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长安,天朗气清,微风带着桂花的甜香,拂过逸品学院的青砖院墙。这一日,升级后的学院迎来了首批新生,整个校园被装点得格外喜庆 —— 正门两侧悬挂着朱红的灯笼,灯笼上 “经世致用” 四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院墙外围着彩色的绸缎,随风轻轻摇曳;门口的石狮子旁,两名身着学院制服的杂役正忙着引导学子,脸上满是笑意。
天还未亮,学院门口便已有了动静。来自洛阳的张顺背着行囊,牵着一匹小马,马背上驮着他精心整理的记账笔记 —— 为了赶上开学,他提前三日从洛阳出发,日夜兼程,终于在清晨抵达长安。他抬头望着 “逸品学院” 的匾额,又摸了摸怀中母亲缝制的平安符,眼中满是激动:“终于到了!以后就能跟着王掌柜学复式记账法,再也不用为家里的绸缎庄账目发愁了!”
不远处,来自河北的李二柱正帮着父亲李大叔卸下马车上的行李。李二柱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手上还带着常年种地留下的老茧,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报名凭证,声音带着几分紧张:“爹,你说我能学好农科吗?要是学不会先进技术,可就辜负你了。”
李大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傻小子,你从小在田里长大,比谁都懂庄稼,只要跟着陈老农学,肯定能学好!等你学会了,咱们家的十亩水稻定能增产,说不定还能帮着村里人种出好庄稼!”
随着太阳升起,学子们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来自江南的周姑娘提着一个精致的药篓,里面装着她采集的草药标本 —— 她自幼跟着祖母学医,此次报考医科,便是想系统学习防疫知识,回家乡为乡亲们治病;来自蜀地的赵木匠背着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他设计的织布机图纸,他时不时拿出来翻看,心中盘算着如何在工科课堂上完善设计;来自西域的回纥少年阿木则穿着一身传统服饰,手里拿着父亲送的小马鞭,他是通过西域商队得知学院招生,特意来工科学习器械制作,想回去改良家乡的灌溉工具。
辰时整,李逸身着深蓝色的户部侍郎官袍,在苏瑶与学院讲师们的陪同下,站在学院门口迎接新生。他看着眼前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孔,有青涩的少年,有沉稳的青年,还有几位年过三十的工匠,心中满是欣慰。
“各位同学,欢迎来到逸品学院!” 李逸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传遍了门口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是你们追逐梦想的起点,无论你们来自商户、农家,还是工匠家庭,无论你们此前是否有基础,只要肯努力、肯实干,都能在这里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为大唐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子们纷纷鼓掌,眼中满是认同。张顺踮着脚,用力鼓掌,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商科,将来把家族的绸缎庄开到西域去;李二柱也握紧拳头,想着学好农科后,要让家乡的农田都用上先进技术。
随后,学子们按照学科分组,有序办理入学手续。商科的报到处前,王掌柜正忙着核对学子信息,他一边为张顺登记,一边笑着说:“你在报名表里写的记账难题,我都看到了,等开课了,咱们一一解决,保证你学会复式记账法。”
农科的报到处旁,陈老农特意带来了一袋新收的棉花种子,分给每位农科学子:“这是江南最新培育的棉种,产量比普通棉种高两成,你们先拿着,等学到作物种植课时,咱们一起在试验田种下,看看长势。”
工科的报到处前,王师傅正展示着改良后的织布机模型,对赵木匠说:“你设计的织布机图纸很有想法,就是齿轮咬合处还需改进,等上课了,咱们一起在实践工坊试试,说不定能造出更省力的织布机。”
医科的报到处旁,孙大夫与林婆婆正为学子们讲解草药标本的制作方法,周姑娘拿出自己采集的草药,林婆婆仔细查看后,赞许地说:“这株蒲公英采摘得正是时候,药效最佳,你有学医的天赋,好好学,将来定能成为好医师。”
每位学子办理完入学手续后,都会领到一套学院制服 —— 深蓝色的长袍,胸前绣着学科标识(商科绣算盘,农科绣稻穗,工科绣齿轮,医科绣药草),还有一套课本与笔记本。课本的扉页上,印着唐太宗亲题的 “经世致用” 四字,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学以致用,为民实干”。
入学手续办理完毕后,学院为学子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活动。在杂役的引导下,学子们分成四组,参观校园。他们首先来到教学楼,商科教室的账桌上整齐摆放着算盘与账簿,农科教室的墙上挂着作物生长周期图,工科教室的角落放着各种器械零件,医科教室的柜子里摆满了草药标本,每一处都让学子们驻足观看,眼中满是好奇。
“你们看,这是复式记账法的样本账簿,每一笔收支都记得清清楚楚!” 张顺指着商科教室的账簿,兴奋地对身边的学子说。
“这株草药是金银花,我祖母说过,能预防风热感冒!” 周姑娘看着医科教室的草药标本,轻声说道。
随后,学子们来到学院的实践区域。农科的试验田被分成小块,每块田前都插着牌子,标注着作物种类与种植时间;工科的实践工坊里,几台改良后的织布机、水车正运转着,工匠们在一旁演示操作;医科的草药园里,种满了各种常见草药,林婆婆正带着几位医科学子辨认草药。
“这是‘逸品犁’,比传统犁省力多了,一天能耕五亩地!” 陈老农指着试验田旁的农具,对李二柱等农科学子说,“等你们学会使用,就能帮家里、帮乡亲们提高耕地效率了。”
“这台水车是工科的王师傅改良的,水流慢的时候也能转动,很适合咱们蜀地的小河流!” 赵木匠看着实践工坊的水车,激动地说道,连忙拿出图纸记录。
参观结束后,学子们回到学院礼堂,参加入学教育的最后一项 —— 与各科老师见面。每位讲师都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王掌柜告诉商科学子:“咱们商科注重实践,每周都会安排模拟贸易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掌握记账与营销技巧。” 陈老农对农科学子说:“农科的学习离不开田地,咱们每周有三天要在试验田实践,亲手种植、施肥、防治病虫害。” 王师傅对工科学子说:“工科讲究动手能力,你们要多在工坊里琢磨,大胆尝试改良器械,不怕犯错。” 孙大夫对医科学子说:“医科关乎生命,学习时要认真严谨,将来行医时要心怀百姓,不可懈怠。”
午时过后,学院的礼堂内座无虚席,盛大的开学典礼正式开始。礼堂的正前方,悬挂着唐太宗亲题的 “经世致用” 校训匾额,两侧摆放着长安百姓送来的贺礼 —— 西市商户送的绸缎,江南农户送的稻米,长安工匠送的器械模型,每一份都饱含着对学院的期待。
首先,唐太宗派来的使者 —— 礼部尚书长孙无忌,身着紫色官袍,走上讲台,宣读皇帝的寄语:“朕闻逸品学院开学,心甚慰。大唐之繁荣,需靠人才支撑;人才之培养,需靠实干教育。望诸学子牢记‘经世致用’之训,勤学苦练,掌握真才实学,将来或赴农田助丰收,或入商路促贸易,或操器械谋革新,或持医术救百姓,皆为大唐之幸,百姓之福。朕盼他日,见诸学子建功立业,不负韶华,不负皇恩!”
长孙无忌的声音刚落,礼堂内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学子们纷纷挺直腰板,眼中满是坚定 —— 皇帝的寄语,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随后,李逸走上讲台,他看着台下的学子们,语气沉稳却充满力量:“同学们,今日是逸品学院升级后的首个开学典礼,也是你们求学之路的新起点。学院开设商科、农科、工科、医科,并非为了让大家追求虚名,而是为了让大家掌握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技艺 —— 商科将助你们驰骋商海,规范经营,推动贸易繁荣;农科让你们助力农业丰收,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工科使你们推动技术革新,让工匠少受累、效率高;医科帮你们守护百姓健康,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享受到基础医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位学子,继续说道:“你们当中,有来自商户的子弟,渴望学好记账与营销,让家族生意更兴旺;有来自农家的孩子,希望掌握先进种植技术,让家乡的农田增产;有来自工匠家庭的青年,梦想改良器械,让工匠的工作更轻松;还有心怀仁爱的学子,立志学医,为百姓解除病痛。无论你们的初衷是什么,学院都将为你们提供学习的平台,希望大家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砥砺前行,将‘经世致用’的校训刻在心里,将来用所学知识回报大唐,服务百姓。”
李逸的话语,如同一把火,点燃了学子们心中的热情。张顺握紧了手中的记账笔记,心中想着将来要把西域贸易做得更好;李二柱望着礼堂外的试验田,暗下决心要让家乡的水稻产量翻番;赵木匠摸了摸怀中的图纸,期待着能改良出更先进的织布机;周姑娘看着医科教室的方向,立志要把防疫知识带回家乡,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开学典礼结束后,学子们有序走出礼堂,学院为他们准备了简单却丰盛的午饭 —— 米饭、红烧肉、炒青菜,还有一碗温热的鸡汤。学子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交流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梦想。
“我来自洛阳,家里开绸缎庄,以后想把绸缎卖到西域去!” 张顺说道。
“我来自河北,家里种棉花,我想学好技术,让家里的棉花产量更高!” 李二柱笑着说。
“我来自蜀地,会点木匠活,想改良织布机,让娘织布时不用那么累!” 赵木匠说道。
“我来自江南,跟着祖母学过医,将来想回乡下,为乡亲们治病!” 周姑娘轻声说道。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学院的校园里,为教学楼、试验田、实践工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学子们陆续回到宿舍,有的在整理课本,有的在讨论白天的见闻,有的在预习明天的课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李逸与苏瑶并肩站在学院门口,看着学子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逸哥哥,你看他们多有朝气,将来定能成为大唐的栋梁之才。” 苏瑶轻声说道。
李逸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是啊,他们是大唐的未来,是改革的希望。有了这些实干人才,大唐的农业会更繁荣,商贸会更兴旺,技术会更先进,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幸福。瑶儿,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所学院,定会成为大唐人才的摇篮,为盛世华章增添更多精彩。”
晚风拂过,桂花的香气愈发浓郁。逸品学院的灯光渐渐亮起,照亮了学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大唐未来的繁荣之路。四方学子齐聚于此,带着梦想与初心,在 “经世致用” 的校训指引下,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成为大唐改革与发展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