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订单刚确认,东京的视频会议就弹了出来。陈阳对着屏幕那头的日本客户鞠躬时,身后的李奶奶正教一群法国孩子编麦秸蝴蝶,法语的“谢谢”和麦香村的方言混在一起,像首奇妙的歌。
“陈先生,和纸麦秸灯笼的样品收到了,”东京客户举着灯笼在镜头前转动,“麦秸的纹理在和纸透出的光里像流水,太美了。只是有个小问题——能否在灯笼里加个智能灯芯?手机App可调节亮度那种。”
陈阳刚点头,纽约的越洋电话又响了,是时代广场负责人:“李奶奶的工作坊太受欢迎了,有人想预订带蓝牙音箱的灯笼,说要在跨年时播放麦香村的风声录音。”
挂了电话,陈阳看着墙上的世界时钟笑了。伦敦是凌晨,巴黎刚日出,纽约正午后,东京已入夜——麦秸灯笼正随着时区流转,在不同的光线下亮起来。
张技术员抱着台仪器进来:“智能灯芯的样品做好了,麦秸纤维包裹着LEd灯珠,摸起来还是麦秸的质感,不影响手感。”他点亮样品,暖黄的光透过麦秸缝隙洒在墙上,像撒了把碎金。
“加了灯芯,还能叫手作吗?”李奶奶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她正教孩子们用麦秸编时区转盘,“咱祖祖辈辈编的灯笼,靠的是蜡烛的光,那光里有烟味,有跳动的影子,那才是活的。”
陈阳拿起样品走到院子,阳光穿过麦秸灯笼,在李奶奶银白的头发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奶奶,您看——”他打开App,灯光慢慢暗下去,像夕阳渐沉,“这光会‘呼吸’,和蜡烛一样有生命,只是换了种方式亮着。”
法国小男孩举着编了一半的蝴蝶:“李奶奶说,麦秸记得阳光的温度,加了电线,它会不会忘了?”
李奶奶笑着摸摸他的头,拿起根麦秸抵在他手背上:“你摸摸,它还扎手不?还带着麦香不?只要根还在,就忘不掉。”
陈阳突然明白,客户要的不是智能灯芯,是麦秸里的乡土气;外国人着迷的不是工艺,是灯笼里跳动的“活气”——那是麦香村的阳光、风声,是李奶奶指尖的温度。
他给东京客户回邮件:“智能灯芯可以加,但我们会在灯座里塞一小撮麦香村的麦糠,让光里飘着故乡的味。”给纽约的回复更简单:“风声录音我们有,但得用麦秸做个小喇叭罩,让声音带着麦秸的纹路。”
傍晚,村里的麦秸工坊亮起灯,李奶奶的工作台旁多了台翻译机,她说的“麦秸要选霜打过的,才有韧劲”正被翻译成十二种语言,随着订单飞向不同时区。陈阳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每个红圈旁都标着当地时间,像串在地球仪上的灯笼,而麦香村,就是那根串起所有光的麦秸绳。
小虎举着个新做的灯笼跑进来,灯笼面是用麦秸拼的世界地图,每个大洲都嵌着颗LEd灯:“阳哥你看,开灯时,全世界都亮了。”
陈阳接过灯笼,光从麦秸的缝隙里漏出来,在地上拼出破碎的光斑,却奇异地连成一片。他突然想起李奶奶的话:“再远的路,一根麦秸也能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