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舟筏穿梭
“弃地存人”的战略决策,保全了汉部落最宝贵的根基,但随之而来的现实却无比严峻。内城高地虽暂时无虞,却仿佛成了一座被浑浊汪洋包围的孤岛。昔日通往农田、工坊、林地的道路尽数没于水下,深浅难测,水下更可能隐藏着被冲垮的栅栏、散落的工具乃至危险的涡流。陆地交通彻底断绝。
最初几日,靠着先前抢运的物资尚可支撑,但困守的压抑感与日俱增。信息传递变得极其困难,从内城一端到另一端,往往需要绕行泥泞崎岖的高地边缘,耗时费力。更紧迫的是,被洪水围困的牲畜需要转移饲料,各处的人员物资需要调配,尤其是隔离区与主区域之间的药物和食物输送,变得异常艰难。甚至有人不慎滑入深水区险些丧生。
望着城外一片汪洋,以及水中漂浮的杂物和偶尔冒出的牲畜尸体,一种新的困境笼罩着部落——他们虽躲过了洪峰的直接冲击和瘟疫的全面爆发,却可能被这无尽的积水慢慢困死、耗干。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着水退。”阳歌站在高处,凝视着这片陌生的“湖泊”,眉头紧锁,“水困住了我们的脚,但我们不能失去移动的能力。既然路走不通,那我们就走水路!”
一个基于现状的应急创新方案在他脑中迅速成型。他立刻召来了司工坚手。
“坚手,陆地已不可行,我们需要能在水上行走的东西!”阳歌语气急促却清晰,“不需要多精巧,只需要能浮起来,能载人载物!立刻动员所有能用的人手,砍伐木材,赶制木筏和独木舟!”
“木筏?独木舟?”坚手略微一愣,随即眼中放光。部落以往也有简单的渡水工具,但从未如此大规模地制造和应用。
“对!木筏制作快,用粗竹或原木并排捆扎结实即可,追求数量,用于城内短途运输和物资摆渡。独木舟需要挑选粗大树干,中间挖空,制作虽慢,但更灵活快速,用于远距离联络和探索!这是我们现在唯一的‘路’!”阳歌一边说,一边用木炭在石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命令就是方向。坚手立刻行动起来。此刻,先前放弃外围区域、集中人力的优势显现出来。大量劳力被迅速组织起来,分成数队。
一队由经验丰富的伐木工带领,冒着细雨,前往内城高地边缘那些尚未被淹的林地,砍伐合适的树木和粗大的竹子。另一队则负责运输,将沉重的原木和竹材拖到地势平坦的岸边。最重要的制作队则由最好的木匠带领,按照阳歌的指导和图样,开始紧急施工。
制造场面热火朝天。岸边空地上,响起一片斧凿之声。制作木筏相对简单,选取粗细均匀的原木或粗竹,并排铺好,然后用浸泡过水后更具韧性的藤蔓、皮绳乃至紧急搓制的草绳,进行反复的、紧密的捆扎,确保结实牢固。很快,第一张简陋却实用的木筏就被推入了水中,几名胆大的战士拿着长篙跳上去,略显生疏地尝试操控,木筏稳稳地浮在水面,引起了岸边人群的一阵欢呼。
独木舟的制作则考验真功夫。工匠们挑选粗壮笔直的树干,先用石斧和青铜斧砍出大致形状,然后用火小心地灼烧需要挖空的部分,再用石凿和磨石一点点地刮削打磨,耗时耗力。但每成功制造出一艘,其价值都远超数张木筏。它们更灵巧,速度更快,能够去往更远的地方。
阳歌也亲临现场指导,改进了设计,比如在木筏四周加上简易的护栏防止物品掉落,建议在独木舟首尾预留孔洞方便系绳固定。他甚至让人找来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巨大的葫芦、密封的皮囊,作为临时的浮具或救生装置。
不过两三日的功夫,汉部落的“舰队”已初具规模。数十张大小不一的木筏和十数艘独木舟停靠在内城沿岸,成了这片泽国中最奇特的风景线。
这些简陋的水上工具,立刻成为了维系部落运转的生命线。
“医疗队急需黄花蒿!隔离区的药快用完了!”一声呼喊,一叶载着药草的独木舟便迅速离岸,破开水路,以比绕行快上数倍的速度将救命草药送达。
“三号粮仓这边需要加固的人手和木料!”一张载着工匠和材料的木筏缓缓撑向对岸,解决了物资调配的难题。
负责侦察的战士划着独木舟,开始探索被洪水淹没的区域,绘制新的“水路图”,侦查水位变化,甚至从半淹的树林中救出了几名被困的族人。
更有心灵手巧之人,开始尝试制作简单的渔具,站在木筏上,向水中投放饵料,竟然真的钓起了肥硕的、被洪水从大河中带来的鱼获!虽然只是补充,却极大地改善了食物匮乏的境况,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舟筏穿梭,打破了内城的孤岛状态。信息的传递、人员的往来、物资的流动,重新变得顺畅起来。那种被困守、只能被动等待的压抑感,被这种主动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积极行动所驱散。
孩子们甚至开始习惯了这种新的交通方式,胆大的还敢趴在木筏边戏水。大人们虽然依旧谨慎,但看着舟筏往来不息,将各个角落重新连接起来,心中也充满了希望和赞叹。
阳歌站在一处临时搭建的小码头上,看着眼前这番繁忙的水上景象,心中感慨。从应对洪水,到防控瘟疫,再到如今的“弃地存人”和“舟筏穿梭”,汉部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 适应力。
这不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在灾难中学习,在困境中创新。每一次危机的挑战,都逼迫着他们迸发出新的智慧,掌握新的技能。
舟楫之利,在此刻不再是文明的装饰,而是生存的利器。这些穿梭于洪水之中的简陋木筏和独木舟,承载的不仅是物资和人员,更是汉部落于逆境中求存、求发展的智慧与希望。
第二百六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