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贞观泥”核心工坊。气氛比起之前的肃穆,多了几分压抑的紧张。生产工艺虽然稳定,但阎立德和张元都发现,不同批次烧制出的水泥熟料,其最终强度、凝结速度仍有不小波动,影响了大规模应用的可靠性。问题似乎出在原料配比和煅烧温度的精准控制上。
老周和工匠们试了几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阎立德眉头紧锁,若是无法解决稳定性问题,“贞观泥”的潜力将大打折扣。
张元日夜泡在工坊,对着堆积如山的记录数据苦思冥想。他回想起宇文博士讲过的“比对”和“控制变量”的格物思维,又想起陛下提及的“数据说话”。
他鼓起勇气,找到阎立德:“阎尚书,学生有一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讲。”阎立德此刻正烦心,语气有些急躁。
张元摊开自己整理的厚厚一叠记录:“学生近日将过去三个月所有批次的原料配比(石灰石、黏土种类及比例)、入炉温度、煅烧时间、以及出窑熟料的研磨细度、最终成品的强度测试结果,全部进行了汇总比对。”
他指着自己绘制的几张简陋的图表(用不同符号和线条表示数据趋势):“学生发现,强度最高、性能最稳定的批次,其原料中一种来自黑石山南坡的石灰石(含特定矿物质)占比似乎更高,且煅烧温度维持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高温区间(需持续鼓风)的时间更长。而波动较大的批次,往往是原料来源混杂,或温度控制略有偏差。”
阎立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异,接过那几张“图表”。这种用图表直观对比数据的方法,他还是第一次见,但却异常清晰明了!
“你的意思是…”阎立德若有所思。
“学生以为,或可进行专项试验。”张元坚定地说,“固定使用南坡石灰石和特定黏土,只改变煅烧温度和高温持续时间,分成十组同时进行小窑试验!每组严格记录数据,最后比对成品强度!或许…能找到那个最佳的‘点’!”
这正是现代工业中常用的“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的雏形!虽然设备简陋,但思路完全正确!
阎立德看着张元那充满自信和求知光芒的年轻脸庞,又看看那虽然粗糙却极具启发性的数据图表,心中豁然开朗!他一直困扰于经验无法突破的瓶颈,或许真的能用这种更“格物”的方法解决!
“好!就依你之言!”阎立德拍板,“老周!立刻安排!腾出十座小窑,按张元所说,分组试验!所有数据,由张元统一记录分析!”
数日后,试验结果出炉。数据清晰地指向了一组特定的工艺参数:南坡石灰石占比七成,特定黏土三成,煅烧温度需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此温度下稳定保持一个时辰以上!
工匠们按照这个参数进行了一次正式烧制。出窑的熟料颜色呈现出一种均匀的深绿色,质地极其细腻坚硬。研磨成粉后,与水混合,凝结速度更快,硬化后的强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批!而且性能极其稳定!
“成功了!成功了!”老周和工匠们欢呼雀跃!
阎立德抚摸着那坚硬如铁的水泥试块,激动得双手微颤:“天佑大唐!此乃真正的‘神泥’!”他看向张元,目光充满了赞赏和欣慰:“张元,你立下大功了!此法不仅提升了‘贞观泥’品质,更提供了一条格物致知、改进工艺的新路!老夫必向陛下为你请功!”
张元谦逊地低下头,心中却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他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验证了陛下和宇文博士所倡导的格物思维的力量!他的名字和这次突破,很快被阎立德写入了呈送给皇帝的密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