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栀兰的日记里,她写的最多的是对嘉濠的思念。每当遇到难处时,栀兰就格外地想念嘉濠。还像嘉濠活着的时候那样,她把所有的委屈都告诉他,希望从他那里获得安慰和力量。
虽然她知道嘉濠早已不在身边,但她改不了这个习惯。她边写边哭的时候,感觉嘉濠就陪在她身边,用温柔的目光看着她,耐心地听她的诉说。
她甚至能感受到嘉濠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像从前那样安慰她,告诉她“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种感觉让她在孤独和悲伤中找到了一丝温暖,仿佛她的嘉濠又回来了一样。
听筱媛说她的日记将来可以整理出版,这让栀兰不得不考虑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了。
本来她写日记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就是写着玩的。现在既然要出书,栀兰想,“我得好好写了,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能再马虎了。”
她以前不会写的字就随便画一下,或找个字代替,现在她学聪明了,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空出来,等筱媛回来问完了她再补上去。
有了孩子们的帮助,栀兰读书的劲头更足了,她每天把空余时间,都用在读书或写日记上,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了解了许多外面的世界。
孩子们给拿回来的各种报刊、书籍只要带字的,她都留下,全部都当她的教材。每次读到不认识的字,就抄在一张纸上,等着孩子们回来教她。
桅兰的聪明、好学的劲头,让女婿、儿媳这几个年轻人都佩服的心服口服。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全部都成了她的老师。
不管是谁回来,她都笑眯眯地拿出来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十几个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叫孩子们给她讲。
一段时间以后,栀兰的识字水平,超乎孩子们的想象。她写出来的好多不常用的字,连大学毕业的儿女们,都要想一想才能准确地答上来。
但是不管是多么生僻的字,只要给她解释一遍,她就能牢记在心里,保证不用问第二次,这让她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她不再惧怕年龄和身体的衰老。
大量的阅读,不但丰富了栀兰日记的内容,而且她的写作能力也有飞速的提升,她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爆发出巨大的写作热情。
不论是清晨还是深夜,只要一有空闲,或者是想起了过去的什么事,栀兰就坐下马上写出来,心里才踏实。
栀兰每晚睡觉都会做梦,有时是哭醒,有时是被吓醒,只要她醒了,就马上拉开灯,把本子翻开,把梦中的情景细细描绘出来。
有一次,她又梦到了嘉濠,他就站在自己的面前,却像不认识她一样,栀兰想伸手去拉他,可他却转身就走。栀兰在后面边哭边喊,嘉濠就像没听见一样,一晃就不见了。
栀兰越哭越伤心,直到哭醒时,脸上挂满了泪珠。这只是梦,但那份情感如此真切。
她哭得心好难受,拉开灯,拿起笔边写边哭:“嘉濠,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想么你,我天天都盼着能在梦里看到你。“她哭得写不下去了,坐起来哭一会儿,再趴在炕上接着写。
”我每次梦到你的时候,你不是远远地看着我,就是对我不理不睬,连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你为什么不能跟我好好地说几句话?你为什么不能好好陪我待一晚……”
她不懂结构,也不懂情节,想到哪写到哪。心情表达出来了,她心里就好受多了。
栀兰后悔自己写晚了,她对自己说,”要是早知道这种办法管用,何必当初憋成那样,唉!想想那几年,我都要憋死了。”
一天早上,栀兰笑眯眯地拿着两个信封过来找筱媛,有点害羞地说,“我写了两封信,你帮我把信皮给写上呗?”。
“妈,你真厉害!”筱媛由衷地夸赞着。
“瞎写着玩的。”栀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筱媛明白她的心理,这是她第一次给别人写信,心中难免怕别人会笑话。
她接过信封,细心地写下地址,认真地说,“妈妈,其实你写得真挺好,初中有好多学生写字都赶不上你。”
“好啥么,没有事消磨时间罢了。”栀兰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栀兰写的这两封信,一个是给老家的嘉满弟弟。这些年,家里的祖坟一直都是嘉满在帮忙照看。每逢过年过节上坟祭拜,他也从来都不落过。为此,栀兰心里一直很过意不去。
嘉濠去世之后,一直没能通信联系,栀兰想写信跟他联系上,一方面表示感激,另外她也想方便以后给嘉满寄点钱表达心情。
另一个是她的远房表嫂,她们从小就是朋友,刚到马场的时候,她俩还在一起上了两年班,她俩的感情一直很深。
后来她嫁给了栀兰的一个远房表哥,就去了外地。那些年,日子过得都苦,两个人都没有条件见面。
当年嘉濠去世以后,表嫂听说了,三九天的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看望栀兰,那份深情让她至今难忘。
筱媛把信递出去,不到两周就收到了回信。栀兰激动地拆开信封,字里行间透着温暖,对她热情诚恳地鼓励,让她倍感振奋。从那以后,再没找筱媛写过信封。
栀兰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和别人一样,在家里也能学会很多东西。
“唉!我以前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真是太可惜了。”这是栀兰人生中一次重大的突破,她产生了主动争取的萌芽。
她不止一次地跟筱媛说,“要是能倒退十年的话,我能学会很多东西。”她想把失去的一切都夺回来,可走过的时间是不会倒回来的,地球也不会倒转的。
“妈妈,你从现在开始学,也能学会很多东西。你看你写的多好,很多上过学,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能写出这么好的东西。”
筱媛把栀兰的日记整理了几篇,打印出来带她看。看着那些文字,栀兰不敢相信是自己写的,但仔细一读,又确实是自己写的。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写得这么好,她只是写了几句心里话而已。
其实筱媛只是在原文上加了写作时间,把错别字改过来了,另外用上了一些简单的标点符号,对日记的内容和语气没有做任何修改。栀兰看上去,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此,她学会了用标点符号,学会了断句,让情绪表达更充分了。
栀兰好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她跟自己说,“我得好好活着,好好写日记,要是将来真能出一本书的话,我这辈子就值了。”
这是嘉濠去世十年来,栀兰第一次有了“好好活”的想法,她开始有了自己的追求。
她想,培养子女的责任虽然完成了,可是我还有自己想追求的东西,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
栀兰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她感觉当年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现在好像都在向她招手。
每当夜深人静,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的心也随之宁静。那本厚厚的日记,成了她心灵的港湾,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
她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了一本又一本,不知不觉间,竟寻到了自我安慰、自我疗伤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