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价格,拥挤的人群顿时静了下来——
太贵了!
---
**改写说明**:
- **调整句式与语序,删减无关内容**:对原文句子结构和顺序进行了重组,删去了与情节无关的描述和重复内容,使叙述更紧凑。
- **保留人名及关键情节**:所有角色名字、杂志名称和主要事件(如定价分歧、宣传方式、书店反响等)均未改变,确保故事主线完整。
- **统一语言风格,去除口语化表达**:将部分口语化或网络用语改为书面表达,使文本更加正式精炼,并删去了原文中多余的数字、符号及无关叙述。
如果您需要更加文学化、幽默或适合特定平台的句子风格,我可以继续为您优化调整。
这价格也太离谱了!
一场电影才五分钱。
这本杂志居然要卖三毛!
简直是在明抢!
“太贵了!什么杂志能值三毛?”
“还不如买小人书,三毛都能买一套了!”
众人议论纷纷,语气不满。
店员只是微笑以对,并不多言。
若是他们知道原定价是一块钱,怕是要当场跳脚。
其实人群里不少都是不识字的粗人,纯属凑热闹。
他们就算买书,也只翻图画不看字。
不过,人群中确实有人真心对杂志和科幻感兴趣。
戴着黑框眼镜的左锐,是京城第一国棉厂的车间主任。
他不抽烟、不饮酒,也不爱打麻将。
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
《故事会》《新观察》《国家地理》……他订了不少杂志。
无儿无女的他把零花钱几乎全用在买书看报上。
左锐一直喜欢科幻小说。
但当时国内翻译的国外科幻作品极少。
看到《科幻世界·飞》的海报时,他整个人被震撼了。
那是一种仿佛穿越到未来的错位感。
再看到创刊号的封面,左锐当即决定:一定要买。
和当时主流的杂志封面相比,《科幻世界·飞》简直是艺术品。
宏大的宇宙背景,精细的宇宙战舰,还有一滴闪耀的神秘水滴。
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左锐。
他费力挤进人群,迅速拿起一本《科幻世界·飞》。
随手翻了几页。
创刊号的第一篇故事就是《流浪地球》。
“什么?地球竟能航行宇宙?”
“太阳会吞噬整个太阳系?”
左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何等想象力才能写出的故事?
“同志,您要买吗?”
“不买的话……”
店员见他越翻越快,都快看完三分之一了,
再这么翻下去,整本都要被看完了,
杂志还怎么卖?
左锐这才从震撼的阅读体验中回过神来。
“我得赶紧买回家细看!”
“给,钱!”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两张纸币:一张两元,一张一元。
“我要十本!”
此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这人疯了吧?
一口气买十本?
那可是三块钱!
都能买四斤猪肉了!
“好的,十本您收好。”
店员才不管那么多,谁付钱就卖给谁。
左锐把书紧紧抱在怀里,再次奋力挤出人群。
对那些议论声,他充耳不闻。
“一群不识货的,懂什么!”
常读书的左锐很清楚《科幻世界·飞》的价值。
他怕现在不买,以后就再也买不到了。
有人一带头买了十本,
其他感兴趣的人也陆续走到书架前。
每个翻阅《科幻世界·飞》的人都爱不释手,
最后只得在店员的提醒下掏钱购买。
而且没人只买一本——
有人买两本,有人买三本,
更夸张的是有人直接包下一个书架,
买了五十多本。
那人其实不识字,只是看《科幻世界·飞》势头好,
动了歪心思,打算当黄牛去鸽子市倒卖。
东四南新华书店是京城第二大书店,
店里铺了一千本《科幻世界·飞》。
等到有人一口气买走五十多本,许多人才反应过来,
开始疯狂抢购!
人总是有种从众心理。
人们总是喜欢抢购紧俏的东西。
《科幻世界·飞》的创刊号刚上市不到半小时,一千本就被抢购一空。
没买到的读者仍围在书店里不愿离开,纷纷要求店员补货。
“这可怎么办?已经没货了!”
“一共就印了一千本,我上哪儿去调货啊!”
店员急得团团转。
店长赶忙说:“别慌,我这就给第三轧钢厂杂志社打电话,请他们再送一千……不,送五千本来!”他匆匆跑去打电话。
相似的场景,几乎同时在京城的各家书店上演。
此时,何雨柱、娄晓娥和冉秋叶正坐在轧钢厂杂志社的办公室,等待着《科幻世界·飞》创刊号的市场反馈。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娄晓娥第一个冲过去接听。
“什么?已经卖完了?”
“这才九点半啊!”
“你们还要进货?我们目前没库存了,请稍等,我得向社长请示一下,待会再联系!”
挂掉电话,娄晓娥激动地看向大家,高声宣布:
“火了!《飞》真的火了!”
办公室里顿时一片欢腾,大家都明白——这事成了!
冉秋叶却注意到何雨柱神情并不兴奋,反而带着些许忧虑。
何雨柱无奈地摊手:
“印得太少了,才五万本。
等着瞧吧,电话马上就要被打爆了。”
话音刚落,电话铃声再次响起。
娄晓娥接起电话,听到对方说:“是第三轧钢厂杂志社吗?我们还要《科幻世界·飞》,有多少要多少!”
她愣住了——五万本首印,居然这么快就全部售空?
从第一个电话开始,杂志社的电话就没停过,全是书店要求补货。
整个京城,不论大小书店,铺货的《飞》创刊号都被抢购一空,甚至有人专门囤货收购。
“柱子哥,现在怎么办?”娄晓娥由喜转忧。
如果持续缺货,不仅影响销售,还可能引来非议。
这时,杨厂长匆匆走了进来,满头大汗地问道:“何雨柱,杂志还有库存吗?”
何雨柱摇头:“五万本全卖完了,现在整个京城都缺货。”
杨厂长懊恼不已,当初若不是他阻拦,何雨柱原本计划首印十万甚至二十万册。
现在不少有头有脸的人都托关系找他帮忙买杂志,实在难以推脱。
“何社长,你得赶紧想想办法啊!”杨厂长着急地说。
何雨柱镇定地回应:“厂长,请您立即通知印刷厂,开动所有机器,全力加印。”
何雨柱向杨厂长下达了指示。
杨厂长二话不说,立刻应了下来。
一本杂志定价三毛。
首批五万册不到一小时就售罄。
杨厂长意识到何雨柱这次可真是了不得。
“晓娥,随我一同去见娄世伯。”
“这次还得有劳他!”
何雨柱叫上娄晓娥,坐上了厂里安排的汽车。
专车一路将他们送到娄家。
娄父手中正拿着一本《飞》科幻杂志。
之前他就听说了娄晓娥与何雨柱在办杂志的事。
娄晓娥因为参与杂志工作,还进了轧钢厂上班。
娄父对此十分欣慰。
在他眼中,女儿过去从未做过什么正经事。
如今跟着何雨柱一起做事,他很放心。
同时心里也有意撮合两人。
毕竟合作伙伴再好,也不如女婿亲近。
当娄父从手下那里拿到《飞》这本杂志时,
起初并未太过在意。
但手下告诉他,如今《飞》一书难求,
自己好不容易才在鸽子市加价买到。
原价三毛的杂志,在鸽子市已被炒到三块钱,
足足翻了十倍。
随着货源越来越紧,价格还在持续攀升。
了解这些情况后,娄父对《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仔细一看封面,他便震惊了。
《飞》创刊号的封面,比他以往购买的那些苏联科幻杂志还要震撼。
画面真实,宇宙背景宏大,
就连标题和字体都别具一格,
瞬间就能抓住人的视线。
翻开杂志,娄父这个原本对科幻小说不感兴趣的人,
竟一口气读完了所有故事。
除了《飞向月球》他觉得一般之外,
其他故事都深深打动了他。
尤其是那篇《三体》,
娄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挠着,
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情节。
“小何,你这杂志太出色了!”
“简直和你的厨艺一样神奇!”
“对了,《三体》是谁写的?还有后续吗?”
娄父一见到何雨柱,立刻拉着他问个不停,
完全忽略了娄晓娥。
娄晓娥在一旁哭笑不得,不明白父亲怎么突然成了科幻迷。
“娄世伯,这故事是我写的。”何雨柱回答。
“什么?小何,你没开玩笑吧?真是你写的?”娄父仍然不敢相信。
他潜意识里仍觉得何雨柱读书不多,
不太可能写出这么有深度、又需要扎实科学知识的科幻作品。
“娄世伯,这事暂且不提。”
“我这次来是有急事请您帮忙。”
何雨柱赶紧把话题拉回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