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医院药圃,虽没了春夏的繁盛,却仍有几株耐寒的草药绿意盎然。苏清鸢带着苏明玥蹲在药圃里,教她辨认贝母——“你看,这是川贝母,形状像个小元宝,表面白色或浅黄棕色,质地坚硬而脆,断面呈白色,气味微苦。它最擅长润肺止咳,尤其适合治疗阴虚劳嗽、燥咳少痰的症状。”
苏明玥认真地听着,手指轻轻抚摸着川贝母的表面,将姐姐说的特征一一记在心里。自从苏清鸢带她来太医院药圃认药材,她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每天都缠着苏清鸢教她认药、讲药理,连李嬷嬷教她的女红,都被她暂时抛到了脑后。
这日午后,太医院诊室里来了一位咳嗽不止的宫女。宫女面色潮红,咳得胸口发疼,连说话都断断续续:“苏医正,我……我咳了快半个月了,吃了好多药都没用,夜里咳得根本睡不着……”
苏清鸢为宫女诊脉后,发现她是肺燥阴虚导致的干咳,便提笔开了一副润肺止咳的药方: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0g、百合10g、桔梗8g。写好药方后,她习惯性地念给苏明玥听,想让她熟悉药材配伍:“明玥,你说说这副药方的治病原理是什么?”
苏明玥站在一旁,仔细想了想,轻声回答:“姐姐,这副药方里的沙参、麦冬、玉竹、百合都是滋阴润肺的药材,适合肺燥阴虚的干咳;桔梗能宣肺利咽,帮助痰液排出。不过……”她犹豫了一下,小声补充道,“这位姐姐咳了这么久,可能有燥痰在肺里,若是在药方里加3g川贝母,润肺止咳的效果会不会更好?”
苏清鸢愣住了,随即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她没想到苏明玥不仅能准确说出药方的治病原理,还能根据病人的病情,提出合理的药材加减建议——川贝母确实擅长治疗燥咳少痰,加入药方中,能让疗效更显着。
“明玥,你说得太对了!”苏清鸢放下手中的笔,拉过苏明玥的手,语气激动,“你不仅能记住药材的功效,还能灵活运用到药方配伍中,这说明你在医术上很有天赋。从今天起,姐姐正式教你医术,教你诊脉、开方、施针,以后让你也成为一名能治病救人的好大夫!”
苏明玥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真的吗?姐姐,我真的可以学医术,成为像你一样的大夫吗?”
“当然可以!”苏清鸢笑着点头,“只要你肯用心学,姐姐就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你。不过学医很辛苦,需要记很多医书、认很多药材、练很多针法,你怕不怕?”
“我不怕!”苏明玥用力摇头,眼神坚定,“只要能像姐姐一样治病救人,再辛苦我也愿意!”
从那以后,苏清鸢开始系统地教苏明玥学医。每天清晨,她会带着苏明玥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篇章,逐字逐句讲解其中的医理;上午坐诊时,她会让苏明玥在一旁观摩,教她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情,如何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下午则带着她在药圃认药材,教她药材的炮制方法,讲解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功效的影响;晚上还会教她针灸的基本手法,让她在穴位模型上反复练习,直到能准确找到穴位、掌握进针力度。
苏明玥学得格外认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晚上练针法练到手指发酸也不叫苦。有次她为了记住一味药材的性味归经,反复背诵了几十遍,直到能脱口而出;为了练好针灸手法,她在自己的手臂上轻轻练习,虽然疼得眼泪直流,却依旧坚持。
苏清鸢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她知道,学医之路艰难,尤其是对女子而言,更是充满挑战,但苏明玥的天赋和努力,让她看到了希望。有次李院判来诊室巡查,看到苏明玥正在认真记录病例,还能准确回答出苏清鸢提出的药理问题,忍不住称赞:“清鸢,你这个妹妹真是个学医的好苗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悟性,将来肯定能超过你!”
苏清鸢笑着说:“借李院判吉言,我也希望她能学有所成,将来能帮助更多的人。”
随着学习的深入,苏明玥的医术进步越来越快。她不仅能准确辨认上百种药材,还能独立为一些轻症病人诊断,甚至能开出简单的药方。有次一位宫女得了风寒感冒,苏明玥在苏清鸢的指导下,为宫女诊脉后开了一副荆防败毒散,宫女服用后很快就痊愈了,特意来感谢苏明玥:“明玥姑娘,没想到你这么小就会治病,真是太厉害了!”
苏明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向苏清鸢的眼神中满是感激。她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进步,离不开姐姐的悉心教导和鼓励。而苏清鸢也坚信,只要苏明玥继续保持这份热爱和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夫,在行医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