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村东头的共享菜园就热闹起来了。李大叔踩着露水往菜畦走,手里攥着个巴掌大的终端机,屏幕上跳动着一行行绿色数据:“三号畦青菜,土壤湿度62%,光照强度勒克斯,最佳采摘时段7:00-9:00”。这是村里新装的智能监测系统,埋在地里的传感器能实时传回土壤、光照、温度数据,比老把式凭经验估摸着干活靠谱多了。
“李叔,今儿摘多少?”迎面撞见挎着竹筐的王婶,她筐里已经躺着几个红透的番茄,表皮上还挂着水珠。“我这番茄按互助角教的疏果法,每枝就留三个,你看这个头,匀实得很!”王婶举起一个,用终端机扫了扫,屏幕立刻弹出“糖度5.2,成熟度98%,商品等级优”的字样,“昨天收的二十斤,合作社按最高价收走了,比往年多赚了三十块呢。”
李大叔笑着应着,走到自家分管的菜畦前。这共享菜园是去年秋天大伙儿一起辟出来的,三十亩地按户划分,每家认领两畦,种啥由自己定,但得遵守“共享公约”——多余的收成优先给合作社,或者在菜园门口的“以物换物”栏登记交换。李大叔的两畦种了青菜和萝卜,此刻青菜叶上的露水还没干,叶尖卷着晨雾,看着就让人欢喜。
他蹲下身,指尖划过叶片,终端机“滴”地响了声:“检测到叶片无虫害,可采摘。”这才放心掐下一把,翠绿的菜叶上还沾着细土。筐沿的小秤跟着跳动:“重量0.8斤,等级优+”。“以前凭手感摸干湿,现在数据说了算,连虫灾都能提前预警,这日子真是越过越透亮。”李大叔喃喃着,又掐了两把,筐底很快铺了层绿。
菜园另一头更热闹。几个年轻人围着刚搭好的竹架忙活,竹片是从村西头的竹林砍的,按互助角教的法子泡过桐油,防蛀又结实。“张哥,你看我这黄瓜藤,昨晚系统提醒缺钾,补了点草木灰,今早叶子就直挺了!”一个穿格子衫的小伙子举着终端机给同伴看,屏幕上的“缺素预警”已经变成了“状态良好”。
小伙子叫陈阳,去年从城里回来创业,带着几户人家搞起了“直播卖菜”。此刻他正举着手机对着挂满架的黄瓜:“家人们看这顶花带刺的新鲜劲儿!都是按有机标准种的,刚摘的,下午就能发顺丰,坏了包赔!”直播间里弹幕刷得飞快,“下单了五斤”“上次买的番茄超甜”的评论滚个不停。陈阳媳妇在旁边打包,竹篮里垫着鲜嫩的玉米叶,她说这样既环保又能保鲜,还是从李大叔家学的土办法。
菜园中间的木棚下,“共享工具角”的架子上摆满了家伙事:崭新的修枝剪、磨得锃亮的锄头、带着刻度的洒水壶,都是各家凑钱买的,谁用谁登记,损耗了大伙平摊。王婶正用电动喷雾器给番茄打防虫药,药是合作社统一配的生物制剂,终端机扫一下药瓶,就能显示配比浓度,“以前兑药凭感觉,要么太浓烧了苗,要么太淡不管用,现在这机器比人还细心。”
棚子墙上的黑板写得密密麻麻。左边是“作物进度表”:张家的茄子下周三可采摘,李家的萝卜需浇水,王家的番茄已售罄。右边是“换物栏”:“用两斤辣椒换一把韭菜——刘”“三斤玉米换一捆葱——赵”,墨迹还新鲜着。最底下贴着张“互助榜”,陈阳的名字后面画了三个五角星,因为他帮三户老人弄好了终端机联网;李大叔的名字旁写着“教五人捆菜技巧”,王婶则是“分享番茄育苗经验”。
“李叔,这儿有你的纸条!”陈阳举着张黄纸条跑过来,上面是合作社的通知:“今日收购青菜,优级品每斤3.5元,需200斤。”李大叔眼睛一亮,赶紧招呼旁边摘豆角的刘婶:“老刘,咱的青菜够数不?不够我再摘点!”刘婶探出头:“我这还有一筐,凑一起肯定够!”
正说着,张技术员背着药箱来了,药箱侧面的屏幕闪着绿光,显示刚给村西的桃树做完“体检”。“李叔,你这青菜叶有点卷,不是病,是昨晚露水重,今早突然出太阳,有点应激反应,喷点清水就行。”他蹲下来,用终端机对着土壤戳了戳,“土壤肥力够,就是湿度稍低,等下我让灌溉系统过来补点水。”
张技术员是县里派来的驻村干部,来了半年,带着大伙搞智能监测,教用终端机,还联系了城里的超市直供。“下周要请农科院的专家来,教咱种反季节菠菜,据说能卖好价钱。”他拍着李大叔的肩膀,“到时候可得来学啊。”
日头爬到头顶时,菜园里已经堆了好几筐收成。刘婶的豆角、王婶的番茄、李大叔的青菜,都码得整整齐齐,等着合作社的车来拉。陈阳的直播还在继续,镜头对着满筐的新鲜蔬菜,他媳妇正往竹篮里装黄瓜,嘴里念叨着:“这根直溜,给那户带小孩的发过去。”
李大叔蹲在田埂上,数着刚收的青菜钱,一张一张抚平了塞进贴身的口袋。风掠过菜畦,叶子沙沙响,像在说这日子的奔头。远处的竹架上,黄瓜藤还在使劲往上爬,架下的传感器闪着微弱的光,记录着每一寸生长的痕迹。
互助角的黑板又添了新内容,陈阳媳妇写的:“今日共享收获:番茄30斤,青菜200斤,黄瓜50斤,总收入860元,每户均分已转合作社账户。”李大叔看着那行字,摸出旱烟袋,点着了,烟雾里都是踏实的味道。他想,这共享菜园哪只是种菜,种的是大伙凑在一起的力气,收的是比钱更金贵的热乎气呢。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菜园的自动喷灌系统启动了,细密的水珠洒在菜叶上,折射出彩虹。王婶在教新来的媳妇绑番茄藤,陈阳在给终端机换电池,张技术员在黑板上画菠菜种植的示意图。李大叔靠在棚子柱上,看着这光景,嘴角的烟袋锅子翘得老高——他想起年轻时一个人侍弄半亩地,累得直不起腰还得担心卖不出去,哪敢想现在,菜没摘完就有人要,还能跟着学新法子,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傍晚收工时,李大叔把今天的收入转给老伴,微信里弹出条消息,是孙女发来的:“爷爷,周末我回来吃你种的青菜呀!”他笑着回:“管够!让你尝尝带数据的新鲜菜!”放下手机,他又往菜畦里撒了把草木灰,这是老规矩,防虫又肥田,智能系统再先进,这点老讲究可不能丢。
月光升起来时,菜园里的传感器还在悄悄工作,屏幕上的数据一跳一跳,像无数双眼睛,守着这片土地的生长,也守着大伙心里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