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质量优化的进程中,村子深刻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丰富与深化数字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一、数字化助力乡村思想道德教育创新
1. 线上道德讲堂与主题活动开展:村子借助数字化平台,开设线上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专家学者、乡村贤达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讲述道德故事、解读道德规范。内容涵盖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多个方面,如以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为主题,分享身边的感人故事,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围绕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线上主题活动。在春节期间,举办“传承好家风,共度幸福年”线上活动,鼓励村民分享自家的家风故事和春节传统习俗,增进家庭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线上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中来。
2. 道德教育资源数字化整合与传播:整合各类道德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资源库。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道德经典、乡村本土的道德故事、先进人物事迹等资料,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在资源库中。通过乡村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手机 App 等渠道,将这些资源广泛传播。例如,制作系列动画短片,将乡村传统道德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村民,尤其是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利用大数据分析村民对不同类型道德教育资源的喜好,精准推送相关内容,提高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二、数字化促进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1. 数字文化平台与特色活动打造:构建乡村数字文化平台,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资源。平台设有文化活动展示区、在线报名区、互动交流区等功能板块。展示各类文化活动信息,如文艺演出、书法绘画展览、民俗文化体验等。村民可以通过平台在线报名参加活动,在互动交流区分享自己的文化创作和活动感受。同时,结合乡村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化活动。以旧铁锅文化为例,举办“旧铁锅与乡村记忆”线上征文比赛、旧铁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村民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内涵。
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活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相关文化活动。通过 3d 建模、高清摄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乡村的古建筑、古文物、传统技艺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建立乡村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村民和游客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观浏览。举办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讲座,邀请专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讲解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传授保护方法。组织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传承能力,如传统木工、刺绣等技艺培训,让乡村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数字化推动乡村文明风尚培育
1. 文明行为线上监督与激励机制:建立文明行为线上监督机制,利用乡村公共区域的摄像头和村民手机端,鼓励村民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同时,设立文明行为曝光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公开曝光,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对文明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数字化平台,设立“文明之星”“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村民可以通过线上投票的方式参与评选。对当选的个人和家庭进行线上线下公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文化活动优先参与权等。通过监督与激励机制,引导村民养成文明习惯,培育良好的文明风尚。
2. 志愿服务数字化管理与推广:实现志愿服务的数字化管理与推广。搭建志愿服务数字化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项目信息,包括关爱孤寡老人、环保行动、文化传播等志愿服务内容。村民可以在平台上注册成为志愿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平台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质量进行记录和评价,建立志愿者信用档案。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制作志愿者风采展示视频,在乡村广播、社交媒体等平台播放,营造互帮互助、奉献友爱的良好氛围,推动乡村文明风尚的培育。
那口旧铁锅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象征,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与深化过程中,贯穿于各个环节。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故事,到文化活动中的创意主题,再到文明风尚培育中的文化符号,都能借助旧铁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丰富与深化数字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村子在数字化时代营造出更加文明、和谐、富有活力的乡村精神文化环境,让旧铁锅所代表的乡村文化在精神文明的滋养下得以传承和弘扬,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