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卷着碎雪打在高坡的土块上,李世民的指尖刚触到一丝晨光的暖意,帐下侍卫突然轻声禀报:“陛下,吴王殿下求见,说有破城急事启奏。” 他愣了愣 —— 李恪率领的安州偏师一直负责袭扰安市城外围的补给线,此刻突然求见,莫非有异常发现?
“宣。”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彻夜未眠的沙哑,转身时正撞见李恪大步走来。这位吴王甲胄上还沾着泥雪,鬓角凝结着白霜,显然是刚从城外勘察归来,手中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草图,眼神里藏着难掩的急切。
“儿臣参见父皇!” 李恪躬身行礼,不等李世民开口便直入正题,“父皇,儿臣连日巡查安市城周边地形,又审问了三名被俘的高句丽民夫,终于发现此城的死穴!” 他将草图铺开在临时搭起的石桌上,指尖点向城西北角的一处低洼:“此城看似坚不可摧,实则全靠后山的山泉供水,有一条暗渠从山涧引出,穿地下三里而入城,这是城内唯一的淡水来源!”
李世民的目光瞬间落在草图上,只见李恪用朱砂标出了暗渠的大致走向,起点是后山的鹰嘴崖,终点直抵安市城的西北角楼。“你如何确定?” 他追问,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期许。
李恪连忙解释:“起初儿臣见城西北角的植被比别处茂密,即便寒冬也有绿意,便心生疑惑。昨日审问民夫时,有个负责修补城墙的老卒说漏了嘴,称‘城内生火全靠柴薪,喝水却不用发愁,山泉顺着石缝流进来’。儿臣立刻带人去鹰嘴崖探查,果然在山涧底部找到一处隐蔽的石砌暗口,还有高句丽士兵看守的痕迹!”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几分:“儿臣有两策:一是派死士潜入暗渠上游,用巨石和黏土堵塞,断其水源;二是…… 投毒。只是投毒恐伤及无辜百姓,儿臣恳请父皇慎用。” 说罢,他垂首等待裁决,甲胄上的雪粒渐渐融化成水珠。
帐内瞬间寂静下来,李积、李靖等人刚闻讯赶来,听闻此策均面露惊色。李靖上前细看草图,抚须赞叹:“此暗渠位置极隐蔽,若非吴王细致入微,绝难发现!安市城被围月余,储水定然有限,一旦断水,不出三日必生内乱!”
李世民盯着李恪风尘仆仆的脸庞,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 —— 这个儿子自安州历练归来,愈发沉稳干练,昔日的桀骜之气化作了敏锐的洞察力与果决的勇气。他想起出征前李恪那份恳切的请战表,想起那句 “恪儿类我” 的感慨,此刻更觉此子果然不负所望。
“你可知此计风险?” 李世民缓缓开口,目光锐利如刀,“鹰嘴崖必有重兵看守,派死士前往无异于九死一生。”
“儿臣愿亲自率队前往!” 李恪立刻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为破坚城,为死难将士,儿臣万死不辞!”
李世民摆了摆手,转身对李积下令:“立刻派最精锐的斥候小队,带那名老卒前往鹰嘴崖核实暗渠位置,务必摸清守军布防!” 他的声音里已没了此前的犹豫,多了几分决断,“若暗渠属实,便按恪儿的第一策行事 —— 堵塞水源,不伤百姓,亦能乱其军心!”
李积领命而去,不到两个时辰便带回了捷报:“陛下,吴王所言句句属实!鹰嘴崖下确有暗渠,由百名高句丽士兵看守,暗渠内壁用条石加固,只需用巨石堵塞入口,城内必断水!” 斥候还带回了一块从暗渠口取下的石砖,上面刻着高句丽的供水符文,与李恪的草图完全吻合。
李世民拿着石砖,走到李恪面前,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许:“恪儿,此战若胜,你当居首功。” 李恪连忙躬身:“全赖父皇信任,儿臣只是尽了本分。”
此时的中军帐内,压抑多日的气氛终于消散。将领们围着暗渠草图商议破城细节,士兵们听闻有了破城之策,营寨里渐渐响起振奋的议论声。寒风依旧凛冽,但李世民望着安市城的方向,眼中已没了挣扎,取而代之的是志在必得的锋芒 —— 他知道,这场僵持已久的攻坚战,终于要迎来转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