有一个真正做出成绩的。
这让组织方面也很尴尬。
明明是名校出身的天之骄子,明明资源充足,却始终出不了成果。
组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梁璐也多次和侯亮平谈过这个问题。
可侯亮平心意已决。
男人嘛,总是喜欢和强者比一比。
两人都是各自年级的佼佼者,又同在政法系。
侯亮平不相信自己会比祁同伟差。他觉得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他一心想要去试一试,任谁劝都没用。
侯亮平的眼神明亮如火:“师兄,如果我要去基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祁同伟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真诚的建议:“其实基层工作并不难,关键是要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
侯亮平立刻笑了:“我的人缘还不错。”
祁同伟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
梁璐比侯亮平冷静得多,赶紧追问道:“那这个‘打成一片’有没有什么讲究?”
侯亮平不以为意:“不过是跟群众打打交道而已……”
祁同伟神情平静:“所谓的深入基层,不只是动动嘴皮子,还得动手干事。”
“祝师弟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