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冬至前后,燕云的雪下得愈发频繁,大片的雪花覆盖了田埂与屋顶,天地间一片银白。惠民医馆内,却与室外的清冷截然不同——不是因为人多热闹,而是因为接诊量锐减带来的从容。医馆学徒陈生拿着最新的接诊统计册,快步走进苏清鸢的诊室,脸上是藏不住的轻松:“姑娘,这几天每日接诊量都稳定在三十人左右,最多的一天也才三十二人,而且大多是手指被针扎伤、腰被农具硌到的轻微外伤,还有几位是之前调理慢性病的老人来复诊,风寒、腹泻的患者已经连续十天没出现过了!”
苏清鸢放下手中整理的草药图谱,接过统计册仔细翻看。从秋末的每日六十人,到如今的三十人,接诊量的持续下降,不仅印证了香囊防疫、卫生宣讲与艾草煮水等措施的长效作用,更意味着百姓的健康意识已真正落地。她抬头看向诊室窗外,医官们不再像往日那样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有的在整理药柜,有的在研磨新采的草药,还有的在给学徒讲解穴位知识,整个医馆都透着一股难得的闲适。
“既然接诊不忙,咱们可不能闲着。”苏清鸢合上统计册,召集医官与学徒们到前厅议事,“燕云还有几处偏远村落,比如东沟村、西洼村,离蓟州城远,百姓看病不方便,咱们正好抽人组成‘巡回义诊’小队,送医上门。一来能给那里的百姓诊治病痛,二来也能检查当地的防疫情况,看看香囊佩戴、卫生习惯有没有松懈,顺便教大家更多冬季保暖的方法。”
“这个主意好!”医官李大夫率先响应,他之前就听说东沟村有位老人常年关节疼,因路途远一直没来看病,“我去东沟村,正好给那位老人类风湿看看,冬天关节疼最熬人,早治早缓解。”
其他医官也纷纷报名,有的想去西洼村看看孩子们的健康情况,有的惦记着北崖村几位慢性病患者的复诊。苏清鸢见状,笑着将众人分成五支义诊小队,每队三人,配备充足的草药、针灸工具,还带上了新制作的一批防疫香囊与艾草,特意叮嘱:“每支队伍都要带足治疗风寒、冻疮、关节痛的草药,针灸针要提前消毒,香囊按每户一个准备。去了村里,先找村长对接,不仅要治病,还要挨家挨户检查:看看香囊是不是还挂在显眼位置,有没有破损;村民饭前洗手、喝开水的习惯有没有坚持;垃圾是不是还埋在指定的地方。遇到做得不到位的,要耐心提醒,别嫌麻烦。”
第二天一早,五支义诊小队迎着初雪出发。苏清鸢亲自带队前往最远的东沟村,同行的还有医官王大夫与学徒陈生。东沟村坐落在山脚下,因山路崎岖,平时很少有外人来,村里的百姓看病全靠一位懂点草药的老郎中,遇到稍微复杂的病症,就只能硬扛。
小队抵达东沟村时,村长早已带着村民在村口等候。看到苏清鸢等人,村民们纷纷围上来,有的递热水,有的搬板凳,还有的拉着医官的手,说要给孩子看看咳嗽,给老人看看腿疼。苏清鸢笑着安抚大家:“别急,咱们今天都给大家看仔细,先在村头的晒谷场搭个临时诊室,按顺序来。”
临时诊室很快搭好,一块蓝布当帘子,一张木桌当诊台,村民们有序地排队候诊。第一位就诊的是村里的老人张爷爷,他患类风湿多年,每到冬天关节就肿得像馒头,疼得连筷子都握不住。苏清鸢仔细查看他的关节,又为他把脉,轻声说:“大爷,您这是风寒湿邪入体,得用针灸配合草药调理。我先给您扎几针,缓解疼痛,再开一副祛风除湿的草药,每天煎服,另外用艾草煮水泡泡手脚,能暖身通络。”
王大夫在一旁准备针灸针,陈生则给张爷爷递上一杯姜枣茶:“爷爷,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针灸的时候就不觉得冷了。”张爷爷接过茶杯,眼眶有些发红:“谢谢苏姑娘,谢谢你们大老远来给我看病,我这老毛病折磨我好几年了,今天终于能好好治治了。”
针灸时,苏清鸢一边捻针,一边跟张爷爷聊起防疫:“大爷,家里的香囊还挂着吗?平时喝水都烧开了吗?”张爷爷连忙点头:“挂着呢!去年冬天村里有人送来了香囊,我挂在床头,每天都能闻到香味。水也都烧开了喝,我孙子还天天提醒我,饭前要用皂角洗手,说苏姑娘教的,能不生病。”
候诊的村民们也纷纷附和,有的说家里的香囊上个月破了,媳妇又用碎布缝了一个;有的说现在村里的垃圾都埋在山后的荒地里,再也没有堆在屋前的情况;还有的笑着说,现在孩子饭前不洗手,家里人都不让上桌吃饭,卫生习惯比城里还讲究。
苏清鸢听了,心里踏实不少。看完诊后,她让陈生留在临时诊室帮忙,自己则带着王大夫挨家挨户检查。东沟村的百姓果然没让人失望:家家户户的房门上都挂着香囊,有的虽然边角磨损,却依旧干净;厨房的水缸旁都放着烧水壶,村民说现在哪怕再渴,也会等水烧开了再喝;庭院里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片垃圾,有的人家还在院子里搭了简易的柴火棚,把柴火码得整整齐齐,避免受潮。
走到村民李婶家时,苏清鸢看到她正在给孩子用艾草水泡脚。“苏姑娘,您看,我每天都给孩子泡一刻钟,再给孩子的手脚擦上猪油,今年冬天孩子的手脚一点都没冻,比去年好多了!”李婶笑着说,孩子也抬起脚,炫耀似的展示自己粉嫩的小手小脚。
苏清鸢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手脚,果然温热光滑,没有一点冻疮的痕迹。她笑着说:“做得好!冬天给孩子泡脚时,还可以在艾草水里加一点生姜片,暖身效果更好。另外,晚上睡觉前,记得把孩子的棉衣、棉鞋放在炕头烘一烘,早上穿的时候就不凉了。”
李婶连忙记下,说晚上就试试。离开李婶家时,苏清鸢又给她递了一个新香囊:“这个香囊里加了些防风的草药,冬天挂着更好,旧的那个要是破了,就把这个换上。”
当天傍晚,义诊小队在东沟村共诊治了四十六位村民,发放了三十五个新香囊,检查了全村二十户人家的防疫情况,没有发现一处明显的松懈。村长握着苏清鸢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们大老远来,不仅给大家看好了病,还教了这么多保暖防疫的法子,今年冬天咱们村肯定能安稳过了!”
其他四支义诊小队也陆续传来好消息:西洼村的孩子们没有一人得冻疮,北崖村的慢性病患者病情都得到了控制,南坡村的防疫情况比上次检查时还要好,村民们还自发组织了“卫生监督小组”,互相提醒做好防疫。
夕阳西下,义诊小队踏着积雪返回蓟州城。苏清鸢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村庄,心中满是欣慰。接诊量的下降,不是医馆的“闲”,而是燕云百姓健康的“幸”;而义诊小队的奔波,也不是额外的“忙”,而是为燕云的安稳过冬再添一层保障。
回到医馆后,苏清鸢让各小队整理义诊记录,将发现的问题与好的经验都汇总起来。她看着记录册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笑着对众人说:“咱们的巡回义诊要坚持下去,开春后还要扩大范围。现在接诊不忙,咱们还可以编一本《冬季健康手册》,把保暖、防疫、常见病调理的方法都写进去,配上简单的图画,让百姓们随时能看、能学。”
医官们纷纷点头,李大夫笑着说:“我来负责写关节痛的调理方法,再画几幅针灸穴位图;王大夫懂儿科,写孩子的保暖与常见病预防;陈生年轻,字写得好,负责排版抄写。咱们分工合作,争取年前把手册编好,发给各村百姓。”
医馆内再次忙碌起来,却不再是往日因病患多而焦虑的忙,而是为守护百姓健康、完善防疫体系的从容忙碌。窗外的雪还在下,却挡不住医馆内的暖意,也挡不住燕云百姓迈向安稳生活的脚步。这场因接诊量下降而开启的“新事”,不仅让惠民医馆的价值得到了延伸,更让燕云的防疫与健康保障,在冬日里扎下了更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