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突如其来的强硬介入,如同在沸油中泼入一瓢冷水,瞬间遏制了皇后欲将林潇潇置于死地的攻势。景仁宫的侍卫在竹息姑姑不容置疑的目光下,悻悻然地退出了碎玉轩,那包被“搜出”的白色粉末,也被竹息亲自带走。
碎玉轩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林潇潇依旧被变相禁足,等待着太后的最终裁决。她知道,这已是太后能为她争取到的最好局面。接下来的较量,将集中在寿康宫那高墙之内,围绕着端妃的病情、小桂子的证词以及那包粉末的鉴定展开。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养心殿。
皇帝玄凌听闻端妃中毒、林潇潇被指为下毒凶手、太后强势介入等一系列变故后,沉默了许久。他屏退了左右,独自站在御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并非对皇后的手段一无所知。华妃倒台后,皇后对林潇潇的忌惮与日俱增,他是看在眼里的。此次太后圣寿,皇后将林潇潇推至前台,他便隐约预感到会有风波。只是没想到,皇后的手段如此狠辣决绝,竟不惜以端妃的安危为赌注。
御前失仪,尚可解释为管理疏忽。但毒害妃嫔,这是触及底线的大罪!皇后这是要将林氏彻底碾碎,永绝后患。
玄凌的眉头紧紧锁起。他对林潇潇,有着超越寻常妃嫔的欣赏与信任。他欣赏她的能力,喜欢她的沉静,更将她视为难得可以交流政事理念的“解语花”。他不相信她会做出如此愚蠢恶毒之事。
然而,证据似乎对她不利。人证(小桂子虽未招供,但失仪是事实)、物证(那包粉末)、动机(或许可以牵强地解释为铲除潜在对手?)似乎都指向她。皇后布局周密,几乎无懈可击。
太后的介入,在他意料之中。太后欣赏林氏,更不容许后宫出现如此恶劣的构陷毒杀之事,扰乱安宁。有太后出面审理,至少可以保证过程的相对公正。
但最终,需要他这位皇帝来圣裁。
玄凌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他想起了林潇潇跪在御前,不推诿责任,却顾全大局请求宴会继续的沉稳;想起了月下她谈及治国理念时,那清澈而睿智的眼神;也想起了病中昏沉时,那脱口而出的、带着复杂情愫的“晓晓”……
帝王之心,深似海。但并非全然冰冷。他对林氏,确有一份不同。这份不同,在理智与情感的拉扯中,逐渐清晰。
他不能让她被皇后如此轻易地除掉。不仅仅是因为那份私心的偏袒,更因为,林潇潇代表着一种他所需要的、不同于旧有势力格局的新生力量。她务实、能干、懂得平衡,是他可以用来制衡皇后、乃至整顿后宫风气的一把好刀。若就此折断,未免可惜。
而且,若此次让皇后轻易得手,日后后宫岂不成了她一手遮天之地?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心中有了决断,玄凌转身,沉声道:“苏培盛。”
“奴才在。”苏培盛应声而入。
“传朕口谕,”玄凌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端妃中毒一事,关系重大,着太后全权审理,一应人证物证,皆由寿康宫调度。六宫之人,不得妄加揣测,更不得私下传递消息,违者严惩不贷。在太后查明真相之前,林婉仪暂居碎玉轩,非朕与太后诏令,任何人不得打扰。”
这道口谕,明确表达了对太后审理此事的支持,也变相加强了对林潇潇的保护,隔绝了皇后可能进行的后续干扰。更重要的是,“不得妄加揣测”的禁令,有效地遏制了流言的传播,为查明真相创造了相对清静的环境。
“嗻。”苏培盛领命,心中明了。皇上这是……要保林婉仪了。至少,在真相大白之前,要保住她。
皇帝的态度,如同风向标,迅速被后宫各方势力捕捉到。那些原本打算落井下石,或者准备看林潇潇笑话的人,顿时收敛了许多。景仁宫那边,皇后的脸色在得知皇帝口谕后,变得异常难看。她没想到,皇帝对林氏的维护之意,竟如此明显!这让她感到了更深的危机,也促使她必须尽快在太后查出更多真相之前,将罪名坐实!
寿康宫内,太后得知皇帝的口谕后,捻着佛珠,对竹息淡淡道:“皇帝倒是清醒。也罢,既然皇帝将此事全权交由哀家,哀家便替他了了这桩公案。”
太后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去,将太医院院判,还有那个小桂子,给哀家分开,仔仔细细地,再问一遍!特别是那小桂子,告诉他,若肯说出实情,哀家保他家人无恙。若执迷不悟,便是诛九族的大罪!”
风暴的中心,彻底转移到了寿康宫。一场关乎真相、权力与人性的较量,在太后的主导下,悄然又激烈地进行着。而被禁足在碎玉轩的林潇潇,只能焦灼地等待着最终的判决,她的命运,悬于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