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柳先生小院的书桌上。十二岁的苏明轩正伏案书写,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缓缓移动,一撇一捺都透着认真。书桌一角,叠放着已经背完的《三字经》《千字文》,书页边缘被翻得有些卷边,上面还密密麻麻写着他的注释和心得。
“明轩,‘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你之前说有不同看法,今天再跟老朽说说。”柳先生坐在一旁,手里拿着苏明轩昨天写的文章,眼神中带着期许。自从开春后,苏明轩的进步越来越明显,不仅背书速度快,还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像以前那样只会死记硬背。
苏明轩放下毛笔,挺直脊背,认真思考了片刻,说道:“先生,以前我觉得‘性本善’就是人天生都是善良的,可后来我看到镇上有些孩子会欺负弱小,有些大人会偷别人的东西,就觉得不对。现在我明白了,‘性本善’是说人天生有善良的本性,但如果不教、不引导,本性就会被坏习惯影响,变得不好。就像田里的庄稼,要是不浇水、不除草,就会长得不好;人要是不读书、不明理,也会走歪路。”
柳先生闻言,眼中闪过惊喜,忍不住拍手称赞:“说得好!你能从生活中的事联想到书中的道理,这才是真的读懂了。以前你背书只知其然,现在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最大的进步。”他拿起苏明轩刚写的毛笔字,指着上面的字迹说道:“你看你这字,比上个月工整多了,横平竖直,结构也匀称,再练上一段时间,就能赶上镇上的秀才了。”
苏明轩听了,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心里却满是骄傲。他知道,自己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离不开柳先生的耐心教导,也离不开姐姐苏清鸢的鼓励。每天早上,他都会提前半个时辰起床背书;晚上做完药膳坊的账目后,还会再练一个时辰的毛笔字。有时候累得胳膊发酸,想偷懒休息,可一想到姐姐说“读书能让人明事理、长见识”,就又重新拿起了书本和毛笔。
有一次,苏清鸢来柳先生家送点心,正好看到苏明轩在默写《论语》。她站在窗外,看着弟弟认真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等苏明轩写完,她走进书房,拿起他的默写本,笑着说:“明轩,你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比姐姐写的还好看!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默写得一点都没错,看来你是真的记住了。”
苏明轩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姐姐,我还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柳先生说明天会给我讲。”
“没关系,慢慢来,不懂就问先生,也可以问姐姐。”苏清鸢摸了摸弟弟的头,从包里拿出一本新的笔记本,“这是姐姐给你买的,你可以把不懂的问题、先生讲的重点都记在上面,方便以后复习。”
苏明轩接过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认真地说:“谢谢姐姐,我一定会好好用的!将来我要考上秀才、考上举人,去京城的国子监读书,到时候就能保护姐姐和妹妹了。”
苏清鸢看着弟弟坚定的眼神,眼眶微微有些发红。她知道,弟弟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孩了,他长成了一个有志向、有担当的小大人。
几天后,柳先生特意找苏清鸢谈话,语气中满是赞赏:“清鸢,明轩这孩子有读书的天赋,也肯努力,只要坚持下去,将来考秀才、中举人,都不是难事。他现在不仅能背完《三字经》《千字文》,还能对简单的诗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在同龄孩子里是很少见的。你放心,老朽会好好教导他,争取让他明年就能参加童生考试。”
苏清鸢听了,心里比自己赚了银子还开心。她连忙向柳先生道谢:“谢谢先生,明轩能遇到您这样的好先生,是他的福气。以后还要麻烦先生多费心,要是明轩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您尽管管教。”
“你太客气了,明轩是个懂事的孩子,不用老朽多费心。”柳先生笑着说,“有时候老朽讲完一篇诗文,他还会主动跟老朽讨论,提出的想法很有见地。假以时日,他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材。”
从柳先生家回来的路上,苏清鸢的心情格外好。她看着路边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暗暗想:弟弟的进步,是自己最大的收获。等自己去了京城,一定要努力打拼,给弟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他能安心读书,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此刻,书桌上那本写满字迹的默写本,那支被握得有些温热的毛笔,都在诉说着一个少年的成长与梦想,也承载着一家人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