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八月底,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燕云的空气里多了几分清爽。西坡与南原的土地上,再也看不到昔日荒草丛生、碎石遍地的景象——放眼望去,成片的农田顺着地势铺开,田埂整齐如棋盘,玉米秆挺拔地立在田里,红薯藤蔓在垄上织出翠绿的毯子,风一吹,满田的绿意涌动,连泥土都透着丰收的气息。
农桑司的官员们拿着丈量工具,穿梭在田间进行最终核算。刘官员站在西坡的最高处,看着手中的账本,脸上难掩激动:“西坡开垦亩,南原开垦9000亩,总共亩,比预期的亩还多了1000亩!”他身旁的小吏连忙记下数字,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田埂上格外清晰。
消息传到各农耕小队,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李三刚从田里查看完玉米结穗情况,听到消息时,手里的锄头“当”地一声落在地上。他快步跑到核算点,反复确认数字:“刘官爷,您说我们小队总共开垦了1800亩?”刘官员笑着点头:“没错,你们小队不仅开垦面积最大,庄稼长势也是最好的,是名副其实的‘开垦能手’。”
不远处的王二也凑了过来,脸上满是惊喜——他的小队开垦了1600亩,排名第二。“真没想到能开这么多!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亩是天方夜谭呢。”王二挠着头笑,想起三个月前刚到南原时,面对满地碎石的无助,再看看如今的良田,眼眶不由得有些发热。
当天下午,萧玦带着参军和农桑官,亲自前往西坡与南原查看新开垦的农田。马车行驶在田埂旁的小路上,窗外的景象不断变换——先是成片的玉米田,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宽大的叶片层层叠叠,剥开叶片,就能看到饱满的玉米穗,穗子上的玉米粒已经开始泛黄,透着沉甸甸的质感;再往前,是整齐的红薯垄,翠绿的藤蔓沿着垄面蔓延,用手轻轻一提藤蔓,就能看到根部鼓起的小小薯块,圆润饱满,藏在湿润的泥土里。
“停车。”萧玦示意车夫停下,下车走进玉米田。他伸手握住一根玉米秆,感受着秸秆的粗壮,又剥开一个玉米穗,看着颗粒饱满的玉米粒,眼中满是赞许。“三个月前,这里还是连草都长不好的荒地,现在却成了能产粮的良田,你们做得很好。”萧玦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了周围土匪们的耳中。
土匪们纷纷围了过来,有的手里还握着锄头,有的裤脚沾着泥土,脸上满是紧张与期待。周虎站在人群中,看着萧玦,想起自己曾经劫掠百姓的过往,再看看眼前的农田,心中满是愧疚与感激:“大人,这都是您给我们机会,还有农桑官和老兵的指导,我们只是出了点力气。”
“力气是你们自己出的,汗水是你们自己流的,这份功劳,该归你们。”萧玦看着众人,语气诚恳,“秋收后,凡是表现突出的人,不仅能恢复平民身份,还能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一亩地,不多,但足够你们种粮糊口,安身立命。”
“真的能分到自己的田地?”有人忍不住问道,声音里满是不敢置信。在燕云,土地是百姓的根,有了土地,就有了活下去的依靠,就有了安稳的日子。这些土匪大多曾是失去土地的农户,对土地的渴望,早已刻在骨子里。
萧玦重重点头:“我萧玦说话算话。只要你们好好耕作,秋收后交出合格的粮食,就能拿到地契,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以后,你们不用再东躲西藏,不用再靠劫掠为生,靠自己的双手种地,就能过上安稳日子。”
话音刚落,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激动得扔掉了手中的锄头,有人互相拥抱,还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个叫陈五的土匪,曾因家乡遭灾失去土地,被迫落草为匪,此刻听到能分到自己的田地,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没想到我们这些做过坏事的人,还能有自己的田地……以后我再也不做土匪了,就做个安分守己的农民,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他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纷纷附和:“对!以后就种地!”“再也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了!”“好好种粮,报答大人的恩情!”
萧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当初决定让土匪开垦荒地,不仅是为了增加燕云的粮田,更是为了给这些迷途之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今,看着他们眼中对土地的渴望、对安稳生活的期待,他知道,这个决定是对的——土地不仅能产出粮食,还能滋养人心,让曾经跑偏的人,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农桑官刘大人走到萧玦身边,低声说道:“大人,按现在的长势,秋收时这些农田至少能收粮六万石,足够解决蓟州城三成百姓的口粮问题,还能存一部分作为种子,为明年的耕作做准备。”
萧玦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这片良田。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玉米穗上,给饱满的颗粒镀上了一层金光;红薯垄上的藤蔓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土匪们还在田埂上欢呼、交谈,规划着秋收后的日子,他们的声音里满是憧憬,与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融为一体。
这一刻,萧玦仿佛看到了燕云的未来——更多的荒地变成良田,更多的百姓安居乐业,曾经的动荡与贫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丰收的喜悦与安稳的生活。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眼前这片用汗水浇灌的两万亩良田,是这群曾经迷途、如今重拾希望的人。
马车缓缓驶离田埂,窗外的良田渐渐远去,但那份属于土地的生机与希望,却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萧玦知道,这只是燕云复苏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这些愿意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燕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