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徐卓远对封瑶那句“忆姜糖才是最好吃的”宣言,并未给出语言上的回应。他只是在那片刻的凝滞之后,重新低下头,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了另一个数据模型界面,仿佛刚才那场微妙的、涉及情感边界试探的插曲从未发生。
但封瑶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他咀嚼吞咽的动作比平时慢了零点几秒,他重新聚焦于屏幕时,眼神的切换有了一帧不易察觉的延迟。这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落在封瑶眼中,却像是精密仪器上跳动的异常参数,昭示着某种内部程序的微调。
她没有再打扰他,转身回到柜台后,心情如同被温水浸润,平和而笃定。她知道,对于徐卓远这样的人,烈火烧灼只会引发防御机制的全方位启动,唯有细水长流,方能无声渗透,让他习惯她的存在,直至成为他逻辑世界里无法剥离的底层代码。
接下来的几天,“甜憩”依旧平静而温馨。苏雨父母的到来,像持续供能的暖炉,让苏雨整个人都焕发着一种柔软的光彩。她甚至开始尝试在父母的鼓励下,研发一些带着童年记忆味道的新甜品,比如“甜憩”版本的桂花酒酿小圆子,甜糯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酒香,引得老客人们纷纷称赞。
这天傍晚,苏雨父母坚持要请封瑶和徐卓远去家里吃饭,以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苏雨的照顾。盛情难却,四人一同回到了苏雨家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公寓。
餐桌上,苏母亲手做的家常菜摆满了桌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苏父难得地开了话匣子,说着苏雨小时候的趣事,说到她为了吃一根糖葫芦能跟在卖糖葫芦的老爷爷后面走三条街时,苏雨羞恼地跺脚,脸上却是掩不住的笑意。封瑶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附和几句,心底被这种朴实的家庭温暖填得满满的。她看着苏雨眼中重新亮起的光,看着苏父苏母那小心翼翼又满含爱意的眼神,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曾经的裂痕,正在被这种日常的、细碎的温暖一点点粘合。
她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旁边的徐卓远。他坐姿依旧端正,仿佛不是在家庭餐桌上,而是在某个学术会议的现场。他安静地吃着饭,动作标准得如同教科书,对苏父苏母的闲聊,他大多只是点头或简短地回应“嗯”、“是的”,但眼神里没有丝毫不耐,反而像是在观察和学习一种陌生的、名为“家庭聚餐”的社会行为模式。
当苏母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红烧肉时,他明显顿了一下,看着碗里那块油光红亮的肉,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似乎在快速分析其脂肪含量、热量值以及与自身营养计划的匹配度。
封瑶几乎能听到他脑海中数据运算的“嗡嗡”声。她忍不住在桌下轻轻碰了碰他的膝盖,在他看过来时,递过去一个“接受就好”的眼神。
徐卓远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碗里的肉,迟疑了大约两秒,然后拿起筷子,将那块红烧肉夹起,送入口中,咀嚼,吞咽。动作依旧标准,但封瑶注意到,他咀嚼的次数比他平时吃类似质地的食物要多两次。
【行为日志:接受非计划内高油脂食物摄入。社交礼仪优先级暂时覆盖健康饮食协议。味觉反馈:咸甜适中,肉质酥烂。生理耐受度:尚可。关联指令来源:封瑶。】
封瑶心里失笑,这家伙,连吃块肉都要在内部生成一份行为报告吗?
饭后,苏雨帮着母亲收拾碗筷,苏父则拉着徐卓远在客厅沙发上,试图聊一些时政新闻。徐卓远应对得依旧严谨,每一个观点都基于数据和事实,逻辑清晰得像在发表论文,让原本只是想闲聊的苏父一时有些接不上话,只能讪讪地点头。
封瑶看着这一幕,既觉得好笑,又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心疼。徐卓远的世界是如此纯粹,却又如此孤独,他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却难以融入最普通的人间烟火。前世的自己,是否也曾因无法理解他这种特质,而感到挫败和疏远,最终选择了封闭自我,将彼此越推越远?
重活一世,她看清了,也接纳了。他的孤独,他的“非常规”,正是他独一无二的部分。她不需要他改变,她只想成为连接他与这个世界的、一道温柔的桥梁。
回家的路上,月色如水,静谧地洒在街道上。两人并肩走着,影子在路灯下拉长又缩短。
“今天,谢谢。”徐卓远忽然开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封瑶侧头看他:“谢什么?”
“红烧肉。以及,在苏雨家。”他组织着语言,试图精准描述,“那种环境,社交信息密度高且非结构化,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和模糊表达。你的存在,降低了我的处理负荷。”
封瑶听懂了。他在感谢她的“翻译”和“缓冲”。她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不客气,徐同学。就当是付费服务,下次帮我优化一下‘甜憩’的库存管理数据模型就好。”
“可以。现有模型存在17.3%的优化空间。”他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开始列举几个可以改进的节点。
封瑶没有打断他,只是微笑着听着。他清冷的声音在夜色中流淌,谈论着那些她并非完全理解的算法和逻辑,但她却觉得无比安心。这就是他们的相处模式,她在情感上引导他,他在智识上支撑她。一种奇妙的、互补的平衡。
就在这时,封瑶包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她拿出来一看,是宿舍楼群里的消息。一个陌生的头像@了全体成员,是学生会文艺部的新任副部长,陈悦。
“各位同学好!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部现面向全校征集优秀文艺节目和策展创意。我们计划在艺术节期间举办一个‘时光记忆’主题的微展览,现急需招募有想法、有执行力的同学加入策展团队!尤其欢迎对摄影、设计、文案撰写有兴趣的同学报名!报名请联系文艺部陈悦。”
封瑶看着这条消息,目光在“时光记忆”四个字上停留了片刻。前世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她因为自卑和封闭,几乎是个隐形人,从未参与过任何集体活动。那时,她总是独自一人,远远看着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同学,心中充满了羡慕与失落。这一世,她拥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一个念头悄然在她心中萌芽。这不仅是为了弥补前世的遗憾,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机会,让徐卓远能够以一种他擅长且舒适的方式,与更多的人、更广阔的世界产生连接。他的才华,不应该只局限于冰冷的实验室和复杂的数据模型。
她收起手机,状似无意地提起:“卓远,看到文艺部在招策展人,搞一个‘时光记忆’的微展览。”
“嗯。”徐卓远的回应一如既往的简洁,显然对这种“非必要社交活动”兴趣缺缺。
“我记得,”封瑶放缓了语速,声音里带着一丝回忆的朦胧,“你之前是不是做过一个关于城市变迁影像数据化对比的分析模型?可以通过算法,将不同年代的街景照片进行精准叠加和差异标识,动态展示时间流逝的痕迹?”
徐卓远脚步未停,回答道:“是。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图像配准技术的小项目,主要用于城市规划研究领域。”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
“那个模型,如果应用到这次展览呢?”封瑶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他,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我们不只是静态地展示老照片,而是用你的技术,让‘时光’真正流动起来。比如,展示A大同一个角落,八十年代、千禧年、和现在的对比,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这比单纯的图片陈列,是不是更有冲击力,也更符合‘时光记忆’的主题?”
徐卓远也停了下来,看着她。月色下,封瑶的脸庞清晰而坚定,那双总是盛满温柔笑意的眼睛里,此刻跳动着理性的火花,与他对视,毫不退缩。
他沉默了。这一次的沉默,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在进行高速的评估计算。将他的技术应用于一个非学术性的、纯展示性的文化活动,从效率角度看,属于资源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的行为。但是……
他的数据库里,调取出了封瑶提及那个模型时,眼中闪过的欣赏和期待。也调取出了刚才在苏雨家,她那个“接受就好”的眼神所带来的、处理负荷降低的正面反馈。同时,“技术可行性”和“挑战性”这两个关键词被激活。将复杂技术进行创造性应用,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需求分析:封瑶提出合作策展提议。核心要素:1. 应用现有技术模型(城市变迁影像分析)。2. 目标:提升“时光记忆”主题展览表现力。3. 潜在收益:技术应用场景拓展(低)、封瑶的期望值(高)、项目新颖性(中)、潜在的认知收获(待评估)、时间成本(中高)。逻辑链存在断点,无法得出最优解。情感权重参数需重新校准……】
封瑶看着他陷入思考的模样,知道他的“逻辑cpU”正在全速运转。她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等待着,同时补充道:“而且,这不只是简单应用。展览需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视觉效果的艺术性,如何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有温度、能打动人心的展示,这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技术优化和跨领域融合的挑战。你的模型可能需要根据展览空间、设备进行适配和渲染优化吧?”
这句话精准地命中了徐卓远对于“优化”和“解决新问题”的内在驱动。他眼眸微动,似乎开始重新评估这个项目的技术含量。
果然,片刻后,徐卓远抬眸,看向她:“技术上可以实现。但需要获取A大档案馆授权的高清历史影像资料,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校准。此外,展示端的硬件支持和软件渲染引擎也需要评估。工作量不小。”
封瑶笑了,她知道,这已经相当于同意了。“资料和授权的事情,我可以去联系和申请。策展团队的其他事务性工作,比如场地协调、文案设计、人员安排,也交给我。你只需要负责最核心的技术部分,让时光‘活’起来。”她伸出手,做出一个击掌的姿势,“所以,合作愉快?徐技术顾问。”
徐卓远看着她悬在半空的手掌,犹豫了一下,似乎在检索“击掌”这一动作在此情境下的社交含义和必要性。最终,他抬起手,动作略显僵硬地、轻轻地与她的手掌碰了一下。指尖传来的温热触感与他手心的微凉形成对比,停留的时间短暂却足够清晰。
“合作成立。”他言简意赅地确认,随即补充道,“明天我会先出一份技术可行性报告和初步的项目计划书。”
掌心相触的瞬间,封瑶感觉到他指尖的温度,以及那一下短暂却真实的接触。她的心,像是被投入一颗小石子的湖面,漾开了一圈细微的涟漪。她不仅成功将他拉入了这个项目,还让他主动承担了更进一步的规划工作。
她知道,参与策展,意味着她将主动走入更广阔的校园生活,去弥补前世的遗憾。而将徐卓远拉入这个项目,不仅是让他那惊人的才华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展示窗口,更是为他们之间创造更多共同经历和联结的机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他世界观的温和拓展。
温水煮青蛙,也需要适时添一把柴,让温度恰到好处地逼近沸点。这一次,柴火已经添上,只待时光在他们的合作中,缓缓流淌出预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