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转身离开这片农田,朝着自己的农舍走去。一路上,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声不断,但他的心思却已飘远。回到农舍,看着简陋的屋子,他知道,名气带来的或许不只是赞誉,还有未知的挑战。而此时,在那繁华的秦王李府中,一则关于他的消息,正传入长孙王妃的耳中。
长孙王妃字无垢,正坐在凤榻之上,手中捧着一本古籍,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下斑驳的光影。一位宫女轻步上前,在她耳边低语几句。长孙王妃微微皱眉,放下手中古籍,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好奇:“你是说,那个被认为是李建成皇子的义子,在郊外做出了这般事迹?”婢女女恭敬地回答:“回王妃,正是。听说他凭借一己之力,解决了周边多个村落的灌溉难题,如今在民间声望颇高。”
长孙王妃陷入沉思,她知晓李浩身世坎坷,母亲香妃含冤而死,他又被李世民误解,小小年纪便自请离开李府,在郊外过着艰苦的生活。如今听闻他能在困境中展现出这般才华与坚韧,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怜悯与好奇。“去,派人仔细查一查,他这些日子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为人如何。”长孙王妃轻声吩咐道。“是,王妃娘娘。”宫女领命退下。
数日后,派出去的人归来,详细地向长孙王妃禀报了李浩的经历。从他初到郊外遭遇村民质疑,到凭借智慧改造灌溉系统,再到帮助多个邻村解决难题,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长孙无垢静静地听着,眼中渐渐浮现出赞赏之色。当听到李浩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与执着,以及他对村民的真诚帮助,心中更是被深深打动。“没想到,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坚韧之心,还这般有才华。”长孙无垢感慨道,“在那艰苦环境中,还能心系百姓,实属难得。”
思索片刻后,长孙王妃决定暗中接济李浩,帮助他改善生活。她唤来心腹太监,低声说道:“你去准备些粮食、钱财和生活用品,找个可靠之人,悄悄给那孩子送去,莫要声张,也不要让他知晓是本妃所为。”太监领命而去,很快便安排妥当。
此时的李浩,依旧在农舍忙碌着。他正计划着如何进一步帮助村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却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打开门,只见几个陌生人站在门口,为首的一位中年男子,身着朴素但干净整洁,手中捧着几个包裹。“请问,您可是李公子?”中年男子客气地问道。李浩微微一愣,点头道:“我便是,不知几位找我所为何事?”中年男子微笑着说道:“李公子,我等受一位贵人所托,给您送来一些东西。”说罢,他示意身后之人将包裹递上。李浩惊讶不已,看着那几个包裹,里面鼓鼓囊囊,似乎装满了物品,疑惑道:“贵人?哪位贵人?为何要送我东西?”中年男子只是微笑着摇头:“李公子,我等也不知贵人姓名,只奉命将这些东西交给您。”李浩心中愈发疑惑,但看着对方诚恳的样子,又不像是怀有恶意。犹豫片刻后,他还是接过了包裹。打开一看,里面竟是白花花的银子、几袋粮食,还有一些崭新的衣物。
“这……实在太多了,我不能平白无故接受如此厚礼。”李浩连忙推辞。中年男子却执意将东西留下,说道:“李公子不必推辞,贵人说了,您定会用得上这些。” 言罢,便带着众人告辞离去。李浩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困惑。这突如其来的接济,究竟是何人所为?又有着怎样的目的?他深知,在这复杂的世道,没有无缘无故的馈赠。回到屋内,李浩坐在桌前,盯着那些包裹出神。他既感激这位贵人的帮助,又担心这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此时,夜幕渐渐降临,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李浩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那皎洁的明月,心中暗暗思索:“不管这贵人是谁,我定要查个清楚,不能随意受人恩惠,以免陷入麻烦之中。”
而在秦王府中,长孙无垢正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心中也在想着李浩。她希望自己的这份接济,能让李浩的生活有所改善,也期待着他能有更出色的表现。长孙无垢的接济,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打破了李浩原本平淡的生活。这背后究竟是否隐藏着其他目的?而李浩又将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切都如同夜幕中的迷雾,等待着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