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殿议危局,宫阙牵心
洛阳宫城的永熙宫前,青石铺就的庭院被春日的阳光染得暖意融融,却驱不散笼罩在众人心头的阴霾。符祥瑞身着深色素服,静立在殿门廊下,目光紧紧锁着寝殿内的方向,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腰间的玉佩。太医们已在殿内忙碌了近两个时辰,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像一把钝刀,在她的心上反复切割。
她的思绪纷乱如麻,一边是昏迷不醒、高烧未退的柴宗训,那是她的软肋,是她甘愿倾尽一切守护的牵挂;另一边是江南传来的紧急军报,赵廷美秣马厉兵,虎视眈眈,后周的江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太后,她不能只沉溺于母子私情,必须撑起这风雨飘摇的朝堂,可眼下的局面,又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
“太后,风大,您还是进殿等候吧,太医有消息定会第一时间禀报。”贴身宫女青黛捧着一件披风,轻声劝道。
符祥瑞摇了摇头,目光依旧没有离开寝殿的方向,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不必了,我就在这里等。”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脑海中飞速思索着应对之策。江南的赵廷美想要趁虚而入,朝堂之上人心浮动,仅凭她一人之力,恐怕难以稳住局势。更何况,柴宗训对姨母符琳的信任与依赖远超常人,若是符琳能在身边照料,或许对他的苏醒也大有裨益。
一个念头突然在她心中清晰起来,她猛地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青黛,立刻传令,去偏殿请符琳将军速来永熙宫!”
“是!”青黛不敢耽搁,连忙躬身领命,快步离去。
符祥瑞又抬眼望向等候在庭院中的文武百官,他们皆是后周的栋梁之臣,此刻正神色凝重地站在一旁,目光中满是担忧与期盼。她定了定神,朗声道:“诸位大臣,江南逆贼蠢蠢欲动,国事紧急,片刻也耽误不得。烦请诸位随我前往紫宸殿议事,共商应对之策!”
宰相范质、枢密使魏仁蒲等老臣闻言,纷纷上前一步,魏仁蒲拱手问道:“太后,陛下此刻仍在昏迷之中,若是离开,恐有不妥,不如留下几位大臣在此守着?”
符祥瑞心中一暖,这些老臣的忠心,她始终铭记于心。她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却又带着一丝温柔:“我之所以急着将符琳叫来,便是因为训儿与他姨母素来亲近,他醒来后第一眼看到姨母,心中的郁结或许能消散几分,也不会再怪我这个疏忽的娘了。这里有太医和宫女照料,暂且无碍。眼下江南的危机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尽快拿出对策,才能守护好先帝留下的江山,也才能让训儿醒来后,有一个安稳的天下。”
这番话情真意切,既兼顾了母子之情,又点明了当前的危急局势,在场的大臣们无不点头赞同。
“太后深明大义,臣等佩服!”范质率先躬身行礼,“臣等愿随太后前往紫宸殿,共议国事!”
“臣等遵令!”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躬身领命。
符祥瑞点了点头,转身再次望向寝殿的方向,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她在心中默默祈祷:训儿,娘暂时不能陪在你身边,你一定要坚强,快点醒来。娘会守住这江山,等你康复,亲手将这大好河山交到你的手中。
她深吸一口气,转过身,不再犹豫,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紫宸殿的方向走去。阳光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那身影中,既有母亲的柔软,更有帝王的坚毅。文武百官们紧随其后,脚步声整齐而沉重,在宫道上回荡,仿佛在诉说着此刻局势的严峻。
紫宸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殿中央的龙椅空空如也,更添了几分压抑。符祥瑞端坐于龙椅一侧的凤椅上,目光扫过下方的文武百官,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江南传来的急报,想必大家都已经知晓。赵廷美收拢北宋旧部,在金陵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扬言要攻占洛阳,覆灭我后周。如今陛下昏迷,正是国家危难之际,还望诸位能畅所欲言,共商破敌之策。”
话音刚落,一名武将便站了出来,高声道:“太后!赵廷美不过是丧家之犬,侥幸在江南立足,如今竟敢大言不惭,妄图颠覆我后周!臣请命,即刻调遣洛阳周边兵马,南下讨伐,定能将这逆贼一举歼灭!”
“是啊,太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刻赵廷美的军队尚未整顿完毕,粮草也不充足,正是出兵的好时机!”另一名武将也附和道。
一时间,殿内附和之声此起彼伏,不少武将都主张立刻出兵,趁赵廷美立足未稳,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符祥瑞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她沉吟片刻,缓缓道:“诸位的爱国之心,哀家深知。只是出兵之事,事关重大,需谨慎行事。我后周虽国力强盛,但近期边境也并非安稳无虞,若是贸然调动大量兵力南下,恐生变数。更何况,洛阳到江南路途遥远,粮草补给也是一大难题。”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我们有三处要地,必须严加防范。其一,是济州。济州地处黄河下游,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抵御江南北上的重要屏障,必须派重兵驻守,防止赵廷美声东击西,从济州突破。其二,是雄州。雄州毗邻契丹,乃是北方的门户,若是契丹趁我军南下之际入侵,后果不堪设想,需加派兵力,严密布防。”
说到这里,符祥瑞的目光变得愈发凝重:“其三,便是汴梁。诸位都清楚,汴梁曾是我后周的都城,更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之都,是先帝们留下的基业。虽然后来都城迁至洛阳,汴梁一度沦为‘死城’,但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中原地区的心脏。若是汴梁失守,不仅会动摇民心,更会让赵廷美获得一个稳固的据点,届时再想收复,便难如登天。因此,汴梁必须派亲信将领率领精锐部队驻守,加固城防,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众大臣闻言,纷纷点头称是。魏仁蒲上前一步,拱手道:“太后所言极是,这三处要地,确实是我后周的重中之重。只是如今赵廷美在江南动作频频,我们若是不加以遏制,等他站稳脚跟,再想对付他,恐怕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了。”
“魏枢密使所言甚是。”符祥瑞点了点头,“哀家也认为,不能对赵廷美坐视不管。只是出兵的时机和兵力的调配,还需仔细斟酌。”
一名文官站了出来,说道:“太后,据斥候回报,赵廷美如今手下的军队,大多是从北宋逃过来的残兵败将,还有一些临时招募的乡勇,战斗力并不强。而且他刚刚将‘残宋’改为‘南宋’,意图改变自身的形象,争取民心,但江南的百姓对其并不信服,地方豪强也只是持观望态度。此刻出兵,胜算极大。”
“是啊,太后!”又一名文官补充道,“从洛阳各处调兵,最快七八天便能集结完毕,再加上沿途的粮草补给,可以一边行军一边筹备,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符祥瑞闻言,心中暗暗盘算。七八天的时间,若是柴宗训能在这段时间内苏醒,那自然是最好的。可若是他依旧昏迷,自己贸然决定出兵,会不会引起朝堂的非议?但若是再拖延下去,赵廷美一旦站稳脚跟,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青黛快步走了进来,躬身道:“太后,符琳将军到了。”
符祥瑞心中一喜,连忙道:“快请她进来!”
片刻后,一身戎装的符琳走进殿内,她刚从偏殿赶来,脸上还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她看到殿内的阵仗,心中已然明白几分,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妹符琳,参见太后!不知太后急召臣妹前来,有何要事?”
“妹妹免礼。”符祥瑞连忙让她起身,拉着她的手,眼中满是急切,“训儿他……他至今昏迷未醒,方才还发了高烧,口中一直念叨着你,说你没有叛变。我想,有你在他身边照料,或许能让他早日苏醒。”
符琳闻言,心中一痛,眼中瞬间泛起了泪光:“陛下他……他竟还在为我担忧。都是臣妹不好,给陛下惹了这么大的麻烦,让陛下受了这么多苦。”
“此事与你无关,是有人恶意中伤。”符祥瑞安慰道,“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商议。江南的赵廷美意图谋反,朝堂之上正在商议出兵之事,我召你前来,也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你久在军中,经验丰富,对行军打仗之事,比我们都要清楚。”
符琳定了定神,压下心中的悲痛,目光转向殿内的大臣们,沉声道:“诸位大臣的意思,臣妹已经知晓。依臣妹之见,赵廷美虽实力不济,但野心勃勃,若是不及时遏制,日后必成大患。出兵讨伐是必要的,但需做好充分的准备。”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济州、雄州、汴梁这三处要地,正如太后所言,必须严加防范。我们可以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率领,直奔江南,讨伐赵廷美;另一路则留守中原,重点防守这三处要地,同时兼顾边境的安全。粮草补给方面,可以提前与沿途各州郡联系,让他们做好筹备,确保大军南下途中不会出现粮草短缺的问题。”
符琳的话条理清晰,既考虑到了讨伐逆贼的紧迫性,又兼顾了后方的防守,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同。
范质点了点头,说道:“符琳将军所言极是。兵分两路,攻防兼备,确实是稳妥之策。只是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符祥瑞看着符琳,眼中满是欣慰。有妹妹在身边,她仿佛多了一份底气。她沉吟片刻,缓缓道:“妹妹的提议,哀家赞同。出兵之事,就这么定了。粮草补给和兵力调配,就劳烦范相和魏枢密使负责,务必在七日内筹备完毕。出兵的大将,诸位可有合适的人选?”
殿内的大臣们立刻开始议论起来,纷纷举荐自己认为合适的将领。有的举荐战功赫赫的老将,有的则举荐年轻有为的新锐,一时间,殿内争论不休。
符祥瑞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表态。她知道,选择一位合适的大将,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这位将领不仅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要有坚定的忠心,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稳住军心,顺利完成讨伐任务。
就在这时,符琳开口道:“太后,臣妹举荐镇国大将军张永德。张将军久经沙场,作战勇猛,且对后周忠心耿耿,由他率领大军南下,定能马到成功。”
张永德是后周的开国功臣之一,战功卓着,威望极高,由他出兵,确实能让将士们信服。不少大臣都纷纷附和,认为张永德是最合适的人选。
符祥瑞点了点头,说道:“好,那就任命张永德为讨伐大军的主帅,即刻前往军营整顿兵马,准备南下。”
“臣遵令!”一名武将立刻躬身领命,转身便要去传达命令。
“等等。”符祥瑞叫住了他,补充道,“告诉张将军,大军出征之前,务必前往永熙宫探望陛下。若是陛下能醒来,看到他,想必也会安心不少。”
“是,太后!”那武将恭敬地应道,转身离去。
会议继续进行,大臣们又就出兵的具体细节展开了讨论,从兵力的具体数额,到武器装备的调配,再到沿途的防守部署,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斟酌,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符祥瑞端坐于凤椅上,认真倾听着大臣们的发言,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她的思路清晰,决策果断,丝毫没有了之前的慌乱与软弱,展现出了一位合格统治者的风范。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在这份沉稳的背后,是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她的目光时不时会飘向殿外,心中默默期盼着永熙宫能传来好消息。
不知过了多久,会议终于结束。大臣们纷纷躬身告退,前往各自的岗位,开始忙碌起来。紫宸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符祥瑞和符琳姐妹二人。
符琳走到符祥瑞身边,轻声道:“姐姐,你已经连续操劳了这么久,也该歇歇了。陛下那边,有太医照料,不会有事的。”
符祥瑞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眼中满是疲惫:“我怎么睡得着?训儿一天不醒,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江南的战事虽然有了部署,但后续的发展,依旧充满了变数。”
她站起身,走到殿门口,望着远处的永熙宫方向,眼中满是担忧:“妹妹,你说训儿他……他会不会怪我这个娘,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却在这里处理政务?”
符琳轻轻握住她的手,安慰道:“姐姐,陛下是个明事理的孩子,他不会怪你的。他知道,你这么做,都是为了他,为了后周的江山。等他醒来,一定会理解你的苦心。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解决江南的危机,让他能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康复。”
符祥瑞点了点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愿如此吧。走,我们一起去永熙宫看看训儿,希望能有好消息。”
姐妹二人并肩走出紫宸殿,朝着永熙宫的方向走去。春日的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却驱散不了她们心中的阴霾。宫道两旁的花木开得正盛,可她们却无心欣赏。
此刻的她们,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希望柴宗训能早日苏醒,希望后周能平安度过这场危机。
而远在江南的金陵,赵廷美正站在城楼上,眺望着北方的方向。他已经收到了后周正在调兵遣将的消息,脸上不仅没有丝毫担忧,反而露出了一丝冷笑。
“符祥瑞,柴宗训,你们以为派兵南下就能阻止我吗?”他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这江南,终将是我的天下,这后周的江山,也终将归我大宋所有!”
他转身对身后的将领说道:“传令下去,加快招兵买马的速度,加固城防,做好迎战的准备。我要让后周的军队,有来无回!”
“遵令,王爷!”将领躬身领命,转身离去。
一场关乎后周与南宋命运的大战,已然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而洛阳的永熙宫内,柴宗训依旧昏迷不醒,他的苏醒,将成为这场战局中最关键的变数。符祥瑞和符琳姐妹站在他的床边,心中满是期盼与担忧。她们不知道,这场风暴何时才能平息,也不知道,这后周的江山,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再次降临。洛阳宫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可这份寂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少年天子的苏醒,等待着这场命运之战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