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交申请的最后,他还特意勾选了一个选项——“匿名申请”。
这是【征】为了保护一些进行敏感课题研究的学者而设置的功能,虽然并非绝对无法追溯,但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追踪的难度和保密等级。
林天鱼看着自己洋洋洒洒写下的几百字“申请报告”,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借鸡生蛋”。
他没有直接索要“翻译”,而是将自己的需求,伪装成了一个“学术研究”的环节。这样一来,就算【征】在后台对这次请求进行分析,大概率也只会将其归类为“一次普通的学术辅助服务”,而不会立刻联想到什么“伪造文物”的惊天大案上去。
毕竟,每天通过【征】进行各种古文翻译、文献比对的学者和学生,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他这次的请求,混在其中,毫不起眼。
他点击了“提交”按钮。
屏幕上弹出了一个提示框:【您的学术辅助申请已提交,正在进行优先级评估,请稍候……】
林天鱼端起咖啡,慢悠悠地喝了一口,心中却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平静。
这就像一场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未来。
他赌的,是【征】那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中,存在着某种“人性化”的、或者说“规则化”的盲区。赌它不会对一次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学术请求”,进行最高等级的、刨根问底式的审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就在林天鱼几乎以为自己的申请要石沉大海时,手机屏幕终于亮了起来。
【评估完毕。您的申请符合“青年学者扶持计划”标准,已通过。翻译结果将在一分钟内生成,请注意查收。祝您学术研究顺利!】
成了!
林天鱼看到那行绿色的“已通过”字样,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他甚至能想象到,在【征】的某个子程序里,自己已经被打上了一个“热爱学习、积极探索的优秀青年”的标签。
不到一分钟,一份pdF文件就发送到了他的手机上。
他点开文件,只见三段由标准的楔形文字符号组成的“诗篇”,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每一个符号的笔画、角度,都完美得无可挑剔,充满了古朴而庄严的美感。在文件的末尾,【征】甚至还贴心地附上了一份详细的“翻译注释”,解释了每一个词汇的选择理由,以及其在苏美尔语境下的多重含义。
专业!
太专业了!
林天鱼看着这份堪称完美的“翻译稿”,心中对【征】的强大,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毫不怀疑,如果自己拿着这份东西去找全世界最顶尖的亚述学专家,对方也绝对挑不出任何毛病。
“软件”和“核心代码”都已经准备就绪。
接下来,就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将这些虚无缥缈的文字,真正地刻印在“硬件”之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诗篇的内容已经敲定,最关键的“施工图纸”也已到手。现在,林天鱼所要做的,就是将这虚拟的蓝图,变成一件真实存在的、能够承载千年谎言的实物。
是时候……开始玩泥巴了。
林天鱼收起手机,离开了咖啡馆。他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手机上搜索起了如何仿制古代泥板的视频。他本以为这会是一个极其冷门的话题,没想到,网上竟然还真有不少相关的教学视频,大多是一些历史爱好者、手工Up主,或者博物馆的科普栏目制作的。
他点开一个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才发现,制作一块合格的泥板,远不是他想象中“随便拿点土混点水就能做”那么简单。
视频里的手工艺人,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语调,详细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
“首先,是选土。这不是任何泥土都可以的。”手工艺人捧起一捧细腻的黄土,“我们需要的,是来自河流冲积平原的黏土。这种土质地细腻,杂质少,富含矿物质,烧制后的硬度和色泽,才最接近古代两河流域的泥板。”
视频里,他展示了如何通过淘洗、过滤、沉淀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将普通的黏土,提纯成如巧克力酱般丝滑的泥浆。
“接着,是揉泥。这个过程,和我们做面点很像,目的是为了排出泥料中所有的气泡。”手工艺人将提纯后的泥膏放在石板上,反复地揉捏、捶打,“任何一个微小的气泡,都有可能在烧制过程中,因为热胀冷缩而导致整块泥板开裂,前功尽弃。”
林天鱼看着视频里那枯燥而又重复的动作,眉头微微皱起。这些物理层面的准备工作,对他来说,实在太过繁琐。
“然后,是塑形。苏美尔的泥板,并非都是规整的长方形。根据用途的不同,有圆形的、方形的,甚至还有圆锥形的。我们要根据‘内容’,来决定它的‘形式’。”
手工艺人将揉好的泥料,塑造成一块厚度均匀、边角圆润的长方形泥板,大小约莫和一部智能手机相仿。他特意强调,边缘不能太过规整,要保留一丝手工制作的“拙”感,这样才显得真实。
“最重要的,是刻字。”
手工艺人拿起一截被削尖的芦苇杆,这便是古代苏美尔书吏们的“笔”。“刻字的时机非常关键。必须在泥板半干不湿,即所谓的‘皮革硬度’时进行。太湿,字迹会模糊不清;太干,则会刻不动,甚至导致泥板碎裂。”
他演示了如何用芦苇笔的尖端,在泥板上压印出楔形文字那独特的“钉头”和“楔尾”。他的动作精准而有力,每一个符号都清晰深刻,充满了力量感。
“最后,是烧制。大部分的苏美尔泥板,都只是自然风干。但那些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的文献,比如法典、史诗、王室信函,则会经过窑烧。”手工艺人将刻好字的泥板,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简易的土窑中,“烧制的温度和时间,直接决定了泥板最终的颜色和硬度。温度过低,则不够坚固;温度过高,又容易变形或烧裂。这是一门需要经验和耐心的艺术。”
看完整个视频,林天鱼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果然,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知识。”他感慨道。
虽然这些繁琐的物理步骤,他大多可以用【材质替换】这个技能来“跳过”,但他很清楚,技能不是万能的。他可以把一块普通的石头,在“感官层面”伪装成烧制好的泥板,但如果他对泥板的“本质”一无所知,那伪装出来的效果,也注定是空有其表,缺乏灵魂。
就好像一个从未见过雪的人,你让他画雪,他或许能画出白色的东西,却永远画不出雪的晶莹、寒冷与飘逸。
“我需要一个模板,一个足够真实的、物理层面的模板。”林天鱼心中有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