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长安,天高气爽,微风拂过农田,掀起一片片金黄的麦浪。李逸站在咸阳县的一片空地上,看着眼前的五块试验田,心里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 这里将是他推广棉花种植的第一站,也是验证棉花能否在中原扎根的关键。
半个月前,他从西域带回的两百斤棉花种子,已在苏府菜园试种成功,嫩绿的棉苗长势喜人。可当他准备向长安周边农民推广时,却遇到了难题 —— 大多数农民对棉花一无所知,担心 “种不好、卖不掉”,宁愿种熟悉的小麦、玉米,也不愿尝试新作物。
“李公子,这棉花我们听都没听过,万一种砸了,今年的收成可就没了,一家人怎么活啊?” 一位老农握着李逸递来的棉花种子,眉头紧锁,迟迟不肯收下。
旁边几位农民也纷纷附和:“是啊,我们种了一辈子庄稼,只知道种小麦、玉米,这棉花怎么种、什么时候收,我们都不知道。”“就算种出来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要是没人要,不就白忙活了?”
李逸知道,农民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在没有看到实际收益前,让他们放弃熟悉的作物,尝试新作物,确实需要足够的信心。他必须拿出更实在的保障,才能打消农民的顾虑。
第一步:编写 “通俗种植手册”,降低技术门槛
为了让农民快速掌握棉花种植技术,李逸结合阿木提的经验和现代种植知识,编写了一本《棉花种植通俗手册》。手册没有用复杂的文字,而是以 “图文结合” 的形式,将种植步骤简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诀:
播种篇:“春播三月底,土松水浇足,种深一寸半,间距一尺五”;
施肥篇:“苗期施氮肥,花前加磷钾,雨季防积水,旱季勤浇水”;
病虫害防治篇:“棉蚜不用慌,草木灰来防,红铃虫别愁,石灰粉撒沟”;
收获篇:“秋来棉桃白,摘棉趁晴天,晒干去种子,轧花弹松软”。
手册还配有简单的插图,比如如何耕地、如何分辨病虫害、如何使用轧花机,农民就算不识字,也能通过插图理解。李逸让人将手册印刷了五百份,免费发放给长安周边的农民。
“大叔,您看这手册,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都有口诀,还有 pictures(图画)。” 李逸拿着手册,耐心地向老农解释,“我们还请了西域的棉花种植专家阿木提,他会在每个村子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棉花,有问题随时都能问。”
老农接过手册,翻看着插图,又听李逸说有专家指导,心里的顾虑少了一些,但还是有些犹豫:“就算会种了,种出来的棉花卖给谁啊?”
第二步:承诺 “包收购 + 补贴”,保障农民收益
“这您放心!” 李逸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您种出棉花,不管产量多少、品质如何,‘逸品轩’都全部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两成。比如今年的小麦市场价是十文钱一斗,棉花我们按二十文钱一斤收购,您种一亩棉花,至少能收两百斤,能卖四千文,比种小麦多赚一倍还多!”
他还推出了 “种植补贴” 政策:
种子补贴:免费提供棉花种子,每亩地补贴种子两斤;
工具补贴:免费提供轧花机、弹花机,农民只需在收获后将工具归还即可;
受灾补贴:若因自然灾害导致棉花减产,“逸品轩” 按每亩地五百文的标准给予补贴,确保农民不会亏本。
为了让承诺更有说服力,李逸还与农民签订了 “收购协议”,协议上明确写着收购价格、补贴标准和违约责任,由 “逸品轩” 和长安县衙共同盖章,具有法律效力。
“您看这协议,上面写得明明白白,‘逸品轩’包收购、给补贴,还有县衙盖章,不会骗您的。” 李逸将协议递给老农,“要是您还不放心,可以先种半亩试试,就算种不好,也不会影响其他作物的收成。”
老农看着协议上的公章,又听李逸说可以先试种,终于点头:“那我就先种半亩试试,要是真能赚钱,明年我就多种几亩!”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他农民也纷纷动摇。几天内,长安周边的咸阳县、万年县,有三十多户农民签订了收购协议,共种植棉花五十多亩。
第三步:苏府带头种植,树立示范标杆
虽然有部分农民愿意尝试,但大多数农民还是持观望态度。李逸知道,仅凭 “逸品轩” 的承诺,还不足以让所有农民信服,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 “示范者”,带动大家参与。他想到了苏府 —— 苏定方是当朝宰相,苏府在长安周边有上千亩良田,要是苏府带头种植棉花,肯定能打消农民的顾虑。
李逸带着棉花种子和种植手册,前往宰相府拜访苏定方和苏瑶。
“苏大人,苏小姐,目前棉花推广遇到了一点困难,大多数农民还是担心种不好、卖不掉,不敢尝试。” 李逸将情况如实汇报,“我想请苏府带头种植棉花,树立一个示范,让农民们看到种棉花的好处。”
苏定方笑着说:“这有何难!苏府在咸阳县有一百亩良田,正好可以用来种植棉花。不仅如此,我还可以让朝中的大臣们,在自家的田地里也种上一些,带动更多人参与。”
苏瑶也补充道:“我可以亲自负责苏府的棉花种植,邀请阿木提担任技术顾问,定期向农民分享种植经验。我们还可以在棉田旁设立‘示范园’,让农民随时来参观,看看棉花的长势。”
李逸大喜过望:“多谢苏大人、苏小姐!有你们的支持,棉花推广肯定能成功!”
三天后,苏府组织了五十名佃农,在咸阳县的一百亩良田里播种棉花。苏瑶亲自到场,与佃农们一起播种,阿木提在一旁指导:“播种时要注意间距,一尺五一棵,太深了不容易发芽,太浅了容易被鸟啄。”
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周边的村庄。农民们听说宰相府都在种棉花,纷纷跑到苏府的棉田旁参观。看到苏瑶和佃农们认真播种,阿木提在一旁指导,还有 “逸品轩” 的人在分发手册、签订协议,农民们的顾虑彻底打消了。
“连宰相府都种棉花,肯定能赚钱!”
“苏小姐都亲自种了,咱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我也签协议,种两亩棉花!”
短短一周内,长安周边的农民纷纷报名种植棉花,种植面积从五十多亩扩大到三百多亩,涉及五个村庄、两百多户农民。
第四步:田间指导,确保种植成功
棉花播种后,李逸和阿木提每天都穿梭在各个村庄的棉田之间,进行田间指导。他们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耕地、如何浇水、如何分辨病虫害,确保每一株棉苗都能健康生长。
在万年县的一片棉田旁,一位农民焦急地找到李逸:“李公子,你快看看,我的棉苗叶子发黄,是不是生病了?”
李逸蹲下身,仔细查看棉苗,又闻了闻土壤,笑着说:“大叔,这不是生病,是浇水太多了。棉花喜阳光、怕积水,你这田里的水太多,根部缺氧,叶子就发黄了。你把田埂挖深一点,把水排出去,再撒点草木灰,过几天就好了。”
阿木提也补充道:“以后浇水要注意,见干再浇,就是土表发白了再浇水,一次不要浇太多。”
农民按照李逸和阿木提的建议,挖深田埂排水,撒上草木灰。三天后,棉苗的叶子果然恢复了翠绿。农民高兴地找到李逸,连连道谢:“多谢李公子和阿木提先生,要是没有你们,我的棉花就毁了!”
为了方便农民咨询,李逸还在每个村庄设立了 “棉花种植服务站”,安排一名熟悉棉花种植的伙计驻守,农民有问题可以随时去服务站咨询,也可以通过服务站联系李逸和阿木提。
服务站还提供 “病虫害防治上门服务”,只要农民发现棉田有病虫害,服务站的伙计会第一时间赶到,指导农民防治。比如有一次,咸阳县的一片棉田出现了棉蚜,李逸立刻带着石灰粉和草木灰,赶到棉田,教农民如何撒粉防治,很快就控制了病虫害。
第五步:棉苗长势喜人,农民信心大增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棉花苗长势喜人。棉株长到了半人高,枝头长出了嫩绿的棉桃,随风轻轻晃动,像一个个小小的翡翠。农民们看着自家的棉田,脸上满是喜悦。
“你看我家的棉苗,长得多好!比隔壁的小麦还壮实!”
“我家的棉桃都有拇指大了,照这样下去,今年肯定能丰收!”
“多亏了李公子和苏小姐,不然我们哪能种出这么好的棉花!”
苏府的一百亩棉田更是长势出众,棉株整齐,棉桃饱满,吸引了不少官员和商人前来参观。吏部尚书李泰参观后,对苏定方说:“苏大人,你这棉花种得真好!看来这棉花确实适合中原种植,我也打算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几十亩。”
商人王老板也找到李逸,想提前预订棉花:“李公子,你这棉花要是丰收了,能不能先卖给我一些?我想用来制作棉花被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逸笑着说:“王老板放心,等棉花收获后,‘逸品轩’会优先满足百姓的需求,制作棉衣、棉被,剩下的再卖给商户。不过你要是想合作,可以先签订预订协议,我们按优惠价给你。”
王老板连忙答应,当场签订了预订协议,预订棉花一千斤。
第六步:展望丰收,规划棉花产业
看着长势喜人的棉田,李逸开始规划棉花丰收后的产业布局:
棉花加工:在长安城外建立 “棉花加工厂”,配备十台轧花机、五台弹花机,雇佣五十名工人,负责棉花的加工,将棉花制成棉絮、棉纱;
棉衣制作:在 “逸品轩” 工坊设立 “棉衣制作区”,招聘一百名裁缝,制作两种棉衣 —— 平民款(麻布外层 + 棉絮内层,售价五百文一件)和高端款(丝绸外层 + 优质棉絮内层,售价一贯五百文一件);
棉被制作:制作不同规格的棉被,单人被(五斤棉絮,售价一贯钱)、双人被(八斤棉絮,售价一贯八百文),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棉花贸易:与洛阳、扬州的商户建立合作,将棉花和棉花制品运往外地销售,打开全国市场。
苏瑶也为棉花产业出谋划策:“李公子,我们可以在‘逸品轩’的门店举办‘棉花制品体验活动’,让百姓免费试穿棉衣、试用棉被,感受棉花的温暖和舒适。还可以邀请文人墨客为棉花制品题字,提升品牌知名度。”
李逸点头:“这个主意好!等棉花丰收后,我们就举办体验活动,让更多百姓了解棉花制品的好处。我们还要将棉花种植技术推广到洛阳、扬州等地,让更多农民受益,形成‘种植 — 加工 — 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棉田上,映出嫩绿的棉苗和农民们喜悦的脸庞。李逸站在棉田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棉花种植的推广,不仅能改善百姓的生活,还能带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大唐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阿木提走到李逸身边,笑着说:“大人,没想到中原的农民这么好学,才一个多月,就把棉花种得这么好。等棉花丰收了,他们肯定会种更多的棉花。”
李逸笑着说:“这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再辛苦也值得。未来,我们还要将棉花推广到更多地方,让大唐的每一个百姓,冬天都能穿上温暖的棉衣,睡上舒适的棉被。”
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农民们欢快的歌声,他们在歌颂着丰收的希望,也在歌颂着带来棉花的李逸。李逸知道,他的唐朝创业传奇,因棉花的推广,又翻开了新的、更加温暖人心的篇章。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惠民事业等着他去完成,更多的传奇等着他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