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仁心堂账房的窗户,落在苏清鸢手中的账本上,照亮了一行行清晰的数字。她指尖划过“结余:壹佰零伍两叁钱”的字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是她穿越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拥有超过百两的积蓄,而这仅仅是她财富的一部分。
账房先生站在一旁,脸上满是敬佩:“掌柜的,这还不算药膳坊这个月的营收和‘清鸢牌’的季度分成。按现在的势头,到年底,您的积蓄至少能再翻一倍。”
苏清鸢合上账本,目光望向窗外——仁心堂后院的药田郁郁葱葱,当归、黄芪长势喜人;不远处的药膳坊炊烟袅袅,伙计们正忙着接待客人;更不用说她租种的十亩良田,在轮作制和灵泉水的滋养下,小麦已开始抽穗,再过一个月就能收割。这些看得见的产业,远比账本上的数字更让她安心。
她起身走到库房,推开沉重的木门。库房里整齐堆放着袋装的粮食和密封的药材——这是她从空间里转运出来的一部分,足够仁心堂和药膳坊使用半年。空间里的储备更是丰厚:上百石的粮食、成捆的珍贵药材、还有之前发现的医书和兵器图谱。这些看不见的“家底”,是她在这个乱世中最坚实的后盾。
“还记得刚来青溪的时候,我只能靠挖草药、卖野菜糊口,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苏清鸢轻轻抚摸着一袋小麦,思绪飘回初到这个时代的日子。那时的她,既要担心温饱,又要防备大伯一家的算计,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而现在,她不仅拥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产业,还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尊重,再也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孤女。
她走到书桌前,打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放着她的财富清单:
? 现金积蓄:105两3钱银子,足够在青溪镇买下一座带院子的宅院,或是雇佣两个长工打理田地。
? 实体产业:药膳坊(每月营收约20两)、仁心堂药材分成(每月约15两)、十亩良田(预计年产粮食50石,可售银30两)。
? 无形资产:“清鸢牌”中成药的口碑(已覆盖周边五县,订单稳定)、人脉资源(县令、镖局、乡绅、药商)、空间储备(粮食、药材、医书、图谱)。
看着这份清单,苏清鸢心中充满了底气。她知道,在这个粮食比银子更珍贵的时代,空间里源源不断的粮食和药材,比任何金银都更有价值;而“清鸢牌”的口碑和人脉,更是她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本。
她从怀中取出萧九留下的玉佩,温润的白玉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上面的“靖”字格外清晰。她轻轻摩挲着玉佩,想起柳先生描述的京城权贵斗争,想起自己对萧九身份的猜测。“如果他真的是靖王,那京城的水一定很深。”苏清鸢喃喃自语,“但现在的我,已经有了在深水里立足的资本,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附别人的小姑娘了。”
账房先生敲门进来,递上一份新的订单:“掌柜的,府城顺和堂药铺订了五百盒止咳糖浆和三百盒冻疮膏,还问能不能长期合作,每月固定供货。”
苏清鸢接过订单,快速浏览一遍,毫不犹豫地签下名字:“告诉顺和堂,没问题。让镖局安排专属车队,确保每月初十前到货。另外,把咱们新研发的‘清鸢养胃丸’样品寄过去,问问他们有没有兴趣。”
账房先生连忙应下,转身离开时,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苏清鸢——这个年轻的姑娘,不仅有医术、有头脑,更有常人难及的魄力和底气,难怪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个孤女变成青溪镇的“名人”。
苏清鸢将订单收好,再次望向窗外。远处的田地里,苏老实父子正在忙碌;药膳坊的门口,百姓们排着队购买新品;柳先生的小院里,隐约传来弟弟妹妹读书的声音。这一切,都是她努力的成果,也是她底气的来源。
“入京的时机,快要到了。”苏清鸢握紧玉佩,眼神坚定。她知道,青溪镇只是她的起点,京城才是她的目标。而现在,她已经做好了准备——足够的财富、稳定的产业、丰富的人脉、还有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她相信,只要自己保持初心,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在京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也一定能再次见到那个让她牵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