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山海花田”,已褪去春日的娇嫩,裹着盛夏的浓荫。虞美人的花瓣虽渐渐零落,却结出了饱满的种荚;向日葵长得比小海娃还高,金黄的花盘朝着太阳,像是一个个小太阳;田埂边的薄荷和紫苏也长得旺盛,绿油油的叶子透着清新的香气,风一吹,满田都是淡淡的草木香。
“可以采种啦!”清晨,老水手扛着竹篮走进花田,手里还拿着一把小剪刀,“虞美人的种荚已经成熟了,再不采就会裂开,种子掉在地里就不好收了。”谢怜和花城也提着篮子跟过来,小海娃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小布包,非要自己装向日葵的种子。
墨尾也跟着跑进花田,却不敢靠近向日葵——之前它好奇地咬了一口花盘,被里面的花粉沾了满鼻子,从此便对这高高的植物多了几分“敬畏”,只敢在田埂边打转,要是发现成熟的小雏菊,就叼到小海娃面前,像是在分享自己的“战利品”。
采虞美人种子时,谢怜教小海娃轻轻捏住种荚,从顶端剪开,里面细小的种子就会落在篮子里,像是撒了一把红色的小珍珠。“这些种子要晒干了收起来,明年春天再种,就能开出更多的虞美人了。”谢怜一边说,一边把种子倒进竹篮,阳光透过花田的缝隙洒下来,落在种子上,泛着细碎的光。
花城则负责采摘向日葵花盘,他伸手握住花盘底部,轻轻一掰,整个花盘就摘了下来,递给小海娃:“你可以把里面的瓜子剥出来,晚上咱们炒着吃。”小海娃立刻接过花盘,坐在田埂上,用小手一点点剥着瓜子,虽然剥得慢,却格外认真,剥好的瓜子都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小布包里。
正午的太阳渐渐毒辣起来,绣娘带着姑娘们提着食盒来了,里面装着冰镇的绿豆汤和刚做好的薄荷糕。“天太热了,大家快歇会儿,喝点绿豆汤降降温。”绣娘把一碗绿豆汤递给谢怜,笑着说,“这薄荷糕是用田埂边的薄荷做的,吃着清凉,还能提神。”
小海娃接过薄荷糕,咬了一口,清凉的味道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他眼睛一亮:“好吃!比镇上买的还好吃!”老水手坐在田埂上,喝着绿豆汤,看着满田的收获,笑着说:“今年的种子收成肯定好,明年咱们可以把花田再扩大些,多种些花,还能种些瓜果,让孩子们有得吃。”
午后,乡亲们开始把采好的种子摊在院子里的竹筛上晾晒。文书拿着账簿,一边记录种子的数量,一边和大家商量:“等这些种子晒干了,咱们可以留一部分自己种,剩下的拿到镇上的集市去卖,换些钱买农具和肥料,明年就能把花田打理得更好。”
小海娃也把自己剥好的向日葵籽拿出来晾晒,还特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装在小布包里,说要留给墨尾当零食;另一部分则要炒着吃,和乡亲们一起分享。“墨尾最喜欢吃瓜子了,我要多留些给它。”小海娃一边说,一边把瓜子摊得平平整整,生怕晒不均匀。
傍晚时分,夕阳把花田染成了金色。大家把晒干的种子收进陶罐里,贴上标签,放进故事阁的储藏室。小海娃的向日葵籽也晒好了,谢怜帮他炒了一小碗,他抓了一把就跑到田埂边,蹲在墨尾面前,一颗一颗喂给它吃,墨尾吃得满脸都是瓜子壳,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回到故事阁,谢怜把今日采种的事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一片虞美人的种荚,作为纪念。花城则在厨房忙碌,用白天采摘的薄荷和蜂蜜,酿了一罐薄荷蜜,说要留着夏天泡水喝,清凉解暑。
两人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花田,听着远处传来的蝉鸣声,手里捧着温热的薄荷茶。“三郎,”谢怜轻声说,“看着自己种下的花结出种子,感觉心里满是成就感。”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会收获更多。等秋天来了,向日葵的瓜子成熟了,咱们还能办个‘瓜子宴’,让乡亲们都来热闹。”
月光洒在花田上,向日葵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动。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蝉鸣声,像是在为这个充满收获的夏日奏响乐章。谢怜望着身边的人,心里满是安稳——原来最踏实的幸福,便是与重要的人一起,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把每个季节的美好,都酿成岁月里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