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九年的初雪来得特别早,汴京城头刚披上薄薄的白纱,王安石的新政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一次,他不再像初次为相时那般锐气逼人,而是多了几分沉稳与审慎。
\"父亲,各路的青苗钱发放记录都在这里了。\"王雱将一叠文书放在案头,语气中带着难得的轻松,\"按照您的新规,严禁摊派后,百姓的怨言确实少了许多。\"
王安石没有立即翻阅,而是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傲雪绽放的红梅:\"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雱儿,你明白为父的意思吗?\"
一、新规见效
在废止\"手实法\"、严惩吕惠卿一党后,王安石颁布了一系列补充条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禁止地方官在推行青苗法时强行摊派。
这道政令在各地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在江南东路,转运使李常严格执行新规,派员到各州县明察暗访。发现仍有官员阳奉阴违,立即上奏弹劾。三个月内,先后有五位知县因强行摊派被罢免。
\"王相公这次是动真格的了。\"李常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若能持之以恒,青苗法或可真正惠及百姓。\"
然而在河北西路,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知州张问虽然不敢公然违抗禁令,却另辟蹊径,以\"劝贷\"为名,让里正挨家挨户游说。不需要贷款的农户,往往要费尽口舌才能推脱。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真定府的老农赵五对着里正远去的背影叹气,\"说是自愿,可里正天天上门,谁受得了?\"
二、国库充盈
尽管执行中仍有问题,但新法带来的财政收入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日,三司使薛向兴冲冲地来到政事堂:\"王公,好消息!去岁各项新法,总计增收八百万贯!\"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官员都吃了一惊。就连一向反对新法的参知政事冯京,也不得不承认:\"若论生财,王公确实有过人之处。\"
王安石却不见喜色:\"这些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他当即提出三项开支计划:其一,拨二百万贯修缮黄河堤防;其二,拨三百万贯充实边境军备;其三,剩余三百万贯作为预备金,以备不时之需。
\"王公深谋远虑。\"薛向由衷赞叹。
然而这些安排传到旧党耳中,却成了攻击的借口。
\"看看!\"文彦博在府中对门生说,\"说什么利国利民,最后还不是都用在刀兵之上!\"
三、元丰改制
熙宁九年的春天,王安石推出了他执政以来最大胆的改革——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这场改革的序幕,始于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早朝。
那日,吏部侍郎奏报官员任免时,竟将两位同名同姓的官员搞混了。一个该升迁的被降职,一个该外放的却留任。闹出这个笑话的原因,是大宋的官制太过复杂:官员有官、职、差遣之分,一个人可能顶着礼部侍郎的官衔,实际干的却是转运使的差事。
\"必须改!\"王安石在当晚的御前会议上慷慨陈词,\"如今官制叠床架屋,十羊九牧。一个职位三四个人等着,真正做事的却没几个。\"
赵顼也被白天的闹剧气得不轻:\"先生以为该如何改?\"
\"恢复《唐六典》之制!\"王安石显然早有准备,\"官名与职事合一,省并冗官,明确权责。\"
这场改革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以翰林学士承旨孙固为首的一批老臣率先反对:\"祖宗之法,自有深意。如此大刀阔斧,必生祸乱!\"
但王安石不为所动。他联合了章惇、曾布等少壮派,同时争取到了一向中立的枢密使文彦博的支持。
\"王介甫这是要掘咱们的根啊!\"一个等待补缺的官员在酒楼上抱怨,\"这么一改,咱们这些候补的,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四、边关烽火
就在朝中为官制改革争论不休时,西北边境传来紧急军情:西夏梁太后亲率十万大军,进犯环庆路!
军报送到时,王安石正在与三司官员核算改制所需的费用。
\"来得真是时候。\"他放下军报,苦笑一声,\"朝廷正要节省开支,这一仗不知要耗费多少。\"
但更让他忧心的是,朝中立即响起了反对新法的声音。
\"看看!这就是新法招来的祸患!\"御史蔡确在朝会上公然指责,\"若不是王相公一味强硬,西夏何至于此?\"
这一次,连赵顼都有些动摇:\"王先生,是否该暂缓新法,专心应对边患?\"
\"陛下!\"王安石正色道,\"正因为推行新法,国库充实,我们才有底气与西夏周旋。若是因噎废食,才是真正的中了敌人的诡计!\"
他立即提出应对之策:命种谔率兵五万驰援环庆,同时加强河东防务,防止西夏声东击西。
\"这一仗,不仅要打,还要打赢!\"王安石的目光异常坚定。
五、暗流涌动
边境的战事,让朝中的政治斗争更加复杂。
旧党大臣们暗中联络,准备趁此机会一举推翻新法。他们甚至派人到永兴军,请司马光回京主持大局。
\"王介甫这是自取灭亡。\"富弼在给司马光的信中写道,\"若能趁此机会让陛下醒悟,或可挽救大宋江山。\"
与此同时,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曾布私下对章惇说:\"王公太过固执。如今边境告急,暂缓新法以安抚人心,未尝不可。\"
章惇却不同意:\"此时退让,就是认输。你以为旧党会就此罢休?\"
最让王安石头痛的是,皇帝的态度越来越暧昧。有一次,赵顼甚至问起:\"若是司马光在朝,不知会如何应对?\"
六、决战前夕
边境的战事陷入胶着。种谔虽然挡住了西夏的进攻,但伤亡惨重。更糟糕的是,军费开支远超预期,国库再次告急。
这天晚上,王安石独自在书房核算账目。越算心情越沉重:若是战事再持续三个月,刚刚充实起来的国库就要见底了。
\"父亲,\"王雱推门进来,\"边关急报,种将军请求增援。\"
王安石长叹一声:\"要钱还是要命,现在是真的要做选择了。\"
他沉思良久,终于提笔写下一份奏章,请求加征\"经制钱\",专款专用作为军费。
这份奏章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果然!\"旧党大臣们纷纷上疏,\"新法的真面目露出来了,就是要盘剥百姓!\"
就连一向支持变法的官员也犹豫了:\"此时加税,恐怕会激起民变啊...\"
七、风雨欲来
熙宁九年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
在连续三天的朝会后,加征\"经制钱\"的提案终于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但王安石明白,这可能是他推行的最后一个重大改革了。
反对的声音实在太强烈。太皇太后亲自召见皇帝,要求罢免王安石。各地也陆续传来百姓抗税的消息。
更让他心寒的是,变法派内部也开始分裂。曾布公然在朝会上表示反对加税,章惇虽然支持,但也建议暂缓其他新法。
\"老师,是不是该...\"连他最信任的学生陆佃都欲言又止。
王安石站在政事堂的窗前,望着外面纷飞的大雪。七年前,他也是在这样的雪天入京为相,满怀理想,想要改变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七年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国库充实了,军队强大了,但朝野上下的反对声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父亲,\"王雱轻声问道,\"我们是不是做错了?\"
王安石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越过宫墙,仿佛看到了西北边境浴血奋战的将士,看到了江南水乡辛勤劳作的农夫,也看到了汴京城里那些高谈阔论的士大夫。
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夜色渐深,雪越下越大。变法这条路,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第四卷 第十九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