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的晨光刚漫过宜春院的琉璃瓦,李烨就拽着皇帝的龙袍不放,圆乎乎的脸蛋憋得通红:“父皇!我要建‘格物院’!让沈砚哥哥教更多人学‘光的折射’‘磁石辨向’,还要做会自己动的小车!”
皇帝刚批完奏折,被小家伙缠得没法,无奈地揉了揉眉心:“烨儿,‘格物之学’虽有用,可建院不是小事,得有场地、有工匠,还得请先生……”
“不用请先生!沈砚哥哥就是最好的先生!”
李烨指着窗外正在给护林甲喂葡萄的沈砚,眼睛亮得跟星星似的,“场地就用宜春院的西半区,那里空着也是空着,工匠东宫就有,父皇您就答应嘛!”
皇帝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又瞥了眼不远处的沈砚。
这小子不仅能教太子识妖辨鬼,还能搞出指南车、火焰喷射器,让他牵头建个 “格物院”,说不定真能成。
关键是沈砚研究出来的东西能用在战场上,真的好用,军队战力能翻倍啊!
最终还是松了口:“好,朕准了!不过先把西半区改造试试,若是效果好,再扩建成院。”
李烨瞬间蹦起来,拉着沈砚的手就往宜春院跑:“沈砚哥哥!父皇答应建格物院了!咱们现在就去改造场地,我要做会自己动的小车!”
沈砚被拽得一个趔趄,护林甲从他领口掉出来,抱着葡萄滚了一圈,不满地 “嘶嘶” 叫,小爪子还拍了拍李烨的裤腿,像是在抱怨 “差点摔疼我”。
宜春院的西半区原本是东宫的 “杂物院”,堆着些废弃的木架、铜器,墙角还长着杂草。
沈砚看着满地杂物,心里已有了规划:“咱们先把这里分成‘实验区’和‘教学区’,实验区放放大镜、蒸馏装置,教学区摆几张长桌,供学生听课。”
李烨立马召集东宫工匠,搬木架、清杂草,忙得满头大汗。
秦风听说要建 “能做新奇玩意儿的院子”,也带着几个银甲卫跑来帮忙,扛着木板跑得比谁都快:“沈砚,你说的‘会自己动的小车’,是不是用弹簧做的?我小时候玩过弹簧木车,一松手能跑老远!”
“差不多,但我要做的比弹簧车更厉害,能用‘蒸汽’驱动。” 沈砚一边画图纸,一边解释,“用铜锅烧水,蒸汽推着活塞动,就能让车轮转起来,比弹簧车跑得更远、更稳。”
秦风听得眼睛直发亮:“蒸汽驱动?这也太神了!要是做成了,以后咱们斩妖司查案,就不用骑马了,直接开‘蒸汽车’,比马还快!”
护林甲蹲在图纸旁,对着 “蒸汽气缸” 的图案 “嘶嘶” 叫,小爪子在上面乱涂,把圆形气缸画成了歪歪扭扭的 “圆饼”,引得沈砚哭笑不得。
接下来的三天,宜春院西半区彻底变了样。
实验区摆着沈砚改良的放大镜(装在木架上,能固定角度)、铜制蒸馏装置(用来提取药液),还有一堆待组装的木轮、铜片;教学区摆着八张长桌,桌上铺着粗布,放着纸笔和简易的 “实验道具”—— 木块、铜盆、水,用来演示 “浮力原理”。
李烨还特意让工匠做了块木牌,上面刻着 “格物院” 三个大字,挂在院门口,得意地跟路过的宫女太监炫耀:“这是我和沈砚哥哥建的格物院,以后要教大家学最有用的本事!”
消息很快传到太学,一群太学生听说 “东宫有个能学‘格物之学’的院子,还能亲手做实验”,纷纷托东宫太监递话,想过来听课。
沈砚索性定了 “每月初一、十五开课”,第一堂课就讲 “浮力原理”,让太学生们带着 “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上,石头不能” 的疑问来听课。
开课当天,宜春院挤满了人,不仅有二十多个太学生,还有几个好奇的东宫侍卫、宫女,连李谦都悄悄来了,站在角落里,想看看沈砚到底能教出什么 “名堂”。
沈砚站在教学区的长桌前,桌上摆着铜盆、木块、石头、铁块,还有一个空的陶罐。
他先往铜盆里倒满水,拿起木块放进水里,木块稳稳地浮在水面上;再拿起石头,“扑通” 一声沉了底。
“大家看,同样是固体,木块能浮,石头会沉,为什么?” 沈砚笑着提问,目光扫过太学生们。
一个穿青色长衫的太学生站起来,拱手道:“沈侍读,弟子以为,是因为木块轻、石头重,轻的能浮,重的会沉。”
其他太学生纷纷点头,觉得这个解释很有道理。
沈砚没直接反驳,而是拿起铁块(比木块重三倍)和空陶罐(比石头轻),先把铁块放进水里,铁块沉了底;再把陶罐放进水里,陶罐却浮了起来。
“若是按‘轻重’来分,铁块比陶罐重,为何陶罐能浮?” 沈砚追问。
太学生们瞬间愣住,之前的 “轻重论” 被推翻,纷纷皱着眉思考。
李烨举起手,兴奋地喊道:“我知道!是因为陶罐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空气能让它浮起来!”
沈砚笑着点头:“太子说得对,但不完全对。更准确地说,是‘物体排开的水量’决定了它是否能浮 —— 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就能托住物体;排开的水少,浮力小,物体就会沉。”
他一边说,一边把空陶罐慢慢往水里按,“大家看,我按陶罐时,水面会上升,这就是陶罐排开的水。按得越深,排开的水越多,我能感觉到手上的‘阻力’越大,这就是浮力。”
太学生们凑过来,轮流按陶罐,果然感觉到了 “阻力”,脸上满是惊讶。
沈砚又拿起铁块,放进空陶罐里,再把陶罐放进水里 —— 这次陶罐没有沉,只是往下沉了些,依旧浮在水面上。
“大家看,铁块单独放会沉,但放进陶罐里,就能和陶罐一起浮起来,因为陶罐排开的水量变大,浮力足够托住两者的重量。”
太学生们恍然大悟,之前的疑惑一扫而空。
那个穿青色长衫的太学生再次站起来,拱手道:“沈侍读,弟子明白了!浮力不是看物体本身轻重,而是看它排开多少水,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这就是‘格物之学’的道理吗?比死读‘四书五经’有意思多了!”
“没错。” 沈砚笑着说,“格物之学,就是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发现规律、总结道理,再用这些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 比如用浮力原理,能做‘载重量更大的船’,能测‘河里的水深’,甚至能找‘水里的沉船’。”
站在角落的李谦,看着太学生们兴奋的样子,又看了看沈砚演示的 “浮力实验”,心里五味杂陈 —— 他一直觉得 “格物之学” 是 “旁门左道”,可今天亲眼所见,才知道这学问不仅不 “歪”,还能解决实际问题,比他教的 “之乎者也” 实用多了。
课后,太学生们围着沈砚,问东问西:“沈侍读,下次课能教‘蒸汽原理’吗?”
“我想做指南车,您能教我吗?”
沈砚一一答应,约定下次课教 “弹簧的弹力”,还让他们带些 “废旧的铜片、木轮”,亲手做 “简易弹簧车”。
李烨更是兴奋,拉着沈砚的手,非要当天就做弹簧车。
沈砚拗不过他,找工匠要了根粗弹簧、几块木板、两个木轮,教他组装 —— 把弹簧固定在木板上,一端连着手柄,另一端连车轮,拉动手柄再松开,弹簧回弹就能带动车轮转动。
李烨小心翼翼地组装,护林甲蹲在旁边,时不时用小爪子帮他递螺丝,可就在最后一步固定弹簧时,弹簧突然 “啪” 地崩开,弹到护林甲的甲壳上,又弹到李烨的额头上,疼得小家伙 “哎哟” 一声。
“哈哈哈!” 秦风笑得直拍大腿,“小太子,你这弹簧车还没跑,先‘打人’了!”
李烨揉着额头,瞪了秦风一眼,却也忍不住笑了:“下次我要把弹簧固定得更紧,肯定能做成!”
沈砚帮他捡起弹簧,笑着说:“别急,做实验哪有一次就成功的?我之前做指南车,也失败了三次,才找到‘磁石最佳位置’。慢慢来,咱们下次再试。”
夕阳西下,格物院的木牌在余晖中泛着光。
太学生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嘴里还在讨论 “浮力原理”;李烨坐在长桌旁,拿着弹簧琢磨怎么改进;护林甲趴在蒸馏装置旁,对着里面的药液 “嘶嘶” 叫,像是在研究 “这玩意儿能不能喝”。
沈砚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突然觉得 —— 建这个 “格物院”,不仅是为了教太子和太学生,更是为了在这个时代,播下 “科学” 的种子。
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些种子就会发芽,长出不一样的 “格物之学”,甚至能改变这个时代。
而此刻,东宫的角落里,一个小太监正偷偷记录着格物院的情况,手里的纸条上写着 “沈砚教‘浮力之术’,太学生皆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