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晨光刚染亮太极殿的飞檐,一匹快马便冲破宫门的晨禁,驿卒翻身落马时,手中的红色急报卷轴已被汗水浸透 —— 这是来自安西都护府的八百里加急,跨越万里戈壁,将西域的危急局势直接送到了李世民面前。
内侍官不敢耽搁,一路小跑将急报呈入殿内。李世民展开卷轴,安西都护郭孝恪的字迹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透着焦灼:“大食军队于阿姆河大败波斯残军,波斯王伊嗣俟三世逃往吐火罗,大食铁骑趁势追击,兵锋已抵吐火罗边境。吐火罗乃我大唐羁縻州府,其王遣使求援,言辞恳切;西域诸国闻大食势盛,皆惶惶不安,疏勒、于阗等城邦已暗中加固城防,若大唐不出兵相助,恐西域诸国离心,丝绸之路亦将断绝!”
“咚” 的一声,李世民将急报拍在案上,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吐火罗地处西域腹地,是大唐连接中亚的重要枢纽,更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 若吐火罗被大食攻陷,不仅大唐在西域的威望将一落千丈,西域诸国极可能倒向大食,届时安西四镇将直接暴露在大食兵锋之下,帝国的西部边疆将永无宁日。
当日朝会,李世民将急报公之于众,殿内瞬间陷入凝重。不等官员们消化消息,兵部尚书便率先出列,语气激昂:“陛下!大食狼子野心,攻陷波斯后竟直逼我大唐羁縻州府,此乃对大唐威严的公然挑衅!若不派兵征讨,遏制其扩张之势,西域诸国必以为大唐软弱可欺,纷纷倒向大食,届时丝绸之路断绝,安西四镇危急,后果不堪设想!臣请奏,即刻调陇右、河西驻军,联合安西都护府兵力,驰援吐火罗,一战破敌,以振大唐国威!”
“兵部尚书所言极是!” 几位边镇出身的将领纷纷附和,左卫大将军薛万均上前一步,拱手道,“臣愿领兵出征!大食虽战力强悍,却不熟悉西域地形,我军若以安西驻军为先导,陇右骑兵为后援,再联合吐火罗及西域诸国兵力,定能将其击退,守住丝绸之路!” 主战派的声音铿锵有力,满是对大唐军力的自信,也透着维护帝国威严的决心。
“不可!” 户部尚书连忙出列反驳,语气急切,“陛下,西域遥远,从长安至吐火罗,路途数千里,粮草转运需耗费巨万,且陇右、河西驻军需镇守北疆,若贸然调走,恐匈奴趁机南下,造成北疆空虚!再者,大食战力不明,波斯数十万大军尚且不敌,我军若轻举妄动,万一失利,不仅损兵折将,更会动摇西域根基,得不偿失啊!”
主和派的官员纷纷点头,礼部尚书也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当以‘稳’为先。可遣使前往大食,晓以利害,劝其罢兵;同时命安西都护府加强防务,守住疏勒、于阗等战略要地,确保安西四镇不失。至于吐火罗,可许以财物援助,使其坚守待援,而非劳师远征,徒耗国力。”
“荒谬!” 兵部尚书怒声反驳,“大食已兵临吐火罗城下,岂是遣使能劝退的?若大唐只知送财物、守防线,与缩头乌龟何异?西域诸国又怎会再信任大唐?”
“你……” 户部尚书气得脸色涨红,正要争辩,却被李世民抬手制止。
殿内瞬间安静,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龙椅上的帝王身上。李世民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心中思绪翻涌 —— 主战派所言,关乎帝国威严与丝绸之路安全,若不出兵,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将荡然无存;可主和派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西域遥远,粮草耗费巨大,且大食战力不明,贸然出兵确实风险重重。更重要的是,北疆虽在李恪治理下趋于稳定,但匈奴仍在边境徘徊,陇右驻军若调走,北疆防务恐出现漏洞;而长安城内,“影先生” 的威胁尚未解除,储位之争也只是暂时平息,此时大规模对外用兵,一旦内部出现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吐火罗使者已在殿外等候,恳请陛下出兵相救!” 内侍官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传吐火罗使者入殿。” 他知道,此刻不仅要权衡战与和的利弊,更要给西域诸国一个明确的态度 —— 大唐是否还是那个能庇护他们的天可汗,这场决策,将决定西域乃至整个帝国的未来走向。
吐火罗使者身着异域服饰,快步走入殿内,跪在地上连连叩首,声泪俱下:“陛下!大食铁骑已围我都城,若大唐再不救援,吐火罗必亡!求陛下念在吐火罗世代归附大唐的情分上,出兵相救啊!”
李世民看着使者绝望的神情,心中更添几分沉重。战,需承担巨大的国力消耗与未知风险;和,需忍受帝国威严受损与西域离心的后果。这个决策,再次将千斤重担压在了他的肩头,也让他愈发清楚,作为大唐的帝王,每一个选择都关乎万千生民,容不得半分轻率。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入,却照不透李世民眼底的凝重。他知道,无论选择战还是和,都将牵动帝国的命脉,而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有利于大唐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