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三
张优席到任那天,邓鑫元带着班子成员在学校门口迎接。52岁的张优席穿着灰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握手时力度适中,说话语速不快,带着点文科干部特有的沉稳。
“邓校长,久仰大名。”张优席握着他的手,“早就听说你在材料领域很有造诣,江城理工能有你这样的校长,是学校的福气。
“张书记过奖了,以后还要靠您多指导。”邓鑫元笑着回应。
两人一起走进行政楼,邓鑫元把张优席带到党委书记办公室,里面已经收拾好了,桌上放着一盆绿萝,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办公桌上。
“张书记,您先休息一下,下午咱们开个班子见面会,顺便把学校的情况向您汇报一下。”邓鑫元递给他一份学校简介。
张优席接过简介,翻了几页:“不用急,我先看看资料,下午的会正常开。对了,邓校长,你们学校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我之前在师范大学,主要搞文科管理,理工科的情况不太熟悉,还要向你多请教。”
邓鑫元心里一喜,觉得张优席挺谦虚,于是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打造理工科样板高校推进方案》递了过去:“张书记,这是我们原班子调研了半年,征求了二十多位专家意见制定的方案,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三个部分,还请您多提意见。”
张优席接过方案,放在桌上:“好,我晚上好好看看,下午的会上咱们再讨论。”
邓鑫元没想到,这份他引以为傲的方案,会成为两人矛盾的导火索。
下午三点,班子会在行政楼四楼的会议室召开。参会的有七位班子成员,除了邓鑫元和张优席,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王丽华、分管行政的副校长孙明、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周强、分管安全工作的刘芳,纪委书记赵刚和工会主席张兰。
邓鑫元先介绍了张优席,然后开始汇报学校的基本情况:“咱们学校是省属一本,现有12个学院,45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占比65%,现有教职工860人,全日制本科生人,研究生800人。最近几年,我们在科研方面进步比较快,去年获批了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合作项目有56个,经费总额突破1.2亿元。”
汇报结束后,邓鑫元把话题引到推进方案上:“接下来,我想重点汇报一下《打造理工科样板高校推进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科研引领,产教融合’,具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未来两年内,投入2亿元建设5个校级科研平台,重点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三个学科;第二阶段,深化校企合作,和华光重工、省机械集团等10家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引入企业设备和师资,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阶段,争取在‘十四五’末,把新材料学科建成省级一流学科,学校整体实力进入省属二本高校前五位。”
他一边说,一边打开ppt,上面展示了科研平台的规划图、校企合作的名单和经费筹措方案:“经费方面,我们已经和省教育厅沟通好了,明年起每年增加3000万科研拨款,企业那边承诺承担5000万,剩下的部分由学校自筹,主要通过校友捐赠和科研成果转化解决。刘副市长对这个方案很认可,省教育厅也给了政策支持,现在正是省委重视理工科的窗口期,错过这个机会,再想追赶就难了。”
会议室里很安静,大家都看着张优席,等着他表态。张优席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过了几秒,他抬起头,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邓校,方案太激进了。”张优席的声音很平静,但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咱们是省后来才生上来的一本,底子薄,教职工的平均工资比省师范大学低15%,学生宿舍还有三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设施都没完善,投2亿搞科研平台,风险太大了。”
邓鑫元愣住了,他没想到张优席会这么说:“张书记,基础设施我们一直在逐步改善,今年已经申请了1000万维修基金,用来改造学生宿舍。科研平台是长远投资,建成后能吸引人才,提高科研水平,还能带动教学质量提升,这是一举多得的事。
“教学质量不是靠科研带动的,教学是根本。”张优席坐直了身体,“我原来在省师范大学,就是先抓教学质量,完善课程体系,培训师资队伍,这几年学生的就业率从85%提升到了92%,家长和社会的评价都很好。咱们学校现在的问题是教学基础薄弱,去年的教学评估,有3个专业不合格,师资队伍里有博士学位的只有35%,比省师范大学低20个百分点。当务之急是抓教学,而不是搞科研。”
“理工科高校和综合大学不一样!”邓鑫元有点急了,“师范大学以文科为主,教学是核心,但理工科高校必须以科研为引领,没有科研平台,留不住人才,也吸引不来企业合作。您看隔壁的省工业大学,十年前和我们水平差不多,就是靠建了几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现在已经是一本了,去年的科研经费突破了3亿元,是我们的两倍多!”
“你太急功近利了!”张优席的脸色沉了下来,“教学是学校的根本,科研要服务教学,而不是让教学为科研让路。我原来的学校就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为什么不能照搬过来?”
“张书记,理工科和文科的培养模式不一样!”分管科研的赵伟忍不住插话,“我们的学生要进企业、进工厂,必须有实践经验,建科研平台能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现在华光重工主动找我们合作,愿意投入2000万共建实验室,还承诺优先录用我们的学生,这是多好的机会!建平台能吸引人才,形成‘科研带教学’的良性循环,这不是急功近利,是顺势而为!”
“经费怎么解决?”张优席提高了音量,手指指着ppt上的经费筹措方案,“预算就这么多,科研投多了,教学经费和奖学金就少了,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去年我们的奖学金总额只有800万,比省师范大学少500万,学生反映强烈,这个问题不解决,谈什么发展?”
“奖学金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校友捐赠解决!”邓鑫元反驳道,“我已经联系了几位校友企业家,他们愿意设立专项奖学金,每年至少200万。科研平台建成后,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也可以用来补充教学经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校友捐赠是不稳定的,科研成果转化也需要时间,你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吗?”张优席反问,“一旦失败,学校的财政就会出问题,到时候谁来负责?是你,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