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贡院,阳光透过考棚的小窗斜射进来,在试卷上投下细长的光斑。考场上的 “沙沙” 书写声渐渐稀疏,多数考生已开始反复修改卷面,试图让骈文辞藻更华丽、对仗更工整 —— 毕竟 “论治国安邦之道” 这道考题,历来是科举的 “显题”,考生们早已习惯用 “君仁臣忠”“礼义廉耻” 等圣贤语录堆砌文章,以迎合阅卷官的喜好。
李逸身旁的考生是个面容白净的书生,正对着试卷蹙眉斟酌,笔下写的是 “夫治国者,当法尧舜、效文武,以仁德化万民,以礼乐定天下……”,骈文句式对仗工整,却满是空泛的道理,看不到半点实际措施。李逸瞥了一眼,心中不禁摇头 —— 这便是科举的通病,看似文采斐然,实则脱离民生,对治国毫无助益。
他收回目光,再次看向自己的答卷。方才写下的 “为政不在言,而在行” 还墨迹未干,笔尖悬在纸上,李逸深吸一口气,索性彻底抛开八股格式的束缚。既然父亲的执念难以违背,既然科举本就是场 “应付”,那不如索性写下自己两年来的真实思考,哪怕最终落榜,也算是对 “治国安邦” 四个字有个交代。
提笔蘸墨时,海绵储墨槽的墨汁均匀地附在笔端,李逸手腕轻转,半白话文的文字便落在纸上:“臣以为,治国安邦非空谈圣贤之道,而在解百姓之困、补民生之缺。今论治国三策,皆从实践中来,不求辞藻华丽,但求务实可行。”
开篇便打破 “代圣贤立言” 的规矩,李逸却毫不在意。他接着写下第一策:“轻徭薄赋不如兴商”。
“世人皆言‘轻徭薄赋可安民心’,然臣以为,仅靠减免赋税,不过是‘输血’之举,唯有兴商富民,方能‘造血’。臣经营‘逸品轩’两载,从一店之微,至如今十家分店,带动织工、木匠、店员等两百余人就业。这些人先前或为流民,或为佃农,如今每月可得工钱三至五贯,不仅能养活家人,还能缴纳商税 —— 去年‘逸品轩’一家缴纳的商税,便超长安城外三乡农户的农业税总和。”
他特意在文中标注具体数字,这在讲究 “模糊写意” 的科举答卷中极为罕见。接着又补充:“商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库足。昔日关中多饥民,今因‘逸品轩’收购棉花、推广农具,农户收入增三成,流民渐少。可见商业非‘逐利之徒’所为,实乃治国安邦之重要支柱。”
写完第一策,李逸略作停顿,揉了揉发酸的手指。窗外传来几声鸟鸣,他抬头望见考棚外的老槐树,突然想起逸品学院里那些因家境贫寒、不识字而难以进阶的学生 —— 这便有了第二策:“兴办学校不如扫盲”。
“今朝廷虽设国子监、各州设学堂,然多为权贵子弟所享,平民子弟难窥门径。逸品学院虽招平民,然需三月学制,且仅限长安周边。臣以为,治国需先启民智,启民智不必兴大校,可先扫盲。”
他详细写下具体方案:“可在长安各平民巷设‘识字班’,每巷选一闲置民房,聘逸品学院毕业的识字学生任教。教材无需《四书五经》,只需画农具、棉花、丝绸、瓷器等百姓日常所见之物,旁注文字 —— 如画一犁,旁写‘犁,耕田用具’;画一棉桃,旁写‘棉,可织布’。如此‘看图识字’,成本低(一册教材仅需两文钱)、见效快(一月可识百字),百姓愿学、易学。”
为增强说服力,他还加入实例:“逸品学院曾在西街试办识字班,三十名平民中,二十人一月后可读写家书,十人可记账目。民能识字,则能懂律法、辨是非、学技艺,此乃启民智之根基,比兴办十所贵族学堂更有用。”
两策写完,李逸看着卷面还剩的空白,想起昨日从西市经过时,看到马车拥堵、行人难行的场景 —— 他起身走到考棚角落,拿起一块炭笔,在答卷末尾的空白处,画起了 “长安交通规划图”。
这在科举史上堪称 “前无古人”。李逸先画了西市周边的街道轮廓,用粗线标注 “原街宽三丈,建议拓宽至五丈”,旁注 “西市每日车流量超千辆,拓宽后可减少拥堵,方便货物运输”;又在图上画了几个小亭子,标注 “公共驿站”,说明 “每两里设一驿站,供行人歇脚、饮水,兼传递民间消息(如农事通知、寻人启事)”;最后用虚线标出 “马车限行时段”:“辰时(早 7-9 点)、申时(下午 3-5 点)为西市人流高峰,禁止马车入内,可改用人力车。”
画图时,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引来隔壁考棚考生的侧目。李逸却浑然不觉,直到将规划图的细节标注清楚,才放下炭笔,重新拿起毛笔,在图旁写下:“长安乃大唐都城,交通拥堵不仅影响民生,更损大唐颜面。此规划图虽简,然可解燃眉之急,且造价低、易推行。”
夕阳西下时,考试结束的钟声终于敲响。考生们纷纷放下毛笔,神色各异 —— 有人面带自信,有人愁眉苦脸,还有人对着答卷反复检查,生怕遗漏了什么。李逸将答卷仔细叠好,放入随身的布袋中,拿起便携砚台,随着人流走出考棚。
贡院外,李老郎中早已等候在马车旁,看到李逸出来,连忙上前:“逸儿,考得如何?八股文写得还顺吗?有没有引用《论语》《孟子》的句子?”
李逸看着父亲期盼的眼神,不忍让他失望,只含糊道:“儿子都写了,具体如何,还要等放榜才知。”
李老郎中这才放下心来,拉着李逸上了马车:“回家!我让厨房炖了你最爱吃的羊肉汤,好好补补!”
马车驶离贡院,李逸掀起窗帘,看着渐渐远去的贡院大门,心中却无太多波澜 —— 他知道自己的答卷注定 “出格”,能否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出了想说的话。
三日后,贡院的阅卷工作正式开始。数十名阅卷官坐在国子监的大殿内,每人面前堆着厚厚一叠答卷。按照惯例,先由初阅官筛选出 “合格答卷”,再交由主考官复核,最后确定上榜名单。
负责初阅李逸答卷的,是位年近六十的老阅卷官,名叫王显,向来推崇 “正统文风”,最不喜标新立异的答卷。当他拿起李逸的答卷,刚看开篇 “臣以为,治国安邦非空谈圣贤之道”,便皱起了眉头 —— 这语气太过直白,毫无 “圣贤之风”。
继续往下看,当看到 “轻徭薄赋不如兴商” 时,王显的手指猛地一顿。他从事阅卷数十年,从未见过有人在科举答卷中提及 “商业”,更别说将 “兴商” 与 “治国” 挂钩。再看到 “‘逸品轩’缴纳的商税超三乡农业税” 时,王显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荒谬!商业乃末业,岂能与农业相提并论?此子简直是罔顾圣贤教诲!”
他强压怒火,接着看第二策 “兴办学校不如扫盲”。当看到 “教材无需《四书五经》,只需画农具、棉花” 时,王显再也忍不住,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茶杯都晃了晃:“离经叛道!启民智当以圣贤之书为根基,画些农具算什么?这与市井小贩识数何异?简直是对科举的亵渎!”
周围的阅卷官纷纷侧目,有人好奇地问道:“王大人,何事如此动怒?”
王显拿起李逸的答卷,怒气冲冲地说道:“你们看!这考生不仅用半白话文写答卷,还主张‘兴商优于轻徭薄赋’‘扫盲优于办学’,甚至在答卷上画些不伦不类的图!这般离经叛道的答卷,就该直接作废!”
就在王显准备在答卷上批 “作废” 二字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从殿外传来:“王大人为何如此动怒?不妨让老夫看看这份答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紫色官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走进殿内 —— 正是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户部尚书魏徵。魏徵以直言敢谏、思想开明闻名,虽年近七旬,却仍心系民生,对死板的科举制度早有不满。
王显见是魏徵,连忙收起怒容,躬身递上答卷:“魏大人,您看这份答卷,简直是胡闹!用半白话文也就罢了,观点更是荒谬,还在答卷上画图,实乃科举史上首例!”
魏徵接过答卷,没有立刻评判,而是走到窗边的书桌旁,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细读起来。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阅卷官都屏息等待着魏徵的评价 —— 毕竟魏徵的意见,直接决定这份答卷的命运。
魏徵先是眉头微蹙,显然也对 “半白话文” 的形式有些意外。但当他看到 “‘逸品轩’带动两百人就业”“商税超三乡农业税” 时,眉头渐渐舒展,还拿起笔在旁边做了标记。看到 “看图识字” 的具体方案时,魏徵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轻声自语:“此法倒是新颖,成本低、见效快,平民确实易接受。”
最后,当他翻到答卷末尾的 “长安交通规划图” 时,魏徵停下了脚步,仔细看着图上的街道拓宽方案、公共驿站和限行时段,手指还在图上轻轻比划着。过了许久,他才抬起头,脸上不仅没有怒意,反而带着几分赞赏。
“王大人,这份答卷何来‘离经叛道’?” 魏徵看向王显,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老夫看,这是一份最务实、最有民生温度的答卷。”
王显愣住了,其他阅卷官也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魏徵指着答卷,继续说道:“你们看,他说‘轻徭薄赋不如兴商’,并非否定农业,而是指出商业能带动就业、增加税收 —— 去年长安商税确实因‘逸品轩’等商铺的兴起而增两成,这是事实。他说‘兴办学校不如扫盲’,是因为平民子弟多需谋生,一月扫盲能让他们先识文字、学技艺,这比让他们读三年《四书》更有用。还有这份交通规划图,西市拥堵之事老夫早有耳闻,他提出的拓宽街道、设公共驿站,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比那些‘以礼乐治交通’的空谈强百倍!”
他顿了顿,提高声音:“科举考‘治国安邦’,目的是选拔能为百姓做事的人才,而非选拔只会堆砌辞藻的书生。这份答卷虽形式出格,却句句不离民生,字字皆是实践所得 —— 这样的答卷,不仅不能作废,还该列为优等,呈给陛下御览!”
王显脸色涨红,还想争辩:“可…… 可他用半白话文,还画图,不符合科举格式啊!”
“格式是死的,人是活的,治国更是活的。” 魏徵摆了摆手,语气坚定,“老夫做主,这份答卷破格进入复核,明日便送往宫中,让陛下看看,咱们大唐还有这样敢说真话、会做实事的考生!”
说完,魏徵小心翼翼地将李逸的答卷折好,放入专门的锦盒中,亲自交给身旁的内侍:“务必妥善保管,明日一早送入宫中,呈给陛下。”
内侍躬身应道:“是,魏大人。”
看着内侍捧着锦盒离去的背影,殿内的阅卷官们议论纷纷。有人认同魏徵的看法,觉得这份答卷确实务实;有人则仍觉得过于出格,担心陛下会不满。王显站在原地,脸色铁青,却不敢再反驳 —— 魏徵不仅是主考官,更是陛下信任的老臣,他的决定,无人敢轻易更改。
而此时的李逸,正在 “逸品轩” 查看新到的香料。周海从广州港传回消息,第二批 “逸品号” 商船已顺利抵达真腊国,带回的香料比上次还多三成。李逸正和账房先生核算利润,丝毫不知道自己的答卷已在贡院引起轩然大波,更不知道这份 “惊世骇俗” 的答卷,即将被送到唐太宗李治的面前。
苏瑶提着食盒走进来,笑着说道:“李公子,今日我做了些绿豆糕,你尝尝。对了,科举的答卷应该已经开始阅卷了,你有没有想过,若是真的考中了,该怎么办?”
李逸拿起一块绿豆糕,放入口中,笑着摇头:“我那答卷,能不被当作作弊卷就不错了,哪敢想考中。再说,就算考中了,我也还是会继续办学院、做贸易 —— 科举功名于我而言,不过是父亲的执念,真正能让我安心的,还是看着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看着‘逸品’能帮到更多人。”
苏瑶眼中满是欣赏:“你能这样想,真好。不管你考没考中,我都会支持你。”
李逸看着苏瑶温柔的笑容,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无论科举结果如何,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只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就一定能走下去。
而宫中,李治刚处理完政务,便接到内侍送来的锦盒。当他打开锦盒,看到那份用半白话文写就、还画着图的答卷时,先是一愣,随即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烛火下,李治的表情从惊讶到好奇,再到赞赏。当看到 “为政不在言,而在行;功名不在纸,而在民” 这句话时,他不禁拍案叫好:“好一个‘功名不在纸,而在民’!这考生是谁?竟有如此见识!”
内侍连忙回道:“回陛下,这份答卷的考生名叫李逸,是户部郎中李老郎中之子,也是逸品学院的院正、‘逸品号’商船队的负责人。”
“李逸?”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原来是他!朕就说,能写出这般务实答卷的人,定非寻常书生。明日早朝,朕要让百官都看看这份答卷,让他们也学学,什么才是真正的‘治国安邦’!”
烛火摇曳,照亮了答卷上 “学以致用” 四个小字,也照亮了李治眼中对未来的期待。李逸或许从未想过,他那份 “应付” 父亲的答卷,不仅没有落榜,反而即将在朝堂上引发一场关于 “治国理念” 的讨论 —— 这场科举闹剧,正朝着他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