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岔开这个沉重的话题,岳飞转而提起了另一件重要的军务:“好了,今日我接旨时,使者还带来了一封官家的密信。”
众将闻言,立刻收敛了方才的惊惧,精神一振,齐齐看向岳飞。
岳飞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函,展开后,扫了一眼,沉声道:“密信中说,金国主帅完颜宗翰正率兵西征西辽,官家密令我等,趁此机会,相机而动,尝试收复其余燕云数州,捅完颜宗翰的后背!”
此言一出,众将领精神大振。
这正是他们所期盼的机会!
金人西征攻辽,无疑是收复云州等地的绝佳时机。
崇祯之所以用密旨,是因为宋金议和才不久,大宋不能明目张胆的背约伐金。
否则,这让西夏人怎么看?
以密旨的方式,可进可退,有机会便出手,没机会便作罢,留有余地。
毕竟,金人也不傻,不会在征讨西辽时对大宋不设防。
岳飞接着说道:“此外,朝廷还紧急拨付了一万支火铳,专程运抵燕京,全数配发给我岳家军,官家的意思,是让岳家军日夜操练,专精火器,将我岳家军打造成为一支火器精锐!”
众将闻言,又惊又喜。
火铳这种新式武器,他们早有耳闻,威力巨大,但操作复杂,并非所有军队都能有效掌握。
如今整个大宋,也只有御营军和南京禁军装备了一些。
官家如此器重岳家军,将如此重要的武器全数拨付,足见信任。
崇祯帝以为,岳家军素来纪律性最强,令行禁止,战力惊人。
若是能将这支精锐与新式火器完美结合,那便是如虎添翼,战力将不可限量。
火器营的战术,特别是“三段击排枪”战法,对军队的纪律和协同配合要求极高。
面对敌人的骑兵冲锋,士兵必须能够顶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严密的队列中,轮流装填、射击,才能发挥出火器的最大杀伤力。
一旦出现丝毫的混乱,便极易崩溃,被敌人骑兵冲散。
御营军的火器营在训练和实战中,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展现了火器的巨大威力,但同样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有些士兵在战场上,面对生死考验,心理防线脆弱,出现临阵脱逃的现象;
还有的因为过度紧张,导致射击时手抖不稳,准头大失;
更有甚者,在装填火药的步骤中出错,火药量过大,导致火铳炸膛,反而伤了自己人。
这些都是火器部队在实战中必须克服的难关。
崇祯相信,凭借岳家军的铁血军纪和岳飞的治军能力,定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打造出一支前所未有的火器劲旅。
......
次日清晨,天色微亮。
岳飞端坐在书案前,执笔挥毫,写下了一封恭敬而谦卑的谢恩表,飞马呈递南京。
信中,他重申了对皇帝的赤胆忠心,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与效忠之意。
末了,岳飞笔锋一转,用略带惶恐的语气写道:
“……臣岳飞,何德何能,敢受陛下如此厚恩?身膺节度之职,蒙赐‘精忠’之誉,实是无功而受厚禄,臣实为惧。”
“然臣必将夙夜匪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以光大宋赫赫武功!天日昭昭,臣心可鉴!”
岳飞已不是当年的愣头青,知晓帝王心术,深不可测。
今日的荣耀,明日便可能化为猜忌。
唯有时刻保持谦逊,忠心耿耿,方能长久立于朝堂,为大宋的百年基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这既是对帝王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约束。
......
崇祯三年,时值寒冬腊月。
临近新年,崇祯难得空闲。
因为放假了!
大宋每年的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
其中春节假期是七天。
不过,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官员 “封印”,停止公务,回家探亲,次年正月二十返回衙门 “开印” 办公。
这一个月是行政休假期,包括春节假,说白了就是当年工作收尾的意思,过完年正月二十启用官印,恢复办公,衔接新一年的政务。
各衙门无事,当官的都休假了,皇帝自然也闲着。
崇祯得空,忽然兴起了微服私访的念头。
他想亲眼看看,这些纸面上的“国泰民安”,是否真的落到了百姓实处。
毕竟民生安乐才是江山稳固的基石。
“康履,备便服。”崇祯帝淡淡地吩咐道。
内侍总管康履立刻会意,前去安排。
不一会儿,崇祯帝便换上一袭素色襕衫,头戴普通士子方巾,看上去与寻常的富家公子无异。
崇祯对自己的行头很满意,看着也显年轻。
等过了年,他就三十岁了。
崇祯带着康履,二人出了皇城,直奔内城街市。
看似是两个人,实则周围有数百名锦衣卫便衣和皇城司亲从官,他们如同寻常百姓般散布在四周,不动声色地将崇祯护在中央。
凛冽的寒风刮得人面颊生疼,沿街商铺的幌子被吹得哗哗作响。
冬日的严寒,丝毫阻挡不住金陵城内那股日益浓郁的年味。
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街头巷尾挂起了红灯笼,店铺门前贴上了喜庆的春联,孩童们穿着新棉袄,在巷子里追逐嬉闹,不时爆发出清脆的笑声。
经过北伐大捷和朝廷的励精图治,金陵城的百姓生活明显有了起色。
往日的萧条与不安已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生机与活力。
市集上商品琳琅满目,从北方的皮货到南方的丝绸,从各地特产的果蔬到精致的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百姓们手中有了余钱,采买起来也显得阔绰许多,不再是往日那般精打细算、锱铢必较。
崇祯帝缓步而行,目光所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看到街边的粥铺里,热气腾腾的粥食香气四溢,排队领粥的百姓虽然衣着朴素,但脸上多有笑意,不再是往日饥荒时的麻木与绝望。
粮铺里,米面堆积如山,价格平稳。
酒肆茶馆里,更是人声鼎沸,谈笑风生,偶有说书人拍案而起,讲着北伐将士的赫赫战功,引得满堂喝彩。
“看样子百姓们过得不错。”崇祯欣慰点头,感到骄傲。
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他为之奋斗,想要的天下!
“陛下圣明!”
康履亦步亦趋地跟在崇祯帝身后,不失时机地拍着马屁:“奴婢方才瞧见,这街市上的米价,比半年前又跌了两文,百姓们手里有了闲钱,脸上笑容都多了起来,这都是托了陛下的福,英明神武,内惩贪腐,外驱鞑虏,使得这天下太平,黎民安居啊!”
崇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只是摆了摆手。
康履的话虽有夸大的成分,但金陵民生确实是有了明显的改善,这让他心中感到一丝慰藉。
“天下太平,道阻且长。”
崇祯帝微微摇头,目光深邃:“些许安宁,岂能懈怠?朕更担忧那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
他深知,这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富足,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也是朝廷上下齐心协力、躬耕不辍的结果。
康履闻言,立马心领神会,不再只顾着歌功颂德,而是更加警惕地关注着四周,同时也准备随时应对陛下可能提出的任何突发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