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伞”内部的能力地图日益清晰、价值闭环初步成型时,陈默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内部的能力建设无论多么完善,若不能经受真实市场的残酷检验,并转化为被客户认可的价值,便如同锦衣夜行,终是空中楼阁。是时候主动将锤炼已久的能力“外化”,接受市场的终极审判,并在审判中完成从“自我感觉良好”到“被市场需要”的关键一跃。
一、 能力的“孤芳自赏”危机
危机的苗头,首先出现在一次内部的技术路演上。方哲团队兴致勃勃地展示了历时半年重构的新一代隐私计算平台,其性能指标和安全性相较于旧版本有了飞跃式提升。然而,在随后的客户交流会上,当技术团队深入讲解新平台的架构优势时,几位重点客户代表的表情却略显茫然和疏离。
会后,一位相熟的客户私下对林薇坦言:“林总,你们的技术听起来确实很厉害。但说实话,我有点听不懂。我更关心的是,这个新平台能让我原来的业务流程快多少?能帮我降低多少坏账?操作起来会不会更复杂?”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管理层的头上。他们猛然惊醒:内部引以为傲的能力升级,如果无法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感知得到的价值呈现出来,那么所有的投入很可能只是技术团队的自娱自乐。
与此同时,市场部在推广基于“价值共生”理念的解决方案时,也遭遇了阻力。客户往往直接追问:“别讲那么多理念,直接告诉我,用你的方案,我能多赚多少钱?或者能省下多少钱?”
二、 转向“客户语言”:价值主张的重塑
面对市场反馈,陈默要求全公司进行一次彻底的“语言转向”——从描述“我有什么能力”,转向阐述“我能为你(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一场围绕核心能力的“价值主张重塑”工作紧急启动。各部门被要求,针对每一个关键能力模块,必须用最朴实的商业语言,回答三个问题:
1. 这个能力能帮助客户解决什么具体、头疼的问题?(痛点切入)
2. 能带来哪些可量化、可感知的价值?(价值量化)
3. 和竞争对手相比,为什么你的方案更优?(差异优势)
例如,对于新一代隐私计算平台,技术团队不再宣传“采用了某某加密算法”,而是提炼出“在保障您数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让您与合作伙伴的数据协作效率提升3倍,模型训练周期缩短50%”这样直击要害的价值陈述。
对于“微光成长计划”,宣传重点从“我们帮扶了多少小微个体”,转变为“我们为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培育和筛选了一批经过初步验证、具备成长潜力的优质小微客户\/供应商,降低了您的获客\/寻源成本和风险”。
三、 打造“能力产品”:将内力转化为利器
仅仅改变说法还不够,必须将抽象的能力,封装成客户看得见、摸得着、方便购买的“能力产品”。
数据洞察事业部率先行动,将过去分散的技术服务,打包成三个层次清晰的标准化产品包:
· “风险扫描仪”(入门级):提供快速的企业信用风险筛查,按次收费,门槛极低。
· “信用透视镜”(专业级):提供深度的企业信用画像和经营健康度分析,按年订阅。
· “决策导航仪”(企业级):基于多方数据联合建模,为特定场景(如供应链筛选、投资尽调)提供定制化决策支持,项目制收费。
这种产品化封装,不仅降低了客户的认知和决策成本,也使得销售、交付和定价变得标准化,极大提升了商业效率。
社区服务事业部则将其多年沉淀的社区运营方法论和工具系统,打包成一套名为“智慧社区赋能套件”的解决方案,面向有意进行社区数字化升级的物业公司或地方政府进行输出,实现了从自己运营到赋能他人运营的转变。
四、 市场试金:选择高难度标的
为了给外化的能力一次真正的淬炼,陈默决定不再零敲碎打,而是选择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高难度标的”进行正面攻坚——参与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华商银行”新一代风控平台建设的招标。
这个项目金额巨大,关注度极高,吸引了包括星海在内的众多顶级科技巨头。华商银行的要求极其严苛,不仅要求技术顶尖,更要求服务方对其业务有深刻理解,并能提供经过大规模实践验证的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
这正是一个检验“智伞”能力成色的绝佳舞台。陈默亲自挂帅,组建了跨部门的“华商项目攻坚组”。他们不再仅仅准备一份技术方案,而是围绕华商银行的业务痛点,准备了一份厚厚的《价值实现白皮书》。
白皮书的核心,不是罗列技术参数,而是用大量真实的、脱敏后的客户案例和数据,详细论证了“智伞”的解决方案如何在过去几年中,帮助类似的企业降低了多少坏账率、提升了多少审批效率、创造了多少新增业务收入。他们将自身在“产业毛细血管”中积累的独特数据价值、风控模型的有效性以及生态协同能力,作为区别于巨头标准化方案的核心差异点进行了重点突出。
五、 绝杀与价值认同
竞标过程异常激烈。星海等巨头展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但在最终的高层答辩环节,“智伞”团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竞争力。
当华商银行的风控总监问到“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带来的风控难题”时,星海的专家开始阐述其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解析算法。而“智伞”的刘强则平静地回答:“我们不完全依赖财务报表。在过去三年,我们服务了上万家类似企业,我们发现,其水电费缴纳的稳定性、社区超市的进货频率、甚至其主在社交平台展现出的经营状态,都是更及时有效的风险信号。我们的‘信用微粒’模型,正是基于这些另类数据构建的,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这番基于真实战场经验的回答,引起了华商高层的浓厚兴趣。随后的提问环节,几乎变成了对“智伞”在其特定领域实践细节的深度探讨。
最终,“智伞”成功拿下了华商银行项目中,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和供应链金融场景的风控模块。虽然这不是整个平台最大的那块蛋糕,但其战略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智伞”的核心能力,获得了主流金融体系最高规格的认可。
六、 能力外化的新起点
华商项目的成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智伞”内外都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内部,员工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看到,自己日夜锤炼的能力,真正成为了市场上被争抢的稀缺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向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外部,市场对“智伞”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不再仅仅是一家“有点特色的金融科技公司”,而是被公认为在“小微风控”和“信任科技”领域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能力型”企业。更多的合作机会、更优的商业条款开始向他们倾斜。
“华商项目,是我们能力外化战略的‘诺曼底登陆’。”陈默在庆功会上总结道,“我们成功地在一个坚固的阵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证明了我们能力的独特价值。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让‘智伞能力’成为一个被市场广泛信赖的品牌,让每一个能力模块,都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找到需要它的客户,实现其价值。”
从埋头苦练内功,到昂首接受市场检验,“智伞”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能力价值变现。这条能力外化之路,将指引着他们将沉淀已久的内力,转化为在商业世界中开疆拓土、创造价值的绝世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