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站在县汽车站门口,手里捏着两张去省城的长途汽车票。晨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带着南方雨季特有的潮湿气息。赵广财推着二八大杠站在旁边,车后座捆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
\"兄弟,真不用我跟你去?\"赵广财不放心地问。
林烨摇摇头:\"这趟我先探路,你把县里的摊子稳住。\"他看了眼车站墙上斑驳的列车时刻表,\"最多半个月,等我消息。\"
这是1983年初春,林烨国库券生意的第三个月。账面资金已经滚到两千多元,但瓶颈也越来越明显——小县城的需求有限,高价券源越来越难收。
昨天张爷茶局上,一个刚从深圳回来的采购员说,那边现在到处是工地,遍地黄金。\"百货公司门口天天有人拿外汇券换东西,国库券?那玩意儿在特区没人稀罕!\"
林烨当即做了决定。南方必须去,但不是盲目闯荡。他仔细研究了政策:经济特区成立三年,外汇管制严格,很多港商带着外汇券进来,却兑不出足够的人民币采购建材。而国库券在特区银行可以优先兑付,这中间有个时间差。
\"林哥!\"一个瘦小身影气喘吁吁跑来,是邮电局那个年轻营业员小王。他塞给林烨一个信封,\"这是我攒的二百块钱,你说那个合伙......\"
林烨没接钱,只抽走信封里那张盖好章的空白介绍信:\"钱留着,这个我借用一下。\"他拍拍小王的肩,\"下个月回来,带你干票大的。\"
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整整两天。林烨靠窗坐着,膝盖上摊开本《特区政策汇编》,书页空白处写满演算数字。邻座是个戴眼镜的干部,见他看得认真,搭话道:\"小伙子去特区考察?\"
\"看看有没有机会。\"林烨合上书。干部姓刘,是省轻工厅的科长,去深圳调研。两人聊了一路,林烨对特区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建设热火朝天,但金融配套跟不上,很多企业被现金流卡住脖子。
到深圳第一天,林烨就被震住了。罗湖口岸排着长队的港商,国贸大厦工地尘土飞扬,到处是\"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他按计划先跑银行,果然如那采购员所说,特区银行对国库券态度积极——毕竟这代表国家信用。
但第三天就出了问题。他在罗湖桥边试探着问个港商要不要国库券,对方很感兴趣,可交易时突然冒出两个穿制服的人要查\"投机倒把\"。幸亏林烨机警,亮出那张盖着公章的介绍信,说是\"单位采购物资\",才蒙混过关。
当晚住在五块钱一晚的招待所,林烨重新规划策略。单打独斗太危险,要找保护伞。他想起刘科长说的\"三来一补\"企业——这些厂子最缺流动资金。
第二天,他找到蛇口工业区一家港资玩具厂。老板正为发不出工资急得团团转。林烨提出用国库券换港币的方案:港币当场发工资,国库券他去银行兑付,三天后送回现金,只收5%手续费。
\"你哪来这么多券?\"老板狐疑地打量这个年轻人。
林烨亮出底牌:\"我在江西有稳定渠道,您要同意,我明天就让人发货。\"他算了笔账:港币黑市价差远高于5%,老板实际还赚了。
第一笔生意做成时,林烨站在银行柜台前,看着工作人员清点国库券的手,微微发抖。这不是县城信用社,兑付额度有限制。但出乎意料,听说他是给外资企业解决困难,银行主任特批加急办理。
三天后,当林烨把现金送回玩具厂时,老板直接拉他去了招商局餐厅。几杯茅台下肚,老板吐露真言:\"小林,你有胆识!我介绍你个大佬——香港来的杨老板,他搞地产的,更需要资金!\"
杨老板的别墅在华侨城,客厅摆着盆景假山。这个精明的潮汕人听完方案,却提出更大胆的想法:\"不如你常驻深圳,我成立个咨询公司,你负责资金调度。\"
林烨心念电转。这等于把灰色生意洗白,但也要受制于人。他端起茶杯:\"杨老板,合作可以,但我有个条件——公司我要占三成干股。\"
\"凭什么?\"
\"就凭全江西的国库券渠道,和我这张能进任何银行的介绍信。\"林烨微笑。他早摸清底细:杨老板的项目卡在土地款上,急需八十万现金。
谈判持续到深夜。最终协议:林烨以渠道入股,杨老板负责打通关系,利润四六分成。临走时杨老板塞给他个信封,里面是两千块\"安家费\"。
但林烨没急着安家。他连夜赶到邮局,给赵广财发了加急电报:\"货全发,速来。\"又给小王汇款五百元,附言:\"租门面,挂靠信用社。\"
回到招待所,他对着地图画了三个圈:罗湖口岸、蛇口工业区、即将开工的上海宾馆。这些未来金融中心,现在还是荒滩稻田。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特区是张白纸,正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窗外,推土机的轰鸣声彻夜不息。林烨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正随着这片土地一起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