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
时间在忙碌与期盼中飞逝。以李默、小雅和开拓者5号为核心的“物资搜集小队”,开启了高强度、高效率的“蚂蚁搬家”模式。
他们的目标明确:将外部废墟世界中一切可能对地下家园建设有用的物资,搜刮回来。
李默,小雅,5号,开始游走在各个地方,
米-26“光环”巨大的舱门成了连接希望与废墟的通道。他们如同精准的拾荒者,按照清单,穿梭于曾经的城市、郊区的科研机构、废弃的农业试验站、甚至是一些偏远村镇的仓库。
把需要的东西一点一点往驻地搬,
- 种子:从农业研究所的低温种子库中,找到了密封完好的各类蔬菜、谷物种子,尤其是孙思玲强调的耐弱光品种。
- 仪器: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离心机、水质检测仪、培养皿;工程用的焊接设备、小型车床、测量工具;医疗用的更高级的监护设备、消毒器械……只要看起来复杂且完好的,都在搜集之列。
- 工具:从扳手螺丝刀到大型液压钳,从电工工具到木工器械,种类繁多,几乎搬回了一个工具库。
- 书籍与资料:所有能找到的纸质书籍、硬盘、服务器,尤其是涉及农业、医学、工程、能源的,都被小心打包带回。知识,同样是宝贵的资源。
他们的原则简单而粗暴:
需要的,不需要的,通通都弄来,只要完好无损的。
在这个原则下,驻地那庞大的仓储区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填满。从精密仪器到成捆的电线,从一箱箱玻璃器皿到堆叠的金属板材,从发电机到太阳能电池板……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每一次飞行都伴随着风险,他们需要避开已知的辐射热点,警惕可能存在的变异生物,还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天气。但凭借着李默日益精进的飞行技术、5号的精准导航和风险预警,以及小雅的周密规划,他们一次次有惊无险地满载而归。
地下家园内部,也在这一个月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思玲带领着对机械感兴趣的几个成员,已经将水培农场的架子搭建起来,管道铺设完毕,只等光源系统和营养液到位。
林倩的医疗站初具雏形,划分出了清洁区、诊疗区和药房。
生活区的宿舍被打扫干净,通上了电,甚至用找到的布料简单制作了窗帘。
小雅建立了一套初步的物资登记和领用制度,确保一切井井有条。
当李默最后一次驾驶直升机,将一批沉重的工业蓄电池稳稳运回驻地时,他看着仓储区里那堆积如山的“战利品”,看着家园里忙碌而充满生机的人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一个月的奔波,近乎洗劫式的搜集,为他们这个微缩文明的重启,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接下来,就是将这些冰冷的物资,转化为活下去、乃至发展下去的真正力量。挑战,从搜寻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建设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