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十二月初一,是燕云百姓盼了许久的日子。天还未亮,蓟州城的街头就亮起了点点灯火,家家户户的门窗陆续打开,穿着整洁衣裳的百姓们扶老携幼,朝着中心广场的方向走去。寒风裹着初冬的凉意掠过街道,却吹不散人们心中的火热——今天,是“燕云再造功德碑”的揭碑之日,是属于整个燕云的荣耀时刻。
中心广场早已被装点得格外庄重喜庆。洁白的汉白玉碑身被大红绸缎紧紧裹着,碑座四周摆满了怒放的腊梅与山茶,冷冽的空气中弥漫着清雅的花香;临时看台上挂着五彩彩绸,随风轻轻飘动;广场四周的灯笼在晨光中泛着暖光,“感恩王爷王妃,燕云永享太平”的横幅在微风中舒展,每一个字都透着百姓的心意。负责维持秩序的衙役们早早到位,却无需过多指挥——百姓们自发排成整齐的队伍,老人和孩子被护在中间,年轻人则自觉站在外侧,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的低语,也很快被对仪式的憧憬淹没。
卯时三刻,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锣鼓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百姓们纷纷踮起脚尖,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萧玦与苏清鸢在官员们的簇拥下,正缓步走来。萧玦身着藏青色朝服,腰束玉带,身姿挺拔;苏清鸢则穿着一身素雅的锦裙,头戴点翠发簪,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两人并肩而行,步伐从容,目光扫过广场上的百姓时,满是柔和与感激。
“是王爷和王妃!”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不等萧玦夫妇走近,百姓们纷纷屈膝下跪,双手交叠放在身前,齐声高呼:“王爷、王妃千岁千岁千千岁!”声音整齐而响亮,回荡在蓟州城的上空,震得枝头的残雪微微颤动。
萧玦连忙加快脚步,走到最近一位白发老人面前,双手扶起他:“老人家,快起来!今天不是君臣之礼,是咱们燕云百姓的节日。这碑能立起来,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功劳在百姓,不在我们。”说着,他又转身扶起身边几位跪着的百姓,高声道:“大家都起来吧!天冷,别冻着了。”
苏清鸢也走上前,扶起几位带着孩子的妇人,温柔地说:“快带着孩子起来,地上凉。今天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热热闹闹地见证这个日子。”百姓们听着两人亲切的话语,心中暖意融融,纷纷起身,却依旧自发地保持着秩序,目光紧紧追随着他们的身影。
辰时一到,李乡绅走上临时搭建的高台,手持铜锣,轻轻敲了三下。清脆的锣声过后,广场瞬间安静下来。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各位乡亲,今日是‘燕云再造功德碑’揭碑之日。两年前,燕云遭战火蹂躏,百姓流离;两年后,咱们有了安稳的家,有了能读书的学堂,有了能挣钱的工坊,有了太平的边境——这一切,都离不开萧王爷与苏王妃的付出,更离不开咱们每一位燕云百姓的努力!现在,我宣布,揭碑仪式正式开始!”
话音刚落,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随后,两名身着红衣的孩童捧着托盘走上前,托盘上放着系着红绸的金剪刀。萧玦与苏清鸢接过剪刀,走到功德碑前站定。百姓们纷纷屏住呼吸,目光聚焦在那块被红绸包裹的汉白玉碑上,有的人甚至悄悄握紧了双手,眼中满是期待。
“揭碑——!”李乡绅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几分激动。
萧玦与苏清鸢同时剪断红绸的系带,两人各执红绸的一端,缓缓向两侧拉开。随着红绸滑落,洁白如玉的功德碑完整地展现在众人眼前——碑身高一丈二尺,通体莹润,没有一丝杂质;正面“燕云再造功德碑”七个楷书大字雄浑有力,笔锋间透着风骨;背面的碑文清晰端正,每一个字都镌刻得一丝不苟;碑顶的祥云纹样栩栩如生,仿佛要在晨光中舒展腾飞。
阳光洒在碑身上,折射出柔和的光芒,将碑上的字迹映照得格外清晰。百姓们纷纷涌上前,近距离瞻仰碑文,有的人轻声念着碑上的文字,念到“重建家园,百姓得以安居”时,眼中泛起泪光;念到“医、学、业并举,民智渐开”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张木匠走到碑前,伸手轻轻抚摸着碑身,指尖划过冰冷的汉白玉,心中却满是滚烫的感动:“终于立起来了!以后,咱们燕云的孩子都知道,是谁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苏清鸢看着眼前的百姓,听着他们轻声的诵读,声音不禁有些哽咽。她走到高台前,接过侍从递来的话筒,缓缓开口:“各位乡亲,站在这里,看着这块碑,看着大家,我心里有太多话想说。两年前,我和王爷刚到燕云时,看到的是断壁残垣,听到的是百姓的叹息。那时我就想,一定要让燕云好起来,让大家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可我没想到,这一路走下来,最辛苦的不是我们,是你们——是你们顶着寒风重建家园,是你们跟着农艺师学习种新粮,是你们在工坊里熬夜赶工,是你们跟着士兵一起守护边境……”
说到这里,苏清鸢停顿了一下,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继续道:“燕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大家的付出。这块碑,刻的不是我和王爷的功绩,是你们的汗水,是你们的坚守,是咱们燕云人‘不服输、不放弃’的骨气!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和王爷都会和大家一起面对,一起把燕云建设得更好,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团圆幸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心读书,让燕云的土地永远太平,永远丰收!”
话音落下,广场上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比之前更加热烈。百姓们纷纷高喊:“谢谢王爷!谢谢王妃!”“燕云必胜!”“我们永远跟着王爷王妃!”的声音此起彼伏,与寒风交织在一起,却透着无比坚定的力量。
随后,庆祝表演正式开始。蒙学班的孩子们首先登场,他们穿着统一的新衣,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碑前唱起了《燕云谣》:“燕云好,燕云妙,粮食多,百姓笑;王爷来,王妃到,好日子,跑不了……”稚嫩的歌声清澈动听,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少百姓跟着轻轻哼唱,眼中满是温柔。
接着,工坊的工匠们舞起了龙灯。红色的龙身在工匠们的手中灵活舞动,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而下,龙首上的宝珠闪闪发光,配合着锣鼓的节奏,显得格外威风。百姓们纷纷鼓掌叫好,孩子们更是兴奋地追着龙灯跑,广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登场的是民间艺人,他手持快板,打着清脆的节奏,用燕云本地的方言,将萧玦与苏清鸢重建燕云的故事娓娓道来:“说当年,战火燃,燕云大地遭劫难;房屋塌,田地荒,百姓哭着找家园。萧王爷,跨战马,带领士兵把敌杀;保边境,守家园,铁血丹心护平安。苏王妃,心慈善,惠民坊里解民难;开医馆,办学堂,百姓日子比蜜甜……”每一句都通俗易懂,每一段都饱含真情,百姓们听得入神,不时有人点头附和,眼中满是认同与感激。
表演进行到高潮时,负责放鞭炮的小伙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与锣鼓声、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整个仪式的氛围推向了顶点。硝烟弥漫在广场上空,却挡不住百姓们的笑容;寒风依旧吹过,却吹不散人们心中的温暖。
仪式结束后,百姓们并没有立刻散去。有的依旧围在功德碑前,仔细阅读碑文,互相讲述着燕云的变化;有的拉着官员的手,询问着未来的规划;还有的走到萧玦与苏清鸢身边,送上自家种的蔬菜、织的布匹,虽然东西不贵重,却满是心意。萧玦与苏清鸢一一收下,与百姓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近况,倾听他们的需求,直到日头偏西,才在百姓们的目送下缓缓离开。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功德碑上,给洁白的汉白玉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广场上的百姓渐渐散去,却留下了满地的鞭炮碎屑和淡淡的花香,像是在诉说着这场仪式的热闹与感动。几个孩童还留在广场上,围着碑座奔跑嬉戏,偶尔停下来,用小手轻轻触摸碑身,眼中满是好奇与崇敬。
这一天,蓟州城的灯火亮到了深夜。百姓们在家中与家人分享着仪式的热闹,讲述着碑文中的故事,憧憬着燕云的未来。而那座矗立在广场中央的功德碑,也从此成为了燕云的象征——它不仅刻下了萧玦与苏清鸢的付出,更刻下了百姓的感恩与坚守,成为了一座永远矗立在万民心中的丰碑,见证着燕云的重生,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