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学习更加刻苦了。每天早上六点就去教室早读,晚上在图书馆兼职到闭馆,周末回家照顾父亲时,也不忘带着课本,在父亲病床边看书做题。可再坚强的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有一次,陈父夜里发高烧,陈雨守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上赶去学校上课,坐在教室里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头“咚”地撞在课桌上,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
下课铃响后,陈雨红着脸想跟老师道歉,却被邓鑫元叫住了。他没批评她,只是从办公室里拿出一份还冒着热气的盒饭——两荤一素,还有一个鸡蛋,递到她手里:“肯定没吃早饭吧?快趁热吃。以后要是累了,就去我办公室睡一会儿,沙发给你留着,别硬撑着,身体垮了,怎么照顾你爸,怎么读书?”
饭后,邓鑫元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保温杯,里面装着刚泡好的红枣枸杞茶:“这个杯子你拿着,以后每天早上泡点热汤,给你爸带去医院,他喝着暖和。我问过医生了,红枣枸杞对他恢复身体有好处。”
陈雨接过保温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她哽咽着说:“邓老师,您对我太好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您。”
“傻孩子,好好读书就是最好的报答。”邓鑫元拍了拍她的肩膀,“对了,我牵头的‘农机创新团队’正在招成员,你对农机研发感兴趣吗?要是想加入,明天就来实验室找我,咱们一起做项目。”
陈雨用力点头,她早就听说过“农机创新团队”——团队研发的小型农机已经在周边农村试用,帮农民解决了不少种地难题。加入团队后,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专业知识,跟着邓鑫元和其他成员一起泡在实验室。团队当时在做“小型山地播种机”项目,针对西南山区梯田多、地块小的特点,研发一款能手动操作、播种均匀的播种机。
可项目进展到一半,就遇到了瓶颈——播种机的齿轮总是卡壳,要么播不下种子,要么播得太密。团队成员试了好几种方案,都没解决问题,有人甚至提出“要不放弃手动款,做电动的”。陈雨却不服气,她觉得电动播种机成本高,农民买不起,手动款必须做出来。
那段时间,她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白天上课、兼职,晚上就抱着机械设计手册啃,对着齿轮模型反复琢磨。有次为了测试不同齿数的齿轮效果,她熬了三个通宵,画了十几张图纸,手指因为握笔太久,都僵得伸不直。第四天早上,当她把修改后的齿轮图纸放在邓鑫元面前时,眼睛熬得通红,布满血丝,却笑得像个孩子:“邓老师,您看,我找到问题了!是齿轮的模数不对,之前选的模数太小,承受不了种子的压力,现在我把模数加大了0.5,应该能解决卡壳问题。”
邓鑫元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又拿着模型试了试,果然,齿轮转动顺畅,播种也均匀了。他拍了拍陈雨的头:“好样的,没白熬这几个通宵!”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小型山地播种机”项目不仅顺利完成,还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毕业前,陈雨作为核心成员,还和团队一起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本科毕业后,陈雨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主攻农业机械设计。研究生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农业机械企业,成了一名农机工程师,专门研发适合山区的小型农机。
三年后,陈雨回学校看邓鑫元时,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里,金黄的稻田里,一台小巧的播种机正在作业,几个农民围着机器,笑得合不拢嘴;陈父拄着拐杖站在旁边,脸色红润,眼神里满是骄傲。
“邓老师,您看,这是我研发的第二代播种机,比之前的更轻便,一天能播两亩地。”陈雨的眼里闪着光,语气里满是自豪,“我爸的腿好了,能下地走路了,村里的人都用我的机器种地,再也不用弯腰插秧了。现在我每个月都资助两个贵州山区的贫困学生,跟您当年帮我一样,帮他们交学费、买资料,还经常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邓鑫元看着照片,又看了看眼前自信从容的陈雨,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第一次在田埂上见到她时,那个背着玉米袋、眼里满是绝望的姑娘,如今已经长成了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人。他知道,自己当年伸出的那双手,不仅拉回了一个即将辍学的学生,更点亮了一颗传承爱心的种子——这颗种子,正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开出温暖的花。
在邓鑫元当系主任的三年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帮父母都是环卫工人、住在城中村简易房的庄凯买了电脑,让他能学习cAd设计,还帮他申请了“城市困难职工子女助学基金”——如今庄凯已是国内某汽车企业的首席设计师,主导设计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年销量突破10万辆;他给来自贵州山区、冬天还穿单鞋的张昊买了棉鞋和羽绒服,推荐他去企业实习——张昊后来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现在是某高校的副教授,专注于高端装备制造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机械专业人才;他组织系里的老师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每个老师对接一个贫困生,有的帮学生补习英语过六级,有的帮学生修改竞赛论文,有的甚至把学生带回家吃饭——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系里的贫困生升学率从2000年的55%提升到2008年的95%,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且大多进入了华为、比亚迪、中国一重等行业龙头企业。
有一年春节,邓鑫元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双手工纳的布鞋,还有一封信。信是张昊写的:“邓老师,这是我妈纳的布鞋,您别嫌弃。当年您给我买棉鞋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做个好人,像您一样温暖别人。现在我成了老师,也像您一样关注贫困生,去年带的两个学生,一个考上了哈工大研究生,一个入职了中科院研究所,他们都跟我说,以后要继续帮更多人。您放心,您的灯,我们会一直传下去。”
邓鑫元拿着布鞋,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是山里母亲最朴素的心意。他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给每个贫困学子造了一盏“灯”,让他们在黑暗里能看到方向,在寒风里能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