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屋檐,谢怜就起身去查看晒着的柿子。竹席上的柿子已经晒了三天,果肉微微收缩,表面泛起一层薄薄的白霜,凑近闻,能闻到淡淡的甜香。他伸手轻轻碰了碰柿子,触感软糯却不粘手,眼底不由得泛起笑意:“三郎,柿饼快晒好了,今天翻一遍,再过两天就能收了。”
花城端着水盆从屋里出来,看到谢怜蹲在竹席旁,脚步不由得放轻:“殿下小心些,竹席边滑,别摔着。”他把水盆放在旁边,拿起木铲,和谢怜一起轻轻翻动柿饼,动作细致,生怕碰破柿子果肉。墨尾蹲在竹席边,时不时伸出爪子去够离得近的柿饼,却被谢怜轻轻按住爪子:“这还没好呢,等能吃了再给你留一块。”
正翻着柿饼,院外传来孩子们的脚步声,小阿弟领着几个孩子跑进来,手里还拿着小竹篮,里面装着几颗冻得硬邦邦的野山楂。“怜怜哥哥!我们昨天去山上摘了山楂,给你和花城哥哥尝尝!”小阿弟说着,把山楂递到谢怜手里,冻得通红的小脸上满是期待。
谢怜接过山楂,入手冰凉,却带着山野的清新气息。他笑着摸了摸小阿弟的头:“谢谢阿明,这么冷的天还去山上摘山楂,快进屋暖暖手。”说着,他把孩子们领进屋里,给每个人都倒了杯温热的桂花茶,又拿了几块之前做好的枣糕,让他们垫垫肚子。
“怜怜哥哥,柿饼什么时候能吃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捧着茶杯,好奇地问。谢怜笑着说:“再晒两天就好了,到时候给你们每人装一袋,带回家给爹娘尝尝。”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小阿弟还拍着胸脯说:“那我们今天帮哥哥们翻柿饼,肯定比上次晒粮还认真!”
吃过早饭,孩子们就跟着谢怜和花城来到竹席旁,学着他们的样子,用小手轻轻翻动柿饼。小阿弟格外认真,每翻一个柿饼,都要仔细看一眼,生怕漏翻;其他孩子也不甘落后,围在竹席边,分工合作,不一会儿就把几席柿饼都翻完了。墨尾也凑过来帮忙,用爪子把翻到竹席外的柿饼轻轻推回去,惹得孩子们阵阵发笑。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王婶提着竹篮走进院,里面装着刚烙好的红薯饼。“听说孩子们来帮忙晒柿饼,我烙了些红薯饼,给孩子们当点心。”王婶把红薯饼放在石桌上,香味瞬间弥漫开来,“这红薯是自家种的,甜得很,你们也尝尝。”
谢怜连忙道谢,把红薯饼分给孩子们和花城。红薯饼外皮酥脆,里面的红薯馅甜糯,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小阿弟嘴里塞满了红薯饼,含糊不清地说:“王婶奶奶,这红薯饼比我娘做的还好吃!”王婶被逗得笑起来:“喜欢就多吃点,下次再给你们烙。”
下午,天气渐渐转凉,风里带着冬日的寒意。谢怜把孩子们领进书堂,拿出木板书,教他们写“霜”“冬”“暖”几个字。“大家看这个‘霜’字,上面是‘雨’,代表冬天的霜是水汽凝结成的,下面是‘相’,就像霜落在地上,和万物相互映衬。”他一边讲解,一边在纸上写字,孩子们听得认真,手里的炭笔也跟着动起来。
花城则在书堂里生了炭火,暖炉里的火苗跳跃着,驱散了屋里的寒意。他给每个孩子都添了些桂花茶,又拿了件厚些的外袍,给穿得少的孩子披上:“天冷了,别着凉,要是冷了就跟我说。”孩子们纷纷点头,小阿弟还凑到暖炉旁,伸出小手烤火,脸上满是惬意。
傍晚的时候,孩子们要回家了,谢怜给每个孩子都装了几颗野山楂和两块枣糕,让他们带回家。“明天要是天好,还来帮哥哥们翻柿饼好不好?”谢怜笑着说,孩子们用力点头,蹦蹦跳跳地走了,小阿弟走在最后,还不忘回头喊:“怜怜哥哥!明天我带我娘做的咸菜来,给你们配粥吃!”
送走孩子们,谢怜和花城开始收拾院子。花城把竹席上的柿饼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碰破的,才放心地盖上油纸;谢怜则把孩子们带来的野山楂放进瓷罐里,准备明天煮些山楂水,酸甜可口,还能开胃。墨尾跟在后面,时不时用头蹭蹭他们的腿,像是在撒娇。
晚饭时,谢怜用王婶送来的红薯,煮了红薯粥,还炒了一盘青菜,蒸了几个咸鸭蛋。红薯粥香甜软糯,青菜鲜嫩可口,两人围坐在石桌旁,吃着饭,聊着今天的事,偶尔看向院中的竹席,想象着柿饼收起来的样子,心里满是暖意。
吃完晚饭,天渐渐黑了下来,气温也降得更低了。两人搬着竹椅坐在暖炉旁,墨尾蜷在谢怜腿上,很快就打起了小呼噜。窗外的风呼呼地吹着,屋里却格外温暖,暖炉里的火苗映着两人的脸庞,柔和又温馨。
“三郎,”谢怜轻声说,“看着孩子们认真帮忙的样子,还有王婶送来的红薯饼,总觉得心里暖暖的。以前总觉得冬天寒冷,现在才发现,只要身边有在意的人,再冷的冬天也会变得温暖。”
花城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掌心,声音温柔:“殿下想要的温暖,我都会一直给你。以后每个冬天,咱们都一起做柿饼、煮山楂水,让孩子们来帮忙,让这个院子一直这么热闹。”
谢怜靠在花城肩上,闭上眼睛,感受着身边的温暖。远处传来村里人的说话声,还有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偶尔有几声狗吠,组成了一首宁静的冬夜曲。暖炉里的火苗轻轻跳动,将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拉得长长的,像是要把这份简单的幸福,永远定格在这个冬夜。
墨尾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宁静,蹭了蹭谢怜的手,尾巴轻轻摇摆。屋里的红薯粥香还未散去,混着淡淡的柿饼甜香,在夜色中缓缓流淌,诉说着这平凡却温暖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