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五月,燕云的麦浪翻滚着金色的波涛,萧玦与苏清鸢的马车却避开了热闹的城镇,沿着乡间小路驶向偏远村落。此前巡查时,他们多次见到孤苦老人独自生活的场景:有的老人腿脚不便,连挑水做饭都成难题;有的老人子女在外谋生,家中只有空荡荡的土屋与冷清的灶台。这些画面让两人心头沉重——燕云的粮食渐渐充足、手工业逐步发展,可老年群体的生活保障,仍是亟待填补的空白。这一次下乡,他们要做的,是为燕云的老人们寻找一条“不孤单、有依靠”的养老路。
马车停在蓟州城郊的李家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头上晒太阳,看到萧玦与苏清鸢走来,连忙起身行礼。“老人家快坐,我们就是来和大家聊聊天,问问你们养老的难处。”苏清鸢扶起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递上随身携带的薄荷茶,轻声问道,“孩子们都在身边吗?平时生活谁来照顾?”
老人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儿子去京城做学徒了,一年也回不来一次。我这腿前年摔了一跤,走路不方便,平时只能自己慢慢挪着做饭,洗件衣服都要歇好几回。要是赶上头疼脑热,连个递水的人都没有。”旁边另一位老人接过话:“我家里倒是有儿媳,可她要照顾两个娃,还要种三亩地,哪有精力管我?我尽量自己干,不想给她添麻烦。”
接连走访了十几个村庄,萧玦与苏清鸢发现,燕云老人的养老困境大致相同:要么子女外出,独自生活无人照料;要么子女忙于生计,无力周全;少数孤寡老人更是只能靠官府微薄的救济度日。“单纯靠官府救济,只能解决温饱,却解不了‘孤单’与‘照料’的难题。”夜晚在驿站整理笔记时,苏清鸢对萧玦说,“不如试试‘互助’——村里的老人互相照应,年轻村民搭把手干重活,王府再补些物资,这样既不增加单个家庭的负担,又能让老人们有依靠。”
这个想法得到了萧玦的认可。两人随后召集各州县官员与村老,召开养老模式研讨会,最终确定在蓟州李家村、凉州王家村等五个村庄试点“互助养老”,核心规则有三:一是“老人互助”,身体尚可的老人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做饭、缝补衣物;二是“青年帮扶”,村里18至50岁的青壮年,每人每月义务为老人们干两天重活,如挑水、劈柴、修缮房屋,王府按人头每月补贴两斤粮食、一尺粗布;三是“集体照料”,每个试点村修建一座“养老庭院”,集中为独居、孤寡老人提供住宿、饮食与基础医疗,庭院的日常运营由村老与官府派来的杂役共同负责。
消息传到李家村,村民们都很支持。村老王大伯主动牵头:“我今年65岁,身子骨还硬朗,愿意住在养老庭院里,帮大家管管日常琐事!”村里的年轻媳妇们也纷纷报名:“照顾老人是积德行善的事,还能拿补贴,我们肯定好好干!”
半个月后,李家村的养老庭院正式动工。选址选在村中心的平缓地带,靠近水井与菜园,方便老人们生活。庭院由王府出资修建,共五间正房、两间厢房,正房用于老人居住,每间住两位老人,厢房一间做厨房,一间做活动室;庭院外还围了个小院子,开辟出半亩菜地,供老人们闲暇时种菜解闷。工匠们干活格外用心,房梁用的是结实的松木,地面铺的是防滑的青石板,窗户特意做得矮一些,方便老人开关;就连门口的台阶,都做成了平缓的斜坡,避免老人摔倒。
七月初,养老庭院竣工。首批入住的有八位老人,其中六位是独居老人,两位是孤寡老人。搬入当天,村民们都来帮忙,年轻小伙们扛着被褥、木箱,姑娘们则帮老人整理衣物、铺床叠被。72岁的张奶奶看着窗明几净的房间,摸着崭新的粗布被褥,眼眶红了:“活了一辈子,从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以后再也不用一个人守着冷灶台了。”
庭院的日常运转,完全按照“互助”原则进行。每天清晨,身体好的老人会先起床,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倒洗脸水、准备早饭;早饭过后,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在院子里种菜,有的在活动室缝补衣物,有的陪着腿脚不便的老人聊天、晒太阳;中午做饭时,厨房飘着饭菜香,老人们围在一起吃饭,你给我夹一筷子青菜,我给你盛一勺小米粥,热闹得像一家人。
村里的年轻人也按时来帮扶。每月初一、十五,二十多个青壮年都会聚集到庭院,有的帮老人们劈柴,堆得整整齐齐的柴火能用上半个月;有的帮着修缮屋顶、修补门窗;还有的推着独轮车,帮老人们去镇上买油盐酱醋。25岁的李二柱每次来,都会特意给张奶奶带块她爱吃的麦芽糖:“我娘说,照顾老人就像照顾自家奶奶,要用心。”张奶奶总是拉着他的手,把自己种的黄瓜、西红柿塞给他:“好孩子,这些都是奶奶自己种的,你带回家给娃吃。”
为了让老人们生活更安心,王府还为每个养老庭院配备了一名兼职郎中,每周来两次坐诊,为老人们量血压、看诊拿药;庭院的活动室里,摆放了棋盘、针线筐,还订阅了燕云本地的小报,老人们可以下棋、聊天、读报,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
萧玦与苏清鸢每月都会来试点村查看情况。这日,他们刚走进李家村的养老庭院,就听到活动室里传来阵阵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正围在一起下棋,张奶奶坐在旁边,手里拿着针线,给一位老人缝补袜子;院子里,两位老人正在给菜地里的黄瓜搭架子,脸上满是笑容。
“王爷,王妃,你们来啦!”王大伯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笑着汇报,“这两个月,老人们都住得很舒心,没人再喊孤单了。上周张奶奶感冒,李婶子白天黑夜守着她,喂药、擦汗,比亲姐妹还亲;王爷爷的拐杖断了,村里的木匠第二天就给做了个新的,还特意刻了花纹,好看又结实。”
萧玦走到下棋的老人身边,看着棋盘上的局势,笑着说:“您这一步走得好,把对方的路都堵死了。”老人抬起头,笑得合不拢嘴:“王爷见笑了,以前一个人在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现在能和老伙计们下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苏清鸢则走到菜园边,看着绿油油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对身边的老人说:“这菜种得真好,吃着肯定新鲜。”老人擦了擦汗,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自己种的,不打农药,吃着放心。平时种种菜,活动活动筋骨,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
聊天时,一位老人忽然有些担心地说:“王妃,我们现在住得好、吃得好,可要是以后试点结束了,这日子会不会又回到以前啊?”苏清鸢握着老人的手,轻声安慰:“老人家放心,只要这个模式好用,我们肯定会推广到燕云所有村庄。以后不管是哪个村的老人,都能住上养老庭院,都能有老伙计陪伴、有年轻人照顾,再也不用孤单了。”
夕阳西下,养老庭院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饭菜的香气弥漫在院子里。老人们陆续来到厨房,帮忙摆碗筷、端饭菜,热闹的晚餐即将开始。萧玦与苏清鸢站在院门口,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满是欣慰——他们探索的不仅是一种养老模式,更是一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安宁。
这种安宁,是清晨庭院里老人们互相道好的问候,是午后活动室里传来的阵阵笑声,是傍晚饭桌上你推我让的温暖;是年轻村民扛着柴火走来时的身影,是郎中背着药箱坐诊时的专注,是王府送来补贴物资时的贴心。它像一缕暖阳,照在燕云老人们的心上,也照在燕云民生发展的路上。
试点三个月后,燕云官府对五个村庄的互助养老模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入住养老庭院的老人满意度达100%,村里的青壮年参与度达95%,没有出现一例老人无人照料的情况。萧玦与苏清鸢当即决定,从景和六年冬开始,在燕云各州县全面推广“互助养老”模式,让更多老人能在庭院的安宁中,安享晚年。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李家村养老庭院的青石板上时,老人们正围坐在活动室的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听村里的先生读报。火炉上煮着的红薯散发着甜香,窗外的雪花静静飘落,庭院里的安宁,成了燕云冬日里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