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调整的尘埃尚未完全落定,“价值网络事业群”的新架构便迎来了第一次严峻的考验。这考验并非来自外部市场的狂风暴雨,而是源于内部协同中那些细微却关键的摩擦。
事情的起因,是“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部”的负责人,那位在“云山翠冠”项目中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的年轻干将赵博,与“技术能力中心”负责区块链底层平台的资深专家钱工之间的一场激烈争执。
赵博的团队经过密集的市场调研,锁定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客户——“清源有机农场”。这家农场主打高品质有机蔬菜,直供高端餐厅和精品超市,他们对“价值信任”的需求极为迫切,希望能有一套系统,向他们的客户直观证明其种植过程完全遵循有机标准,杜绝任何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为了快速拿下这个标杆客户,赵博团队承诺在四周内交付一个定制化的溯源验证系统。这个系统需要比“云山翠冠”项目更复杂,它要求实时采集并验证土壤湿度、温度、虫情监测图像等多种物联网数据,并确保这些数据一旦上链便不可篡改。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赵博向“技术能力中心”提交资源申请,要求优先开发支持这种高频、多源物联网数据上链的轻量级解决方案时,遭到了钱工的明确反对。
在公司新设立的联合项目评审会上,钱工扶了扶眼镜,语气冷静而专业:“赵经理,你的需求我理解。但是,目前我们区块链平台的核心架构,是为‘云山翠冠’那样的批次性、关键事件锚点数据设计的。要稳定、高效地处理清源农场要求的这种高频实时数据,现有的链结构和共识机制面临很大压力,需要进行深度优化甚至部分重构。这不在本季度的平台能力建设规划内。按照路线图,这个功能排在三季度之后。”
赵博一听就急了:“钱工,市场不等人!清源农场是我们打开高端有机农业市场的钥匙,竞争对手也在接触他们。如果我们不能快速响应,就会错失良机!只是做一下优化,不能通融一下,优先处理吗?”
“不是通融的问题。”钱工摇头,态度坚决,“技术决策需要严谨。仓促上马,一旦系统在高压下出现性能瓶颈甚至数据丢失,损害的是整个平台的信誉,所有依赖这个平台的前台业务都会受影响。我们不能为了一个项目,动摇根基。必须按照既定的技术路线图走,这是对所有人负责。”
会议不欢而散。赵博觉得中台僵化、官僚,不懂业务紧迫性;钱工则认为前台莽撞、短视,缺乏技术全局观。
类似的摩擦并非个例。另一个新成立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部”,在尝试为一家小型精密零件制造商搭建供应链协同平台时,也需要调用“数据与算法中心”的某些预测性维护算法模型,但被告知该模型尚在内部测试阶段,未达到对外服务的稳定标准,不予开放。解决方案部的同事抱怨中台“捂着自己的宝贝不肯用”,而中台的算法工程师则委屈地觉得前台“只想摘果子,不想参与种树”。
这些看似是部门间的扯皮,实则暴露了在新组织结构下,“授权”与“边界”的深刻矛盾。前台部门被赋予了开疆拓土的责任和权力,他们天然追求速度和灵活性;而中台部门承担着能力沉淀和平台稳定的使命,他们必然强调规范和可持续性。当两者目标不一致时,冲突便难以避免。
消息很快传到了陈默那里。他没有立刻出面裁决,而是先让助理详细收集了这几起冲突的背景资料和相关部门的书面陈述。
在周五的高层管理例会上,陈默将这个问题摆上了桌面。“新的组织架构运行了一个多月,大家感觉如何?”他看似随意地问道。
林薇首先发言,她作为金融科技事业群的负责人,某种程度上是“旁观者清”:“感觉效率有提升,但部门墙好像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以前是职能墙,现在是事业群墙、前中后台墙。沟通成本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资源争夺和优先级判定上。”
刘强也有同感:“我们社区服务这边想引入智慧农业的溯源概念做个社区团购试点,发现要协调价值网络事业群的前台和中台,流程比想象中复杂。”
方哲作为中台的主要负责人,坦诚道:“中台的压力很大。各个前台都希望我们提供最强大、最及时的支持,但我们的资源和技术迭代有其客观规律。如果完全满足前台的所有需求,中台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定制化开发,失去平台化的意义,最终会拖垮整体效率。”
赵博忍不住开口:“陈总,方总,我承认中台的重要性。但市场机会转瞬即逝!清源农场的单子如果丢了,不仅是我们部门的损失,更是公司在新领域拓展的损失。中台难道不能更灵活一些吗?”
陈默静静地听着,等所有人都发表了看法,他才缓缓开口:“我们现在遇到的,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任何一个组织在从单一业务走向复杂业务、从集中控制走向授权经营时,都必须经历的‘成长的阵痛’。”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简图,一边是“市场拉力”(前台),一边是“技术推力”(中台)。“市场拉力追求的是速度和客户满意度,技术推力追求的是稳健和规模效应。两者本身就有张力。我们的新架构,不是要消灭这种张力,而是要管理这种张力,让它成为驱动公司前进的两种动力,而不是相互抵消的内耗。”
“解决之道,在于建立更清晰的‘规则’和更高效的‘协调机制’。”陈默给出了方向。
第一,完善“内部服务等级协议”(SLA)。要求前中后台之间,不仅要有服务目录,还必须明确不同服务级别的响应时间、资源保障和优先级处理规则。例如,对于“紧急且重要”的需求,可以设立“绿色通道”,但需要付出更高的“内部结算成本”,并经过更高级别的审批。
第二,建立“跨体系决策委员会”。由陈默亲自牵头,各事业群负责人、中台核心负责人参加。定期召开会议,不处理日常运营,只裁决那些影响公司战略方向或涉及重大资源冲突的跨部门议题。清源农场的项目就被提交到了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上。
在会上,赵博详细陈述了该项目的战略价值和窗口期,钱工则坦诚说明了技术风险和所需的资源投入。经过激烈讨论,委员会最终裁决:清源农场项目列为公司级战略试点,技术能力中心必须调整资源,成立专项小组,在保证平台核心稳定的前提下,优先支持该项目的定制化开发需求。但同时,该项目产生的额外成本和由此延迟的其他平台功能,将纳入价值网络事业群和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部的绩效考核。
这个裁决,既支持了前线的业务突破,也保障了中台的权益和长远发展,更明确了权责利。
第三,推动“人员轮岗”和“共同目标”设定。陈默要求,逐步推行前中后台关键岗位人员的短期轮岗或项目制派驻,增进相互理解。同时,在制定年度和季度目标时,必须设定需要前中后台共同承担的“联合目标”,将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裁决之后,清源农场项目得以快速推进。钱工的团队在压力下,爆发出惊人的潜力,设计出了一套巧妙的“链上摘要+链下高速通道”的混合架构,既满足了高频数据上链的需求,又未对核心平台造成过大压力。赵博的团队则全力以赴,与客户紧密沟通,确保产品交付质量。
一个月后,清源农场的系统成功上线,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并成功帮助其签下了两家新的高端餐厅客户。项目庆功会上,赵博和钱工互相敬了一杯酒,虽然谈不上惺惺相惜,但至少都理解了对方所处位置的不易。
这场“阵痛”,让“智伞”的管理层和员工都深刻认识到,授权不是放任,边界不是壁垒。在复杂的组织中,既要激发个体和小团队的活力,又要把他们凝聚在共同的目标下,需要精细的管理设计和持续的文化培育。
陈默在管理笔记上写下:“组织活力 = 清晰边界内的充分授权 + 高效协调机制 + 共同目标牵引。” 他知道,这场关于授权与边界的探索还远未结束,但经历了这次阵痛,“智伞”的机体无疑又强壮了几分,更能适应未来更广阔海域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