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古道,崎岖险峻,海拔渐高。李靖率领的八万唐军主力,正沿着新修缮的驰道(部分路段已用贞观泥加固),如同一条巨大的钢铁洪流,艰难而坚定地向松州方向推进。
越往西南,地势越高,空气愈发稀薄寒冷。许多来自关中和中原的士兵开始出现头晕、气短、乏力、恶心等高原反应症状,行军速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战马也喷着粗重的白气,显得无精打采。
中军大旗下,李靖眉头紧锁。他虽早有预料,但高原环境对士兵体能的削弱还是超出了预期。照此速度,恐难及时解松州之围。
“大总管!前锋营报告,不少弟兄们喘不上气,手脚发软,呕吐不止…这样下去,赶到松州,怕也无力作战了!”副将李积忧心忡忡地策马过来。
李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行军队列,脑中飞速运转。他想起临行前陛下的嘱托,想起学宫格物科那些看似“奇技淫巧”的探索,甚至想起了陛下随口提过的“气短”与“高处气少”的关联(高原反应原理的朴素认知)。
“传令!”李靖果断下令,“全军放缓行军速度,但不可停歇!令各营医官,将携带的生姜切片,分发给出现不适的兵卒,命其含服或嚼咽!”(生姜有助缓解部分高原反应症状,古人经验)
“另外,”李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将工部随军匠作营调上来!命他们立刻赶制‘缓行梯’!”
“缓行梯?”李积一愣。
“对!”李靖解释道,“取粗长坚韧毛竹或木杆,每隔五步,以坚韧绳索捆扎横木,制成简易长梯!让那些气短乏力的兵卒,轮流攀附其上,由体力尚可者抬行!如同…如同水车提水,节省其自身气力!”他这是借鉴了杠杆省力和轮替休息的原理,创造性地应用在行军上。
“妙啊!”李积恍然大悟,由衷佩服李靖的急智,“此法可行!既能保证行军不辍,又能让不适兵卒恢复体力!”
命令如闪电般迅速地传达下去,整个队伍都行动起来。很快,一根根简易的“缓行梯”就像变魔术一样被赶制出来。这些梯子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实用,它们是由粗壮的木头和坚韧的绳索制成的。
那些出现高原反应的士兵们,身体虚弱得仿佛风中残烛,他们艰难地攀附在梯子的横木上,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吃力。然而,他们并不是独自前行,而是有四名或六名强壮的士兵在旁边抬着梯子,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
尽管速度不快,但这种方式却极大地节省了病弱士兵的体力。他们不再需要自己艰难地行走,而是可以将身体的重量依靠在梯子上,让强壮的战友们分担一部分压力。这样一来,队伍的整体推进速度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保持着稳定的步伐。
与此同时,生姜的辛辣味道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士兵们纷纷嚼着姜片,那股强烈的刺激感多少缓解了一些他们的不适。生姜的辛辣仿佛是一种神奇的良药,给这些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带来了一丝慰藉和力量。
同时,李靖还下令:“全军所有水囊,在扎营时务必灌满煮沸后冷却的温水!严禁饮用生冷溪水!”(预防肠胃疾病,保持体力)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措施,结合李靖丰富的行军经验和严格的纪律,使得唐军在高海拔地区的行军效率和士兵状态得到了显着改善。李积看着队伍重新变得有序,对李靖的统兵之能更加钦佩。这支承载着帝国希望的援军,克服着自然的阻碍,坚定地奔向血火交织的松州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