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夜晚,青溪镇的灯火渐渐熄灭,唯有苏清鸢药铺后院的房间里,还亮着一盏昏黄的油灯。苏清鸢坐在案前,面前堆着厚厚的出诊记录,她握着毛笔,正一笔一划地整理着病例——从初到青溪镇为村民治风寒,到后来诊治复杂的妇科顽疾、疑难儿科病症,五年行医路,她积累了近千个病例,如今终于下定决心,将这些经验整理成《乡野医案》。
“先从最常见的病症开始吧。”苏清鸢翻开第一本出诊记录,扉页上记着五年前为张婶家孩子治咳嗽的病例。当时孩子咳嗽不止,伴有发热、痰多,她通过把脉发现孩子是风热犯肺,开了清热化痰的麻杏石甘汤,还搭配了川贝炖梨的食疗方,三天后孩子就痊愈了。苏清鸢仔细回忆当时的诊治细节,在纸上写道:“患儿三岁,发热38.5c,咳嗽伴黄痰,舌红苔黄,脉浮数,诊为风热咳嗽。用药:麻黄3g、杏仁6g、石膏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嘱家长忌给患儿吃辛辣、甜腻食物,用川贝5g、雪梨一个、冰糖适量炖汤,每日一次。心得:小儿脏腑娇嫩,用药需减量,食疗辅助能加快恢复,且不易伤脾胃。”
编写医案时,苏清鸢坚持“详细、实用、接地气”的原则。每个病例都分为“患者信息”“症状表现”“脉象舌苔”“诊断结果”“治疗方案”“恢复情况”“心得体会”七个部分,既有严谨的医学记录,又有贴合乡野实际的用药和护理建议。比如在记录治疗李婶慢性盆腔炎的病例时,她不仅写下了清热利湿汤的具体配方,还特意补充:“农村妇女多劳累,需叮嘱其治疗期间减少重体力劳动,每日用苦参、黄柏各10g煮水坐浴15分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病情。”
遇到复杂病例,苏清鸢更是反复斟酌,力求记录清晰。之前她诊治过一位患“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挑夫,对方从山坡摔下,手臂肿胀畸形,无法活动。她通过“拔伸牵引”“旋转复位”手法为患者复位,并用夹板固定,搭配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一个月后患者手臂恢复活动。为了让读者理解复位手法,苏清鸢特意找来白纸,画了简单的插图:左边是骨折后的骨骼畸形图,标注出“成角畸形”“重叠移位”的位置;右边是复位时的手法示意图,用箭头标出牵引方向和力度,还在旁边写着“复位时需助手固定肩部,医者站于患者侧方,握其手腕缓缓牵引,待听到‘咔哒’声,说明骨骼复位,立即用夹板固定,夹板需垫软布,避免压伤皮肤”。
对于儿科病症,苏清鸢格外用心。她知道农村家长大多缺乏育儿知识,常常因孩子哭闹慌乱,便在医案中加入了很多“安抚技巧”和“家庭护理”建议。比如在记录治疗小儿疳积(因饮食不节导致的营养不良)病例时,她写道:“患儿五岁,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诊为疳积。用药:鸡内金3g、神曲6g、麦芽6g,研末冲服,每日一次。家庭护理:家长需控制患儿零食,尤其是糖果、油炸食品,每日用手掌顺时针按摩患儿腹部5分钟,促进消化。心得:农村小儿多因‘娇惯’吃太多零食,导致正餐不吃,治疗需‘药食同调’,更要纠正家长的喂养习惯。”
编写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地方,苏清鸢总会及时请教周伯昌。有一次,她整理治疗“风湿痹痛”的病例时,对“风寒痹痛”和“风湿痹痛”的用药区别有些模糊——两者都有关节疼痛,但前者遇寒加重,后者遇湿加重,用药需有所侧重。她特意拿着医案初稿,来到仁心堂找周伯昌:“周老先生,您看这个病例,患者关节疼痛,遇雨加重,舌苔白腻,我诊为风湿痹痛,用了羌活、独活、桂枝各6g,您觉得用药是否合适?”
周伯昌仔细看完病例,笑着说:“清鸢,你诊断得很准。风湿痹痛需祛风除湿,羌活善治上半身风湿,独活善治下半身风湿,两者搭配效果更好。不过农村患者多长期劳作,关节多有劳损,可再加3g当归,补血活血,让经络通得更顺,恢复更快。”苏清鸢连忙记下这个建议,在医案中补充:“风湿痹痛若患者病程较长,可加当归、川芎等补血药材,‘血行风自灭’,能增强疗效。”
除了病例记录,苏清鸢还在医案末尾加入了“乡野行医实用技巧”章节,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经验:比如“如何快速判断小儿是否发烧(用手背贴额头,对比自身温度,若明显偏高,即可能发烧)”“外伤出血应急处理(用干净布条按压伤口,动脉出血需捆扎伤口上方,每隔15分钟松一次)”“常见药材识别与采摘(标注当归、黄芪、金银花等药材的外形特征、采摘时间,附简单插图)”,甚至还有“如何与固执患者沟通(农村老人多不信‘新药方’,可先开小剂量试用,用效果说服患者)”等接地气的内容。
半年时间里,苏清鸢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白天她忙着出诊、打理药铺,晚上就坐在油灯下整理医案,有时遇到记忆模糊的病例,还要翻出当时的出诊记录反复核对,确保每个细节都准确无误。有一次,她为了确认一个妇科病例的用药剂量,特意跑到邻村找到患者,询问当时的恢复情况,补充完善了医案中的“随访记录”。
终于,在初秋的一个清晨,《乡野医案》编写完成。厚厚的线装书共有三百多页,收录了两百多个典型病例,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常见病症,每页都写得密密麻麻,还穿插着几十幅简单易懂的插图。苏清鸢把医案拿给周伯昌看,老人戴上老花镜,一页页仔细翻阅,越看越激动:“清鸢,你这《乡野医案》真是太实用了!都是咱们乡野医生最需要的经验,比如怎么用常见草药治小病,怎么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处理外伤,比那些晦涩难懂的医书管用多了!”
周伯昌还特意把青溪镇及周边的年轻乡医召集过来,让苏清鸢分享《乡野医案》。年轻乡医阿明翻到“小儿腹泻”的病例,眼前一亮:“苏大夫,你这方法太有用了!之前我治小儿腹泻,总用止泻药,效果不好,你说用山药、莲子熬粥,搭配艾灸足三里穴,我回去试试!”另一位乡医则指着“外伤缝合”的插图说:“以前我不敢给患者缝合伤口,怕缝不好留疤,看了你的记录,知道怎么分层缝合,以后再也不用怕了!”
苏清鸢看着大家认真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她把《乡野医案》抄写了十几本,送给周边的乡医,还在药铺里放了一本,供乡亲们翻阅。“这本医案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后我会继续补充新的病例和经验。”苏清鸢笑着说,“希望能帮到更多人,让大家在乡野间也能用上靠谱的医术。”
那天傍晚,苏清鸢坐在案前,看着油灯下的《乡野医案》,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她知道,这本书不仅是自己五年行医路的总结,更是对乡野百姓健康的一份责任。未来,她会继续带着这本医案,走遍青溪镇的每个角落,用自己的医术和经验,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也让乡野行医的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