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原金军镇守府。
这里已经被临时清理出来,充作岳飞的前敌指挥所。
府邸的大门敞开着,宋军士兵持枪肃立,气氛肃穆。
一名身穿金军将领服饰,但明显是契丹人样貌的中年将领,被两名宋兵押解着,带到了大厅中央。
身上的盔甲有些破损,脸上还有硝烟的痕迹,但神情却异常平静,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轻松。
正是榆关守将,原辽朝宗室,后投降金国的耶律余睹。
“罪将耶律余睹,参见岳元帅。”
耶律余睹没有丝毫犹豫,撩起战袍,对着帅案后的岳飞,便要双膝跪地,行投降大礼。
“将军不必如此。”
岳飞已经站起身,快步上前,在耶律余睹膝盖弯曲之前,伸手扶住了他的胳膊。
耶律余睹一愣,抬头看向岳飞,看到的是一张年轻沉稳的脸。
眼神中,并没有他预想中的、胜利者对失败者的鄙夷和审视。
“败军之将,不敢当元帅如此。”耶律余睹低声道。
“将军弃暗投明,乃是明智之举,何谈败军?”
岳飞松开了手,示意他站直身体:“赐座。”
自有亲兵搬来一张椅子。
耶律余睹犹豫了一下,还是坐了下来。
打量着眼前的岳飞,这就是那个让金国朝廷焦头烂额、让完颜银术可都兵败被俘的宋军统帅?
如此年轻,却又如此……深不可测。
回想起数个时辰前,自己还在城楼上,对着城下的宋军使者狂笑,骂他是“岳飞小儿”。
此刻想来,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本以为,城破之后,自己要么战死,要么就会被这位年轻的元帅下令斩首,以儆效尤。
耶律余睹甚至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毕竟,自己当年可是亲手引金兵灭亡了自己母国的“辽奸”。
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受到真正的尊重。
但耶律余睹没想到,岳飞竟然会阻止自己下跪,甚至还赐座。
自己赌对了!
眼前的这位年轻元帅,不仅拥有雷霆万钧的军事手段,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远超常人的政治智慧。
“元帅……”
耶律余睹心中百感交集,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岳飞没说话,任凭对方释放情绪。
之所以礼遇耶律余睹,有两个原因。
第一,榆关城门虽然被破,但耶律余睹主动投降,避免了两军巷战的巨大伤亡。
此番宋军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榆关,比预计少损失一千人以上。
第二,耶律余睹是契丹人,对金国军事防御也颇为了解。
此后金军中京,那里作为辽国曾经的国都,无论城防还是军民,耶律余睹的作用十分巨大。
待耶律余睹情绪稳定,岳飞没有急着和他谈论军务,反而像拉家常一样问道:
“将军原是辽朝宗室,不知……与当年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是何关系?”
耶律余睹又是一愣。
耶律斜轸,那是辽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曾多次击败宋军。
岳飞在这个时候提起他,是什么意思?
定了定神,耶律余睹回答道:“回元帅,耶律斜轸乃是臣的曾叔祖辈。”
“原来是将门之后。”
岳飞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惋惜:“辽以武立国,将星辈出,想当年,澶渊之盟前,宋辽两国也是征战不休,但自盟约之后,两国倒是共享了百年和平。”
岳飞的话,像一股暖流,流进了耶律余睹冰封的心。
确实如此。
宋辽之间,虽然早期冲突不断,但澶渊之盟后,两国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双方互派使者,礼尚往来,通使之频繁,在历史上都属罕见。
辽国边地发生饥荒,宋朝甚至会派人在边境赈济灾民。
宋真宗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当时的辽圣宗耶律隆绪,“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其情谊可见一斑。
这种关系,直到那个白山黑水间崛起的野蛮部族女真人出现之后,才被彻底打破。
女真人先是灭了辽,将契丹人的辉煌踩在脚下。
紧接着又挥师南下,酿成了靖康之耻,差点将大宋也一并吞下。
可以说,如今的宋与契丹(辽的遗民),是真正的难兄难弟,早已没了百年前的仇怨,反而有了共同的、不共戴天的敌人,金国。
“可惜……”
岳飞叹了口气:“如此兄弟之邦,竟被女真蛮夷所趁,辽国已亡,我大宋也险些步其后尘,幸得当今官家横空出世,南渡之后,重整河山,方有今日北伐之举。”
他看向耶律余睹,目光诚恳:“将军,燕云十六州,并非我大宋主动割让,乃是当年石敬瑭献于契丹,辽既已亡,此地重归华夏版图,理所应当,如今,将军率部归顺,正应了‘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之理。”
岳飞的这番话,没有一句提及耶律余睹降金灭辽的不堪过往,反而处处站在宋辽“兄弟之邦”的角度,将他的投降,定义为“弃暗投明”、“顺应天意”,给了他极大的体面。
耶律余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猛地站起身,再次单膝跪地。
这一次,岳飞没有再扶他。
“罪将……罪将愿为元帅效死!只求元帅,能救我族人于水火!”
耶律余睹声音哽咽,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面上。
耶律余睹的投降,是真心实意的。
闲聊之后,耶律余睹主动开启话题,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关于金国在中京地区的兵力部署、将领信息,乃至朝廷内部的一些派系斗争,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岳飞。
作为回报,岳飞也信守承诺,将上奏朝廷,请求恢复榆关一万契丹降兵的契丹故籍,并将他们单独编为一军,由耶律余睹暂时统领,负责协助宋军维持榆关及周边的治安。
在处理完这一切之后,耶律余睹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要为麾下的一万契丹将士,举行一个正式的、公开的投降仪式。
“元帅!”耶律余睹在岳飞面前显得很恭顺。
“我军将士,虽迫于金人淫威,为其效力,但心中仍念故国,如今弃暗投明,理应有一个正式的仪式,以示我等归顺之心,也可昭告天下,让那些还在为金人卖命的契丹同胞,早日反正。”
岳飞闻言,略一思索。
他本不喜这些繁文缛节,觉得战场之上,实力才是一切。
但他理解耶律余睹的心情。
对于这些亡国之人来说,一个公开的仪式,或许能让他们找到一些归属感和尊严。
“好吧。”岳飞点了点头:“仪式可以搞,但务必从简,莫要耽误了大军休整和北上。”
“谢元帅!”耶律余睹大喜过望。
于是,在攻克榆关的第三天,一场简单而又庄重的受降仪式,在榆关的南门广场举行。
一万名放下武器的契丹士兵,脱去了金军的服饰,换上了临时找来的、样式不一的旧式辽国服装。
他们在耶律余睹的带领下,对着代表大宋皇帝的黄罗伞盖和岳飞的帅旗,行三跪九叩之礼。
岳飞一身戎装,站在高台之上,接受了他们的跪拜。
他的身后,是张宪、牛皋、岳云等一众岳家军将领,以及数千名排列整齐的宋军士兵代表。
当契丹士兵们抬起头时,他们看到的,不是征服者的冷漠,而是一种平等的、甚至带着一丝同情的目光。
岳飞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训示,简单的说几句:
“今日之后,你我,皆是大宋子民,同舟共济,驱逐鞑虏,光复河山!凡我大宋军旗所指,便是尔等奋勇杀敌之所向!”
“驱逐鞑虏!光复河山!”
耶律余睹第一个振臂高呼。
“驱逐鞑虏!光复河山!”
一万名契丹士兵,也跟着发出了震天的吼声。
不过喊着喊着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心中疑惑,自己是不是宋军口中的鞑掳?
好像不是吧?
最后岳飞告诉他们,契丹乃正统民族,不是鞑掳!
“鞑虏”一词最初是中原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大宋官方文书中“鞑子”主要指女真族。
契丹(辽国)作为大宋的主要北方邻国之一,其民族身份在官方被明确区分对待!
听了岳飞的解释,契丹将士们一片欢呼。
或许,契丹一族的复兴,真的要落在这位大宋元帅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