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公李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向朝廷呈上一份重要的奏章。他在奏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加强边防的独特见解,并结合了松州之战和边境烽燧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项更为大胆的设想——《请建铁道以固边防疏》。
在这份奏章中,李靖首先回顾了松州之战的经过和取得的辉煌战果。他指出,虽然我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边境地区交通不便,导致军队调动缓慢,给敌人可乘之机。同时,边境烽燧的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由于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敌情。
接着,李靖提出了他的设想——修建铁道。他认为,通过修建铁道,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物资运输的效率。这样一来,一旦边境有警,我军就能迅速调集兵力,及时赶到事发地点,不给敌人喘息之机。而且,铁道还可以连接各个边境要塞和重要城市,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让敌人难以突破。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李靖还列举了一些其他国家修建铁道的成功案例,并详细分析了铁道对于国防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修建铁道不仅是一项军事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最后,李靖在奏章中恳请朝廷能够重视他的建议,尽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论证和规划,早日启动铁道建设项目。他相信,只要这项工程得以实施,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边防实力,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他凝视着眼前的水泥驰道,心中涌起一股惊叹之情。这条道路坚硬而平坦,与传统的黄土官道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不禁想象,如果能够制造一种特制的车厢,配以铁轮,再由骡马甚至牛只在这水泥驰道上牵引,那么其载重能力和运输速度,无疑将会远远超越现在的木轮马车!
这个念头一旦在他脑海中浮现,便如燎原之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他开始详细地思考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设计和制造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运输场景中。
如果能够将这样的“铁道”优先修建在边境的战略要地,那么兵力、粮草、军械等重要物资的调动速度将会快上数倍!这将极大地增强边防的应对能力,使得帝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能够更加迅速地做出反应。
这种想法几乎可以说是现代铁路运输概念的雏形!它的出现,不仅会改变交通运输的方式,更有可能对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李世民看到这份奏疏时,他不禁拍案叫绝!这完全符合他提升帝国机动能力的思路,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想法。他立刻意识到,这个提议如果得以实施,将会给帝国带来巨大的优势。
他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召见了李靖和阎立德,这两位都是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各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
三人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而凝重。他详细地向他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探讨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最终达成了一致的决定。
由工部牵头,专门成立一个名为“将作监铁道所”的机构,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这个机构将从全国各地抽调最精干的工匠,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拥有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他们将集中精力进行小规模的试制工作。铁轮车厢的制造是关键之一,需要精心设计和打造,确保其坚固耐用且运行平稳。同时,对于在水泥驰道上铺设简易铁轨的工作也不能掉以轻心,这需要考虑到铁轨的材质、连接方式以及与车厢的匹配度等诸多因素。
初步阶段,可能只是采用强化过的硬木包铁皮的方式来制作铁轨,虽然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足以满足试验的需求。一旦试制成功,就会在长安至洛阳的驰道段进行实际的试验运行。
如果这次试验取得成功,那么这个创新的交通方式将首先应用于北方边防和辽东前线。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还能加强帝国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可以预见,帝国的交通体系即将迎来一次革命性的飞跃。科技的树苗正在贞观的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抽出新的枝芽,绽放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