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百工考绩
铜钱的流通如同给汉部落的经济血脉注入了新的活力,市集愈发热闹,交易络绎不绝。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阳歌却看到了工师署内部逐渐浮现的新问题。
随着水利工程规划提上日程、新城建设需求日增、以及各类器具(尤其是钢铁制品和铜钱)生产任务的加重,工师署的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大量新晋工匠和流民中拥有手艺的人。人员庞杂,能力参差不齐,管理难度陡增。
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开始显露出弊端。干好干坏一个样,技艺精湛的老匠师与敷衍了事的新学徒,获得的报酬和待遇相差无几,全凭坚手等工头的主观印象。这导致部分匠人缺乏精益求精的动力,只求完成数量,不问质量优劣;而真正有本事、肯钻研的工匠,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积极性受挫。更有甚者,开始出现私下截留材料、怠工磨洋工的现象。
阳歌深知,工匠是部落强盛的基石,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直接关系到技术发展和建设质量。必须建立一套更为精细、公平的管理制度,打破“大锅饭”的弊端,让能者多劳,劳者多得,激励创新,惩处懈怠。
这一日,他将司工坚手单独召至议事厅。桌案上,放着几件刚刚从工坊送来的产品:一把刃口略显粗糙的钢锄,一柄寒光湛然、做工极其精良的钢刀,以及几枚边缘有些毛刺、与标准样品略有差异的铜钱。
“坚手,你看看这些。”阳歌将产品推到他面前,“同样出自工师署,为何优劣如此分明?”
坚手拿起产品仔细查看,脸上露出惭愧之色:“首领,是我管理不力。如今人手多了,难免良莠不齐,单靠我等巡查,难以面面俱到……”
“这不是你一人之力所能解决的。”阳歌摇摇头,“我们需要一套新的规矩,一套能量化衡量每个工匠付出与能力的规矩,让规矩本身去管理人,激励人。”
他提出核心构想:“我欲推行‘工师考绩法’。由你司工署牵头,制定详细章程,对所有工匠,依据其制作器物的数量、质量、乃至创新改良之程度,进行等级评定。其评定结果,直接与其报酬、粮食配给、乃至居住待遇挂钩!”
坚手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兴奋的光芒。他身为大工师,最是苦恼如何公平地管理手下这帮手艺各异的匠人,阳歌的想法正中要害。
“请首领明示!”坚手迫不及待地道。
阳歌细细阐述:“数量,乃基础。规定每人每月需完成之基本额度,例如锻造锄头二十把,或铸造铜钱五百枚。完成额度,方得基本报酬。”
“质量,乃根本!”阳歌拿起那把精良的钢刀与粗糙的锄头对比,“需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成立一个由你及几位公认技艺高超的老匠师组成的‘考功组’,定期查验。器物需坚固、耐用、符合规格。可分设‘上’、‘中’、‘下’、‘劣’四等。完成额度且质量评为‘上’、‘中’者,额外嘉奖;评为‘下’者,仅得基本报酬;出现‘劣’等或故意舞弊者,非但无酬,还需扣罚乃至逐出工师署!”
“创新,乃卓越!”阳歌的声音提高,充满鼓励,“若有工匠能改进工具制法、提升生产效率、或发明全新实用之器物,例如改进了风箱设计、琢磨出更耐磨的钢口、或设计出新的水利工具,经考功组验证有效,当记为‘奇功’,重赏!并将其新法推广全署,以其名命名此技法或器物!”
坚手越听越是激动,仿佛已经看到工师署未来井井有条、人人争先的景象:“妙!太妙了!如此一来,偷奸耍滑者无所遁形,踏实肯干者得其所得,巧思创新者更能脱颖而出!只是……这考评标准需极其细致公允,否则难以服众。”
“正是此理。”阳歌点头,“故此法规程,需由你与诸位大匠反复商议,力求客观公正,条款清晰,然后明文公布,令所有工匠知晓。绘会协助你们,将最终章程刻录下来,悬挂于各工坊之内,人人可见,时时可查。”
接下重任的坚手,立刻召集了工师署内所有资深匠师,闭门数日,激烈讨论。他们根据各类产品的特点,制定了极其详细的考评标准:
锻造组:规定每十日需完成锄头、镰刀、钢刀等不同器物的基础数量;质量上,规定了刃口锋利度、硬度测试方法(与标准刀互斫看崩口)、是否有裂纹、形状是否规整等具体指标。 铸币组:规定每日铸钱基数;质量要求钱币重量、尺寸、穿口误差不得超过毫厘,表面需光洁无毛刺。 木工组、陶工组……皆依此类推。
对于创新,更是设立了专门的提请和验证流程。
最终,厚厚一摞写满规章的木牍被送至阳歌面前审阅批准后,由绘带人誊抄多份,悬挂于各大工坊最显眼的位置。
新法颁布之初,自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懒散惯了的老油条暗自叫苦,也有年轻力壮、手艺好的工匠摩拳擦掌,更有那些平日喜欢琢磨改进的匠人眼中放光。
考功组正式成立,由坚手和三位德高望重、铁面无私的老匠师组成。他们定期巡查各坊,随机抽取产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评级,记录在案。
效果立竿见影。
一月之后,首次依据考绩法发放酬劳(部分以钱币形式发放)。几位因产品质量优异、超额完成任务的年轻工匠,拿到了远超从前的报酬和额外奖励的粮食布匹,名字还被写在红榜上公示,引得众人羡慕不已。而少数几位磨洋工、出次品的匠人,则只拿到了基本口粮,甚至受到训诫,颜面尽失。
更令人惊喜的是,创新激励的效果开始显现。一位老陶匠改进了窑炉的通风结构,使得烧制陶器的成品率和质量显着提升,被记为“奇功”,获重赏,其法命名为“吴氏窑法”,在全署推广。一位年轻铁匠琢磨出一种新的淬火流程,让刀剑的韧性更好,同样得到嘉奖。
工师署的风气为之一新。以往磨洋工、闲聊天的现象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叮叮当当、争先恐后的劳作景象。工匠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开始追求做得更快、更好、更巧。因为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每一分努力和才华,都会通过那套冰冷而公正的“考绩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回报和荣誉。
这种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带来的公平与效率,让坚手等管理者如释重负,也让整个工师署的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汉部落的根基,在制度的不断完善下,变得越发坚实。
第二百八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