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的青溪镇,寒风裹着雪籽打在窗棂上,苏清鸢家的院子里却暖意融融。几个村妇围坐在长桌旁,手指翻飞间,将研磨好的药材按比例分装进棉纸包,空气中弥漫着陈皮的清香、山楂的微酸,还有甘草的甘甜——这是苏清鸢带着大家赶制药膳包,为半个月后的订单做准备。
事情要从十天前说起。那天,苏清鸢刚给仁心堂送完货,就被“悦来客栈”的王掌柜叫住:“清鸢姑娘,有位苏州来的客商,特意要见你。”她跟着王掌柜走进客栈包间,只见一位身着锦缎长衫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包拆开的“解乏包”。男子见她进来,笑着起身:“想必这位就是苏清鸢姑娘吧?我叫沈从安,是苏州‘泰和商行’的掌柜。”
沈从安开门见山,拿起桌上的“解乏包”说:“我在客栈住了三天,每天都喝这个,赶路的疲惫感一扫而空,这药膳包用料实在,功效也明确,很对苏州人的胃口。”他解释道,苏州城里的人向来注重养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都喜欢吃些滋补调理的吃食,只是市面上的药膳要么配方杂乱,要么价格昂贵,像苏清鸢这样“功效清晰、价格亲民、方便携带”的药膳包,正是市场急需的。
“我想订两百份药膳包,每种功效各五十份,带回苏州试试水。”沈从安看着苏清鸢,眼神里满是诚意,“若是销量好,咱们就长期合作,我每月从你这儿进两千份,把你的药膳包铺进苏州的商行、客栈和药铺。”
苏清鸢又惊又喜。此前,她的药膳包主要在青溪镇及周边售卖,最多卖到县城,从未想过能销往苏州这样的大城市。她强压下内心的激动,认真地和沈从安商议细节:“沈掌柜,两百份没问题,我半个月后就能交货。每种药膳包我都会附上详细的用法说明,方便顾客了解功效。”两人当场签订了供货协议,沈从安预付了一半货款,笑着说:“苏姑娘做事爽快,我相信咱们合作会很愉快。”
送走沈从安,苏清鸢立刻开始筹备。两百份药膳包,涉及“解乏包”“强骨包”“安神包”“养胃包”四种,单靠她和家人根本忙不过来。她想起村里几个跟着她学做药膳包的村妇,手艺娴熟又细心,便挨家挨户去请。李婶第一个答应:“清鸢姑娘,你放心,我们肯定帮你把活干好!”张大叔的妻子也说:“以前多亏你教我们种药材,现在能帮你做药膳包,是我们的福气!”
很快,苏清鸢就召集了六个村妇,在自家院子里搭起长桌,分工合作:李婶和张婶负责挑选药材,剔除杂质;王大娘和刘婶负责按配方称重,确保每种药材的比例丝毫不差;剩下的两个村妇则负责将分好的药材装进棉纸包,用红绳系成整齐的小捆。苏清鸢自己则把控全程,从药材研磨的粗细,到棉纸包的密封程度,都一一检查,丝毫不敢马虎。
沈砚听说苏清鸢要赶订单,也主动来帮忙。他以前在书院读书时,写得一手好字,便主动承担了写说明标签的活。只见他铺开宣纸,研好墨,提笔在标签上写下“解乏包:陈皮、山楂、甘草,开水冲泡,解乏消食”“强骨包:杜仲、牛膝、枸杞,配猪骨炖煮,健骨强腰”,字迹工整清秀,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区分功效,让人一眼就能看清。写完标签,他又帮忙打包——将药膳包按功效分类,放进铺着油纸的竹篮里,再盖上盖子,用麻绳捆紧,方便运输。
“沈砚哥,没想到你不仅学问好,做这些活也这么利索。”苏清鸢看着他熟练地打包,笑着说。沈砚放下手中的麻绳,擦了擦额头的汗:“能帮上你就好。对了,我托朋友联系了去苏州的马车,半个月后正好有一趟,运费也划算,到时候直接把货送到沈掌柜的商行。”苏清鸢心里一暖,连声道谢——有大家帮忙,她心里踏实了不少。
赶工的日子虽然忙碌,却充满了欢声笑语。村妇们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李婶还教大家用剩下的陈皮边角料泡水喝,清甜的味道驱散了冬日的寒冷。苏清鸢也时不时给大家讲些苏州的趣事,说那里的人喜欢精致的吃食,咱们的药膳包不仅要好用,还要做得好看,让顾客第一眼就喜欢。
半个月后,两百份药膳包如期完成。沈从安来取货时,打开竹篮一看,只见棉纸包系得整整齐齐,标签清晰明了,每种功效的药膳包还用不同颜色的红绳区分,忍不住称赞:“苏姑娘,你的药膳包做得这么精致,比我预想的还要好!”他仔细检查了几包,发现药材干净无杂质,分量十足,当即付清了剩下的货款,笑着说:“等我的好消息,不出一个月,我肯定再来找你!”
果然,没过二十天,沈从安就派人送来一封信,信里说:“药膳包在苏州大受欢迎,‘解乏包’和‘安神包’尤其好卖,商行刚上架就被抢空,客栈和药铺也纷纷来订货,请尽快准备五百份,每种功效各一百二十五份,越快越好!”随信还附了一张银票,是预付的货款。
看着信,苏清鸢意识到,药膳包的生意能做得更大。之前在自家院子里赶工,场地狭小,每次最多只能做两百份,想要扩大规模,必须有专门的生产场地。她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村东头那间闲置的大院子租下来,改成药膳包作坊。
说干就干,苏清鸢带着苏明轩和沈砚,先把院子打扫干净,又请人把原本杂乱的房间隔成“药材储存间”“研磨间”“分装间”“打包间”,每个房间都安装了通风的窗户,确保药材不会受潮。她还特意买了几台磨药机(从空间兑换的简易手动磨药机),代替之前的石磨,大大提高了药材研磨的效率;又定制了一批统一规格的棉纸、竹篮和标签,让药膳包的包装更加规范。
作坊建好后,苏清鸢雇了十个乡亲来帮忙,还制定了简单的规章制度:每天早上辰时上工,午时休息一个时辰,酉时收工;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做好登记,确保产品质量;每月按时发工钱,做得好还有奖金。李婶被选为“工头”,负责安排大家的工作,她笑着说:“清鸢姑娘,你放心,我一定把作坊管理好,让大家既把活干好,又能开开心心赚钱!”
新作坊第一次开工时,苏清鸢特意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给每个工人都发了一双新布鞋,寓意“脚踏实地,把生意做好”。大家穿着新鞋,走进干净整洁的作坊,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王大娘说:“以前总担心在家没事干,现在好了,在作坊里干活,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真是太好了!”
随着作坊走上正轨,苏清鸢的药膳包订单越来越多。沈从安每月准时来订货,数量从五百份增加到一千份,后来又加到两千份;县城的药材商也加大了订货量,还把药膳包卖到了邻县;就连青溪镇周边的乡镇,也有不少商贩来批发。苏清鸢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在作坊里把控质量,晚上还要研究新品——她根据沈从安反馈的苏州市场需求,研发了“养颜包”(用玫瑰、枸杞、红枣制成,适合女性调理)和“护肝包”(用菊花、决明子、山楂制成,适合经常饮酒的人),没想到刚推出就成了爆款。
有一次,沈从安来青溪镇,特意参观了苏清鸢的作坊。看着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药材分类整齐,包装规范统一,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苏姑娘,你把小作坊管理得比苏州的大商行还规范!我这次来,是想和你签一年的供货协议,每月三千份,我要把你的药膳包推广到杭州、扬州去!”
苏清鸢笑着答应了。送走沈从安,她站在作坊门口,看着院子里忙碌的乡亲们,心里满是成就感。从最初在自家厨房做药膳包,到如今拥有专门的作坊,产品销往大城市,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也离不开自己的坚持。她知道,药膳包的生意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坚持“用料实在、功效明确、价格亲民”的初心,就一定能把生意做得更大,让更多人知道青溪镇的药膳包,让乡亲们通过这份生意,过上更好的日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作坊的牌匾上,“清鸢药膳坊”五个大字在光影中格外醒目。苏清鸢握紧拳头,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像这冬日的暖阳一样,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