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玥的医书
瘟疫的阴霾终于彻底散去,隔离区撤除,最后一批康复者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回到了家人中间。汉部落熬过了洪灾之后最凶险的一关,生活秩序逐渐回归正轨。然而,那场与无形之敌的惨烈搏杀,那日夜不休的煎熬,那草药苦涩的气味与病人痛苦的呻吟,都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了玥的心底。
她变得更加沉静,那双总是充满好奇的眼睛里,多了几分深思与凝重。她时常独自一人坐在临时药室中,面前堆放着大量零散的木片和兽皮——那是绘和他的助手们在疫情最危急时,根据她的口述和观察,仓促记录下的病例片段、用药尝试、以及最终证明有效的药方和剂量。
这些记录杂乱无章,字迹潦草,有的甚至只是简单的符号和数字。但它们每一笔,都可能浸透着生命的重量,是无数人用痛苦甚至死亡换来的宝贵经验。
“若是下一次……下一次再遇到‘打摆子’,或者其他可怕的瘟疫,我们难道还要像这次一样,从头摸索,用性命去试错吗?”一个念头在玥的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
知识,如果不能被有效地记录、整理、传承,那么每一次灾难,都将是全新的灾难。
她找到了父亲阳歌,提出了一个请求:“父亲,我想把这次对付瘟疫的所有经验,所有对的、错的尝试,还有最后有效的药方,全都清清楚楚、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整理成册。这样,以后无论谁遇到了同样的病,只要照着做,就能救人。”
阳歌看着女儿眼中坚定的光芒,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欣慰与自豪。他看到了超越技艺的、更为珍贵的东西——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与传承的责任感。
“好!太好了!”阳歌毫不犹豫地支持,“这是比治好一千个病人更大的功德!你需要什么,部落全力支持!绘和他的助手,随你调用!需要多少木牍,就制作多少!”
得到了父亲的首肯,玥立刻投入到了这项浩大而精细的工作中。她请绘挑选了数名字迹最工整、最细心的学徒作为帮手。
工作首先从最繁琐的整理开始。他们将所有零散的记录收集起来,由玥逐一辨认、解读、核对。她凭借惊人的记忆,将那些零碎的符号与具体的病人、具体的症状、用药后的反应一一对应起来。
“这一条,‘寒战两个时辰后高热,服紫根汁半碗,呕出’。对应的是溪边家的长子,用药过早且剂量偏大,刺激了肠胃……” “这一条,‘发热无寒,黄花蒿冷浸汁一小盅,次日热退’。对应的是那位老匠师,是首次成功的案例……” “这一条,‘先服紫根退热,半日后继服黄花蒿汁,症渐缓’。这是后来总结出的、对不同阶段更有效的用药顺序……”
她口述,绘的助手们则负责用工整的文字,将校正后的信息重新誊写到准备好的、光滑平整的宽大木牍上。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常常需要反复确认,争论不休。
接着,是更为关键的分类与提炼。玥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病例堆砌,她开始尝试构建一个体系。
她将疾病根据主要症状进行分类命名,此次的瘟疫,她将其明确称为“瘴疠”,又因寒热往来的典型症状,民间俗称“打摆子”。
她详细描述了这种病的起因(虽不知微生物,但明确指出与蚊虫、积水、瘴气有关)、传播方式(强调隔离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的典型阶段(初起畏寒、继而高热、反复发作)。
最重要的,是药方部分。她将“黄花蒿”确定为核心药物,并极其详尽地记录了其最佳的制备方法——“取鲜草,捣烂,以冷水浸渍,绞取汁服用”,并特别标注“勿久煎”,无意中保留了青蒿素的活性。她明确了不同年龄、不同体况患者的用量差异,用小碗、小盅、匙等日常器皿作为度量标准,力求直观准确。
同时,她也记录了“紫根”等辅助药物的用法、适用阶段以及禁忌。甚至还包括了如何护理病人(保暖、补水)、如何预防(清积水、熏艾草、喝滚水)、以及错误用药导致的反例教训。
她摒弃了巫祝祈祷的部分,纯粹从草药和护理的角度进行记录,使得整部着作充满了朴素的、可重复验证的实证色彩。
一册册木牍被牛皮绳仔细地编连起来,形成了一部厚重的、前所未有的着作。玥为它取了一个庄严而贴切的名字——《疠症辑要》。
当最后一片木牍被编入册中,玥抚摸着那粗糙而沉甸甸的木牍封面,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由无数经验、智慧乃至生命铸就的堡垒,用以对抗未来的疾病与死亡。
她郑重地将《疠症辑要》呈送给阳歌和巫阅览。
巫翻阅着这部巨着,看着上面清晰工整的文字、严谨的症状描述、精确的药方剂量,双手微微颤抖。他毕生传承的知识,多是口耳相传,充满神秘隐喻。而眼前这部《辑要》,却如此清晰、明确、系统,仿佛将模糊的云雾拨开,露出了清晰的路径。他喃喃道:“此乃……传承之宝啊!胜过千言万语之口传!”
阳歌更是激动不已。他看到的是一部医学专着,更是一种知识传承方式的革命性飞跃!这意味着汉部落的医药之学,从此摆脱了依赖个人经验的脆弱模式,开始了系统化、文本化传承的新纪元!这是文明进步的又一坚实台阶!
“即刻起,《疠症辑要》副本三部!”阳歌下令,“正本藏于议事厅,由巫保管。两部副本,一存药室,供医者学习查阅;一存学堂,由绘组织抄录教授,让我部落日后有更多识药知医之人!”
消息传开,族人尤其是那些曾参与救治的妇人,纷纷前来观摩。她们或许不识太多字,但看到自己曾经的摸索和贡献被如此郑重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世依凭的经典,一种巨大的荣誉感和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疠症辑要》的出现,如同在汉部落的文化土壤中,栽下了一棵名为“系统医学”的幼苗。它或许稚嫩,却代表着知识不再随风飘散,而是可以被捕捉、固化、并代代相传。
玥,这位安静的少女,用她的智慧、坚韧与责任感,为部落立下了又一座不朽的丰碑。文明的薪火,正是在这样的记录与传承中,得以跨越时空,永不熄灭。
第二百七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