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字里乾坤
边境集市的喧嚣与暗流,龙城建设的夯声与炉火,共同构成了汉部落生机勃勃的日常图景。而在这一切之下,另一场无声却影响更为深远的变革,正在司书绘那间堆满兽皮、木板和颜料的工作室里悄然发生。
与亳邦的接触,尤其是亲眼见到、接触到对方那成熟、复杂、系统化的象形文字,给绘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他一直以来为之自豪的、从结绳记事和原始图画中艰难发展出的汉部落文字,在与亳邦文字的对比下,显得如此朴拙、散乱而低效。那些刻在亳邦简牍、青铜器上的符号,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表意清晰,拥有着跨越时空的传承力量,这让他既感到震撼,又生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甚至……一丝自卑。
他常常独自一人,对着巫贞偶尔分享过来的、记录着简单词汇的亳邦文字拓片(仅限于日常用语,核心秘不外传),久久出神。时而临摹,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兴奋地在自己准备的木板上写下几个符号,又很快烦躁地抹去。
这种状态被前来探望的定澜王阳歌看在眼里。
这一日,阳歌信步走入绘的工作室,没有打扰正对着一块写满符号的木板发呆的绘,而是随手拿起旁边几张绘最早期的“作品”——那些更接近儿童涂鸦的、描绘太阳、山峦、河流、树木的图画文字。
“看来,我们司书的烦恼不小。”阳歌温和的声音让绘回过神来,连忙起身行礼。
阳歌摆摆手,指着那些早期图画和现在绘正在尝试的、略显混乱的新符号,道:“可是觉得,我部文字与亳邦相比,如幼童持木棒面对披甲武士?”
绘脸上露出一丝羞愧:“王上明鉴。亳文……确实精妙繁复,体系俨然。反观我部文字,虽源自实际,却失之散漫,难以记录复杂之事,更恐后人难以辨识传承。”
“不然。”阳歌拿起一张画着太阳的早期图画,又指了指绘现在尝试写的一个简化了许多、但依旧能看出太阳轮廓的符号,“你看,此乃‘日’。最初,你画得惟妙惟肖,如今,你已开始抓住其神韵,用更简练的线条勾勒。此乃进步,而非退步。”
他又拿起另一张画着水流波纹的图,对比着一个更加抽象、仅用三条曲线代表水流的符号:“此乃‘水’。亦是如此。从描绘实物,到抓住特征,再到简化符号,这是文字演变的必然之路。”
绘若有所悟,但依旧困惑:“然亳邦之文字,似乎早已走过此路,且更加……”
“更加复杂?更加体系化?”阳歌接过话头,微微一笑,“他们发展了数百年甚至更久,自然走得远。但我们不必,也不应完全模仿他们的路。”
他拿起一根炭笔,在一块新的木板上,一边画一边说:“你看,亳邦之字,虽精美,但笔画繁多,刻写不易,恐需专人所为。我汉部落初立,百业待兴,需文字者,非仅祭司贵族,更应有农人记稼穑,工匠录尺寸,兵士传军情。故,我部文字,当更重实用,易于书写传播。”
他在木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圆圈,中间点了一点:“此可为‘日’。”又画了三道波浪线:“此可为‘水’。”接着,他在“水”旁加了一个类似水滴的点:“此可表示‘雨’?或‘滴’?”又在“日”下画了一横:“此可表示‘旦’?日出地平线?”
绘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阳歌并非直接给他文字,而是在引导他一种思维的方式!
“王上的意思是……抓住万物最核心的特征,用最简练的线条表示。并且,可以通过组合已有的简单符号,来表达更复杂的含义?”
“正是!”阳歌赞许地点头,“此谓‘象形’指事’‘会意’。或许未来,还可有‘形声’,假借’……但那是后话。当前首要,是统一、简化。将部落中已常用的符号固定下来,确定其写法和含义。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如同垒石筑屋,创造出更多的新字。”
他顿了顿,语气深沉地说道:“绘,不必羡慕亳邦文字的繁复。他们的文字,或许承载了数百年的等级与礼制,每一个弯折都透着威严与距离。而我汉部落的文字,当从泥土中生长,从炉火中锻造,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最终也要能回到他们中间去。它或许初始朴拙,但却充满活力,拥有无限的可能。”
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彻底驱散了绘心中的迷雾和自卑感!他明白了自己工作的伟大意义——不是在模仿一个成熟的体系,而是在开创一条属于汉部落自己的、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之路!
巨大的热情和使命感瞬间充满了绘的胸膛。他再次向阳歌深深一礼:“绘,明白了!必不负王上所托!”
从这一天起,绘的工作室灯火熄得更晚了。他召集了所有识字的学徒,将以往散乱的记录全部翻找出来,开始了一项浩大而系统的工程:
统一与简化:他将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图画符号进行比对,选取其中最简洁、最易书写、最易辨认的一种,确定为标准写法。例如,“木”字不再画整棵树,而是用一竖一横代表树干和主枝;“人”字则简化成一个侧身躬行的姿态。
创造部首:他受阳歌“组合”思想的启发,开始尝试将一些表示基本范畴的符号固定为“部首”。如“水”部、“木”部、“手”部、“口”部等,将与这些范畴相关的字都归入其下,既便于归类记忆,也便于未来创造新字。
扩充词汇:他积极地与农人、工匠、战士交流,了解他们需要表达哪些概念,然后尝试用简化、组合的方式创造新字。记录节气、农时,需要更精确的时间词汇;描述工器制作,需要更具体的动作和工具名称;传达军令,需要更简练明确的指令用语……大量的新需求,推动着新文字不断被创造出来。
编撰字表:他将所有确定下来的字,按照部首或音韵(虽然音韵系统还极初步)整理起来,刻写在大型的木板上,称为《千字文》(初版),作为教学和书写的标准依据。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为了一个字的写法争论不休,但一种蓬勃的创造力却在不断迸发。文字,这个文明的载体,在亳邦成熟文字的刺激和阳歌高屋建瓴的指引下,正在汉部落经历着一场加速度的演变与成长。
文化的竞争,并未导致简单的模仿,反而激发出了更具特色的内生动力。汉字,这条独特的文字河流,正在广阔的河床上,开始加速奔流。
第三百四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